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镜明的个人简介
陈镜明,多伦多大学地理系的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高级首席科学家,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生物圈研究的世界知名科学家。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获英国里丁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在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从事 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加拿大遥感中心高级研究员、加拿大约克大学、渥太华大学客座教授。
现任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多伦多大学地理系首席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ESSI)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04年被选为加拿大首席科学家。
1996-2002,国际著名杂志IEEE Transactions of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副主编。
1997-至今,国际摄影制图与遥感协会(ISPRS)会议最高学术委员会委员;该会仅由20名国际知名专家组成。
2002―至今,欧洲太空署GLOBCARBON 项目专家组成员。
2003―至今,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
2001―至今,加拿大空间署高光谱传感器HERO专家组成员。Canada-Fluxnet科学委员会委员。
2002―至今,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现为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和资源研究所兼职研究员。
学习经历
1983~1986 英国里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78~1982 南京气象学院(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取得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至今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教授;
1997~2000 加拿大遥感中心 研究员;
1994~2000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副教授;
1991~ 1993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助教;
1989~1991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 博士后。
主要贡献
在定量遥感方面,在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及在理解、保护环境方面做出了如下贡献:发明了测量叶面积指数的光学仪器;发展了用于卫星图像处理的最先进的几何光学4-尺度模式;发展了高光谱5尺度模式,成为机载图像分析和解译卫星图像的重要工具;利用卫星资料、地面资料和模型,发展了地面碳循环监测系统。在加拿大森林碳汇方面的研究成果对制定加拿大国家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及其他相关的政策产生了影响。
主要成果1.用于卫星图像处理的 4-尺度模式:是国际上最先进的几何光学模式之一。
2.高光谱5尺度模式:可以求得叶片生化和植冠生物学参数,美国、法国、加拿大30多个研究团体使用4尺度和5尺度模式。
3.观测叶面积指数和光合有效辐射(fPAR)的光学仪器TRAC,该仪器在观测植被结构方面有新的突破,并已成为一种新的国际标准。 已销售到世界各地50多台。
4.首次提出计算光合作用的空间和时间转换方法并建立BEPS模型。该模型是应用遥感资料来计算净初级生产力的少数最佳模型之一,已被日本,中国,德国,加拿大等6个研究团体采用。
5.领导开发了大型的以遥感为基础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 名为INTEC。首次成功地用此模型计算了加拿大森林的碳源汇的时空分布。其结果对加拿大国家有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和国际谈判起了重要作用。
6.领导开发了分布式水文与生态系统碳循环耦合模型。由于该模型可模拟地形对水循环,养分循环,和碳循环的影响,它是一个用遥感观测进行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较全面的工具。在多伦多大学和南京大学用这一模型进行在复杂地形下空间尺度转换研究。
7.领导实现了生态系统模型与全球环流模型耦合。在加拿大用这一偶合模型进行有地面控制的镶嵌式的大气区域反演, 解决加拿大和美国碳平衡问题。科学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科学家科研能力的指标,就是其文章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篇数及引用的次数。投身科学三十年来,陈镜明被SCI收录的文章达160篇,被引用次数达3000多次。陈镜明不仅在多伦多大学维持着一个10至15人的科研团队,更在中国的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兼职任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课题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全球不同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演变驱动机制与优化计算研究(2010CB95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