崔宝茹

时间:2023-12-01 05:28:51编辑:小周

崔宝茹的个人简介

崔宝茹,女,河北省平泉县卧龙镇庙后村农民。县政府从南方引进食用菌生产项目后,她就走上了靠着从事食用菌产业致富的道路,她曾经经历过失败之后的苦涩

个人简介

现在她的食用菌生产已经小有规模,成为全县的典型,在她的带领下,周围的很多妇女都走上了依靠食用菌产业致富的道路。她被评为省级“双学双比”女能手,成为全县致富的典范。

人物特写

崔宝茹借了5000块钱,第一次培植了5000袋的香菇。在农业局的指导与帮助下,香菇渐渐生长,她整个人几乎都长在菇棚里了。每天守在棚里,随时关注着各种能够影响香菇生长的因素,生怕出一点点的闪失。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又是刚刚接触到香菇,对这方面的专业技术懂得太少,所以她不放过每一次技术人员来指导的机会,认真学习,并且还经常到县里找这方面的专家求教。

辛苦没有白费,香菇出菇了,而且非常好,当年就挣回了成本,还有点小小的效益。第二年搞了“盘式香菇”,同样的辛勤劳作,同样的旋转在香菇周边,但是这一年却损失了3000多盘,金额达1万多元。她深刻体会到自身技术的贫乏,不仅仅是她个人,还有周边的更多农民、更多姐妹。

周边的环境及自身的情况使她意识到了一点―技术,她缺少的是技术啊。为了在第一时间里就能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当天她就收拾行囊,乘车南下,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人多拥挤自不必说,一路上换车再换车,辗转奔波中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浙江建阳。在朋友的帮助下,她顺利地见到了技术人员,并参观了他们的食用菌基地。一回到家,她就马不停蹄的召集村民,一家家、一户户,聚在一起,给他们讲她所学到的一切,完全忘记自己已是两天多没有合眼的人。来找她询问的人就更多了,每天是刚送走这帮又迎来了那帮,但她总是不厌其烦给他们讲解。

她光顾给大家传播技术却把自家的备料之事给耽误了。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保定有个保塑集团时,她立刻就踏上了去往保定的路。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买不起软卧车票,只能睡在硬邦邦的硬座上。冬天夜里的火车格外寒冷,虽然从家里出来已经穿上了很多保暖的衣服,仍抵挡不住从车窗缝钻进来的寒风,经常把已经极度疲倦的她从朦胧中冻醒。她在车上一直蜷缩着,不知道被颠簸了多少个小时,最后终于听到广播里传出了那个她盼望已久的站名――保定。她来到这个研究所,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她要的塑料袋。下面的事情不必多说,解决了问题如释重负的她自然是很高兴。这次经历让她受了不少的苦,但也让她终于找到了自己急需的东西。

伴随着出菇期的到来,问题也随之而来,看着家家户户那么多菇,她们要怎样才能销售呢?就平泉县的销售量怎么能全部售出呢?如果搞市场,可她们的生产量又远远不够,她既然带动了大家种菇就有责任帮着销售。于是她开始联络朋友,朋友又找朋友,就这样,她们的香菇因质量好基本售出,这一年她生产了7000袋,赚了14000元。有了丰收自然喜不胜收,但看到没有成功、赔了钱的姐妹,她的心里又很不是滋味,毕竟大家是在她的带领下才走上发展食用菌这条路的。她帮助姐妹们找到失败的原因,就是生产技术不过关,技术跟不上香菇怎么能长好呢,所以她又跑到县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大家讲课,使菇农系统地掌握了各项食用菌栽培技术。

虽然架式菇质量不错,但单位面积生产量少,对于在外边市场的需求量还是远远不够,而在本地却难形成市场。到了出菇季节小商小贩前来收购,故意压价,菇农辛辛苦苦一年,好菇却卖不上好价,所以她又转变思路,以协会的形式组织建立了食用菌保鲜厂和菌种厂,投资20万元,建成保鲜库一座,一次性可贮存食用菌13吨,并建了试验示范场地8亩,年栽培香菇10万袋,纯利润15万元。“架式菇”属低温变异型品种,在6―9月高温季节里就不能出菇了,为了填补夏季高温无鲜菇的空白,她决定再次南下引进新品种---“地栽菇”。2004年8月她到浙江考察学习,炎热的天气,闷热的菇棚里,尽管浑身是汗也阻挡不了她求知的步伐,一个月的期间她学习了地栽香菇的生产技术和经验。

上一篇:大卫·费罗

下一篇:邓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