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的个人简介
都梁(1954年11月5日-),本名杨湛,中国当代作家。祖籍江苏盱眙,在北京长大,现居北京市宣武区。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少年参军,曾服役于坦克部队。复员回京后,做过教师、公务员、公司经理、石油勘探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自由撰稿人。人物简介
都梁,原名杨湛,江苏盱眙人,因盱眙古称都梁,遂笔名为都梁,50年代出生,2000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亮剑》。长篇小说《血色浪漫》、《百年往事》都是颇具感染力的作品。
创作经历
2000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亮剑》。2001年12月发表36集电视连续剧剧本《亮剑》。
2004年长篇小说《血色浪漫》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5年10月其长篇小说《血色浪漫》被拍摄为同名电视剧,得到好评。
2006年4月,长篇小说《狼烟北平》再次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2007年4月,都梁编剧的第三部电视剧力作《我是太阳》。
代表作品
《亮剑》,《血色浪漫》,《狼烟北平》,《我是太阳》,《荣宝斋》,《大崩溃》
《狼烟北平》剧情简介:1937年的北平,狼烟骤起,日军铁蹄踏足中原。“七七事变”爆发,驻守宛平的29军将士英勇的抵抗。浩浩荡荡的北平市民、学生组织游行,声援29军抗战。学生们激昂的口号声中,文三儿脑袋一热捐出了一块钱,那可是他一个月工钱的一半。当时文三儿心里觉得打仗真好,能让他一个臭拉车的也在北平老少爷们儿面前露了脸。可没想到,紧接着就遭遇了日本的飞机轰炸,文三儿忽然想明白了一些重大问题,像抗日这么大的事儿轮到谁也轮不到自己操心,遂打定主意,从今往后就是天塌下来他也不会再凑热闹了。其实在文三儿意识到“国家出了大事情”之前,很多爱国人士早已经迅速投入到抗日斗争......
《我是太阳》剧情简介:抗战胜利之际,英勇善战的合江省军区独立旅旅长、三十六岁的关山林尚未成家,在军区司令员方强的指示下,由军区政治部主任张如屏做媒,与独立旅骑兵连长巴托尔的妹妹、年方十八的乌云成了亲。关山林起初不赞成这门婚事,但当他看到乌云美丽的容貌时不禁满口答应了。被蒙在鼓里的乌云被召到独立旅当了女兵。先送到卫生队当护士,后被送到牡丹江市药科专门学校学习。在去学校的途中遇到土匪,幸亏两个警卫拼命把乌云安全送到学校。
1946年5月,关山林的独立旅参加了第三次对刁翎匪巢的进剿,打得土匪无处藏身,丢盔弃甲。在关山林带兵剿匪的同时,乌云在学校努力而愉快...
《亮剑》剧情简介:在李云龙独特的战术指挥下,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全军覆灭。接着李云龙会同国军358团团长楚云飞闯进日军重兵防守的县城,守备部队的全体军官都在这次袭击中丧生。李云龙和楚云飞在晋西北因此名声大噪,李楚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年冬天,弹尽粮绝的独立团在野狼峪伏击日军用冷兵器全歼日军两个中队,此战之惨烈竟惊动了最高统帅部的蒋委员长,也引起了日本华北派遣军司令官极大关注……
抗战胜利,李楚二人又相逢在淮海战场上,这一次交手双方险些同归于尽。李云龙师长被一发迫击炮弹炸得像个被打碎的瓶子,楚云飞少将胸前中了两发机枪弹,身边的卫士扑...
国内知名网游公司中青宝网对外宣布,该公司已与都梁先生完成签约,共同联手打造精品网游《亮剑OL》。签约仪式上,中青宝网表示,对于此次双方的合作非常看重,相信此次双方的强强联手,必将使其旗下自主研发的大型MMORPG网游《亮剑OL》,在游戏可玩性和文化内涵方面更上一层楼。
游戏的主线剧情,完全依据原著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过一把“亮剑”瘾。此前,在游戏的开发阶段,中青宝网就曾主动与《亮剑》的作者都梁先生联系,并得到都梁先生的一些宝贵意见。可以说,此次双方的签约,是水到渠成。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次签约活动,还只是《亮剑OL》庞大宣传活动的一个开始。稍后,还可能将会有更为劲爆的猛料爆出。其同时表示,对于即将开始的《亮剑OL》开放内测,中青宝网已做好了一切准备,随时接受玩家的检验。
《百年往事》基本信息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页码:422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806239551
条形码:9787806239551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内容简介
太阳刚刚升起,紫禁城还弥漫在晨雾之中。一束橙红色的阳光穿透了铁灰色的天空,照射在正阳门的楼脊上。乌鸦在漫天飞舞,掠过前门大街上那湿漉漉的青石板,飞向远方……
琉璃厂。
松竹斋精美的招牌上挂满了雨水。仍旧是湿漉漉的石板路,寂静的街道上店铺都还没有开门,一缕晨雾在淡淡地飘散。
寂静的街头传来吱吱呀呀的木轮声,两辆水车在四个苦力的推拉下艰难地驶入琉璃厂的街上。
两个蜷缩在松竹斋的屋檐下过夜的乞丐被吵醒了,睡眼惺忪地张望了一下,懒懒地又睡去。
水车经过松竹斋,吱吱呀呀地走远了。一队进城送菜的小贩肩扛手推着各色青菜迎着水车走来。
松竹斋的门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小伙计走出来,开始卸下门板、窗板,另外两个小伙计在店内、店外洒扫起来。
两个乞丐伸伸懒腰,不情愿地站起来。
又一个小伙计提着食盒出了店门,向街东头走去。
街上其他店铺也纷纷准备开门。
《大崩溃》基本信息
作者:都梁
书名:大崩溃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书号:ISBN978-7-5502-1089-9
定价:49.80元
上市时间:2012年11月底
内容介绍
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日军发动了“一号计划”,豫中大战爆发,在日军的猛烈攻势下,国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司令官蒋鼎文、汤恩伯抛下数万大军,狼狈而逃。最终,连下郑州、许昌、洛阳等数城,直取长沙、衡阳,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直逼重庆,兵锋所到之处,遍地狼烟。
被抛弃的国军将领死守每一处被日军袭击的城池,河南农民佟满堂、史铁柱兄弟,被兵源不足的国军拉了壮丁,两人懵懵懂懂,毫无家国观念,时时刻刻想逃走,甚至一度给日军做了向导,但随着战事推进、沦为战俘、家乡沦陷,两兄弟被裹挟进滚滚战争洪流,再也无法脱身,也因对日军的痛恨而拼死抗敌,并因天生的战争能力,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数次死里逃生,成为两名成熟的老兵。
与这对农民兄弟相反,国军少将蔡继刚与飞行员蔡继恒兄弟,始终战斗在抗战的第一线,身为督战官的蔡继刚,经历了自抗战爆发以来大大小小多次战役,他冷眼旁观国军从上到下的诸多将领,深刻理解了国军之所以败退的原因,同时一身本事却被埋没在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和政治纠葛中,其弟蔡继恒,王牌飞行员,以其桀骜不驯的性格和过硬的技战术水平,在中美日空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随着战事推进,日军开始进攻衡阳城,国民党第10军驻守在此,大战爆发,持续四十余天,为抗战以来最为惨烈的攻防战,身为士兵的佟满堂兄弟、督战官蔡继刚、飞行员蔡继恒的命运,因这场战事而被捆绑在一起……
新书卖点
一、《亮剑》作者都梁创作历时最久,投入心血最多,气势恢弘的战争史诗。
二、首度还原正面抗日战场豫湘桂大战血战日军的历史画卷,悲恸描述衡阳保卫战的每一个细节
三、深度思考中日两国的过去和未来:前人犯的错误,我们还会再犯吗?
四、关于六大历史问题的思考,发人深省:
(一)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
(二)关于一段被忽略的历史。大战略思想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战略轴线由南北改为东西,从打响“淞沪会战”开始。
(三)关于史料中的三次长沙会战,国军并非大获全胜。“天炉战法”适当宣传可以,但过分吹嘘就是自欺欺人了。
(四)关于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军事价值微不足道。89万平民的死亡只换来7452名日本军人的死亡,当时的国民政府是想“壮士断腕”,关键是谁去充当这个“腕”?
(五)关于中原大灾和豫中会战中“暴民”袭击国军部队。少数“暴民”可以原谅。抗战以来,中原民众承受了极其深重的苦难,战争和洪水给平民带来巨大伤亡,天灾和苛捐杂税造成民不聊生,300万人被饿死,在这个问题上,当时的国民政府难逃其咎。
(六)关于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的问题。敌后战场并非只有共产党军队,正面战场也并非只有国军。在侵略者面前,党派的分歧,历史的宿怨不再重要。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古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今人?
出版前言
2012年7月,我的长篇小说《大崩溃》第一部终于划上句号。为创作这部小说,我整整耗费了三年时间,由于事先对题材的广度及深度严重估计不足,直到创作后期我才发现,那场发生在1944年中国战场上的豫湘桂大战,岂是五十多万字可以表现的?在历时三年的创作中,我常常感到殚精竭虑,力不从心,无论怎么努力,我的思绪都难以穿越到六十八年前那场大血战的战场上,气急败坏之余我恨不得砸了电脑方能解气。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写了,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要竭尽全力地去完成,这是我的宿命。
在小说《大崩溃》出版之前,我有些创作方面的考虑想和我的读者们交代。首先,这部小说和《亮剑》、《血色浪漫》等这类的作品不一样,《大崩溃》是写抗日战争中的豫湘桂之战,主要是写历史,其次才是历史事件中的人物命运,书中的人物命运要服从历史事件的安排,这叫以史带人。而《亮剑》的创作手法是以人带史,主要是写人物,写主人公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这类手法比较讨巧,也容易被很多读者接受。比如李云龙这个人物,他嘴里不干不净,风风火火地出场,行事恣意张扬,快意恩仇,天下事没有他不敢干的,而且干得痛快淋漓。这样的人物自然招人喜欢,况且从创作角度上看,几乎书中所以人物都是为李云龙的存在而设置的,就是连历史事件都是为他服务的,这样的人物不出彩才怪。
《大崩溃》是写大型历史事件,豫湘桂之战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这场大血战包括三个大型会战,豫中会战、长衡会战、桂柳会战,其中大型城市保卫战就有许昌保卫战、洛阳保卫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桂林保卫战等等,如此广袤的交战地域,众多的参战兵力,其中包括空军及装甲部队等重型技术兵器的使用,交战双方最高统帅及高级将领之间的智力博弈、排兵布阵,中国政府与同盟国政府及政府首脑之间的微妙关系等等……要把如此巨大的历史信息都集中在一部小说里,除了使用全景式的描写手法外,我还想象不出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
在这部小说里,我力图向读者展现的,是如下几个方面:
抗日战争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是否像某些史料中披露的那样,蓄谋以久地从“七七事变”起就打算对中国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当时的中国政府在战前都做了些什么战争准备?在战前与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处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有些问题不用多说,大部分读者都知道。但我想展现的是一些真实的历史细节。在我们的影视剧里,国军军官那身装束和做派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他们通常穿着笔挺的美式军服,皮靴锃亮,喜欢泡酒吧,喝咖啡,吃西餐。像远征军、中央军那样的精锐部队,其装备也是武装到牙齿。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这些后辈人的想象,真实的情况是,在整个战争期间,当时的中国军队除驻印军外,从远征军、中央军到地方部队甚至连鞋子都不发,下级军官和士兵一律穿着自己打的草鞋。政府不是不想发,而是实在太穷,根本发不起。一支连鞋子都发不起的军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在作战中,由于攻击部队没有军靴,穿着草鞋在冲击路上遇到日军铺设的低铁丝网、竹签以及其他障碍都不容易通过。在行动停顿时,冲锋速度被延缓,则容易遭到日军机枪火网式打击。仅仅是1944年10月龙陵会战时,作为中国最精锐部队的第5军投入战场的时候,为了向盟军显示国家的尊严、中国的形象才给第5军特别配发了胶鞋。不仅是鞋子的问题,抗战时期国军的军装也是3年一发。
从这些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国军队面对强敌处于何种艰苦卓绝的状态。
从一个数据上可以看出,到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中国内地的钢铁年产量只有1200吨,经过不断努力到1944年也只达到1万吨。在近现代战争中,一个钢铁年产量1万吨的国家与年产量几百万吨的国家进行一场全面战争,除了付出巨大伤亡的代价,中国似乎别无选择。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全然未工业化的国家,国家财政收入更是有限,1936年国民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4亿美元,到了抗战爆发,日军攻占沿海各省及大部分重要城市,国民政府的财政来援大部分丧失。
以一个处于中世纪水平的农业国家所能够集中的资源是无法支撑起几百万现代军队进行长期全面战争的。
中国在抗战期间一共征召了1400万人入伍。其中有1200万人经过训练补充到军队和人力运输队。当时的中国是个小农社会,土地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块,尽管自家耕地很少,男性劳动力一年实际上并没有几个月的活可以做,可是每个家庭又都不能缺少男性劳动力。按当时的兵役法规定,公务员、学生、技术工人、军需工矿工人、运输业员工等都是可以免征的,这也造成了中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实际可征召入伍的士兵在数量上与日本相比并不占优势。
惨烈的战争导致三百多万中国军人在战场上伤亡,这还不算大批士兵染病而亡或者逃亡。高度的职业危险性,艰苦的日常生活和微薄的军饷,渐渐地使民众畏惧于加入这样一支动辄伤亡惨重的军队。
武器装备和训练水平的巨大差距更使中国军队处于雪上加霜的处境,据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将军计算,在战场防御日军40个师团,中国军队需要320个师投入作战,比例是1:8。但是前提是在山地进行防御战,一到平原就是防御战也无法支持。
对抗日战争中后期,很多人还有一个误区,认为经“驼峰航线”运来的租借法案物资大都是为中国军队提供的各种现代化武器,但事实不是这样。多数空运到中国的军火,都是提供给驻华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的,交给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只有其中的2%。这还包括驻印军和远征军的装备在内,能交给国内战场上400万中国军队使用的只有区区1706支冲锋枪,1000支步枪,96门山炮和351挺机关枪。
在二战时期美国的援助战计划中,在东方战场上,美国应优先援助在印度的英国军队,所以运送到印度的大批指定援助中国的物资先被交给英国,而英国这个老牌殖民者便毫不客气地直接挪用了二十一个师的武器装备,原本美国计划装备中国六十个师的物资,只有三十九个师的武器装备最终在1946年才全部交付给中国,这时战争结束已经快一年了。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所有国家都把“国家利益至上”作为至高无上的法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美国《租借法案》物资的分配上,英联邦国家约占60%,调整后约占58%。在这部分物资中,英国占了大头,约45%,调整后约为40%。苏联约占22%,调整后包括英联邦国家转交的物资约占总比例的32%。自由法国、中国,包括东南亚国家抵抗力量总共加起来,分到的物资不到总额的10%。《租借法案》物资总价值达五百亿美元,参加分配的国家共有38个,至于中国战区,从1941年5月6日起到1945年9月3日止,得到的援助总额仅有8.45亿美元,还不到物资总额的1.7%。
1944年夏天,在盟国军事决策者的眼中,欧洲战区第一,太平洋战区第二,中印缅战区第三,而名列第三的中印缅战区中,中国战场则等而下之。
此时广袤的中国战场,从最北端的北纬53度线,到南端海南岛三亚的北纬18度线,到处燃烧着战火,中日两国的数百万兵力正在厮杀,成千上万的城市和村镇在毁灭,上千万的军人和平民在死亡,这区区8.45亿美元的援助物资实在是杯水车薪。就这点可怜的美式装备,还在史迪威的坚持下,90%用于装备远征军和驻印军,因为盟国的军事决策者们认为,英国在缅甸与印度的利益更为重要。
俗话说,要饭就不能嫌饭馊。尽管来自盟国的援助少得可怜,我们中国人仍然要感谢盟国的慷慨,因为这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中国远征军第二次入缅作战时,这支穿着草鞋的远征军号称是美械部队,其实那只是带有政治意味的吹嘘。从1942年至1944年9月,美国运到云南交给中国远征军的武器数量是,冲锋枪2724支,步枪20000支,机关枪663支,迫击炮284门,火箭筒524具,山炮302门。而中国远征军则有18个师之众。
穷惯了的中国军队硬是用这点装备装备出一百零六个所谓的美械师和半美械师。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根本不具备与日本进行一场全面战争的条件,筚路蓝缕,屡败屡战的中华民族几乎是用精神力量支撑到胜利的,这种精神的力量来自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传承,来自一种几千年来通过不断教化融入血液中的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人物三怪
都梁本名杨湛。其经历与钟跃民(《亮剑》之后写的《血色浪漫》
中的主人公)相似。在董保存的印象中,都梁有“三怪”――
怪形董保存说:1999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朋友来电话,说是有一个退伍军人,写了部小说(原名《末路英雄》,出版时改名《亮剑》)。两天以后,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出版社。他没有太多的话。我问他:“你过去发表过什么作品吗?”他说没有。问他从事什么职业,他说“下海”了,搞石油设计。心想,真看不出这是个商人,怎么看怎么像个穿便服的军人。
怪脾气都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质朴,耿直,率性。董接过书稿,用了三天的时间读了一遍,当时非常兴奋,其中有些段落叫董保存这样当小说编辑的职业读者也拍案叫绝!它有一股气,有一种冲击力。董把都梁请来,在出版社旁边一个饭馆见面。都梁实在有点特殊,对董的意见,有些他接受,有些却不肯接受。他特别直,当初《亮剑》写成以后,他送出版社。人家听说他“下海”了,要他出几万块钱。他说,扯淡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一放几个月。最后才找到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怪人都梁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好事不出头”。设计封面时,按照惯例,书勒口上要印一个作者近照和小传,都梁却说:“不要了,我不想露面。”因此,书上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甚至连序、后记之类的点缀也没有。小说出版后引起轰动,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京举行研讨会,研讨会结束的当晚,都梁给董打电话,只说了一句话:“看来我们这一年都没有白忙活。”
在北京《亮剑》首播新闻发布会现场,应该在最前排就座的都梁,却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主席台的第三排,用前排的演员明星将自己遮挡起来,发布会一完就直接离场。
关于亮剑
《亮剑》责任编辑董保存
长篇小说《亮剑》出版后,不少朋友来打听,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你们怎么就选中了这部书稿?
去年春天的一个上午,一个朋友来电话,说是有一个退伍军人,写了部小说,能不能抽时间给他看一看。两天以后,一个身材魁梧的男人来到编辑部。他没有太多的话,只是说把小说送来了。我问他:“你过去发表过什么作品吗?他说没有。再问他写过什么作品,他也说没有。问他从事什么职业,他说“下海”了,搞石油设计。我不由得看了看那一大摞厚厚的书稿,心想真看不出这是个商人,怎么看怎么像个穿便服的军人。
我接过稿子,用了3天的时间读了第一遍。说实在的,当编辑快20年了,看的小说不能说少了,能让我兴奋的不是很多。有的小说,包括一些有名望的作家的小说,写得很纯熟,写得很匠气,人物故事都还可以,甚至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可就是叫人兴奋不起来。《亮剑》中有些段落却叫我这样的职业读者拍案叫绝。它有一股气,有一种冲击力,虽然它并不是很纯熟,并不是很完美。
带着一种编辑的欣喜,我把作者都梁请来,在出版社旁边的一个饭馆和他交换意见。这个作者实在有点特殊,他不喝酒,只抽一种一元多钱一包的烟。给他谈意见,他不像有的作者那样认真地记录。对我的意见,有些他接受,有些却不肯接受。我希望他改一稿后再送审,他同意了。
都梁很快改出了一稿,佘开国副社长和程步待社长在很短的时间里看完了书稿。大家的一致意见是,这部小说写活了一个英雄,写活了一个将军,为中国军事文学的画廊里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典型。同时也觉得这部书稿还有值得商榷和修改的地方,还有必要让这个作者“爬爬坡”。他们又把都梁请来交换意见,给他出谋划策。
经过多次的交流,我对他的身世也有了一点了解。他出身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很小的时候就当了兵。在坦克部队服役几年后回到北京,先是在一个国营单位上班,后来就下了“海”,生意做得还可以。
创作这本书的经历很奇特。说创作的周期长,他酝酿了很多年,许多人物早已烂熟于胸;说创作周期短,他只写了8个月,而且都是用业余时间――白天做生意晚上写,甚至在老人的病床前写。能写出这部书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说偶然,创作的直接动因是因为打赌:他和朋友聊天,把当今的小说骂了个遍。朋友就说,你别光说人家的不行,你写一部出来看看。他说,写就写!于是,他写起了小说,并且是一气呵成。――说必然,他对我党我军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和人物有过很认真的研究,对苏联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历史也有十多年的研究和思考,对文学作品的痴迷则是从十几岁就开始了的。
小说写成以后,他先送一家出版社。人家听说他“下海”了,要他出几万块钱。他说,扯谈吧,不够出版水平我就不出了。又找了一家出版社一放了几个月如泥牛入海。最后才找到了我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书稿经过3次修改,在新千年的钟声敲响之前付印了。设计封面时,按照惯例,书勒口上要印一个作者近照和小传,我请都梁准备一下。他说:“不要了吧,我不想露面。”因此,书上既无作者照片,也无作者介绍,甚至连序、跋、后记之类的点缀也没有。
《亮剑》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解放军文艺出版社联合在京举行研讨会,二十多位作家、评论家都认为这是一部期望已久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力作,一部不落俗套的小说,一部阳刚气十足的英雄小说,是男人写的,写男人的,写给男人看的。小说既有古代小说的传奇色彩,又吸收了现代外国小说的一些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统一。在这部小说中,英雄与历史的关系是全新的,英雄不是在顺应历史中消失自我,而是在审视历史中时刻把握着自我。小说没有回避矛盾,不粉饰,不盲从,内涵十分丰厚。可以说,《亮剑》在英雄性格与凝重历史的统一方面达到了一种匠心独运的新高度。
研讨会结束的当晚,都梁给我打电话,只说了一句话:“看来我们这一年都没有白忙活。”
2000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亮剑》,以主人公李云龙的经历为主线,描写了中国从抗战时代到十年文革期间的军政变化。同名电视连续剧由海润影视传播公司拍摄。2001年12月发表26集电视连续剧剧本《血色浪漫》,讲的是几个历经文革的北京青年的故事。由润亚影视传播有限公司拍摄为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后又拍摄为同名电视剧。长篇小说《血色浪漫》则在2004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07年4月,都梁编剧的第三部电视剧力作《我是太阳》在黑龙江威虎山低调开机,《我是太阳》改编自作家邓一光的同名小说。长篇历史小说《荣宝斋》,描绘了老北京琉璃厂一带上至权贵巨贾、下至贩夫走卒的社会各层人等的生活。除荣宝斋的几代东家和掌柜外,琉璃厂一带整日遛鸟逗虫的八旗子弟、江湖上赶马帮的绿林好汉、远赴中国的俄国绅士、传说中的江洋大盗、筹划刺杀的革命党人,以及王国维、张大千、罗振玉、汪精卫等历史名人也在小说中出现。小说后被改编为剧本《百年往事》,拍成同名电视剧。
作品评价
作品主题作品首要的两大主题无疑是文化施加在人身上形成的根性,这个根性反过来又作用、影响文化气候,二者形成对话关系,互为因果。第三大主题则是变革期。文革、知青、抗战、清末民国,构成都梁的文学图景。第四大主题则是军人。即使是《百年往事》的文化大背景下,仍有浓墨重彩留给军人或类军人形象,郑元培等人的正气读来血脉贲张。第五大主题则是大院与宅门。《亮剑》与《血色浪漫》是部队大院,《狼烟北平》与《百年往事》则是百年老店、宅门深院。
笔下人物都梁笔下的主要角色无疑清一色是男性。他写的是男性文化和男性文学。男性在他笔下呈现出立面或多面,因其复杂,因此拥有了丰富性。可以看得出,都梁在彰显他认定的中国男人应该具备的品格。李云龙、钟跃民、张幼林共同的性格就是大大咧咧,耿直,血性,心眼好,讲义气。不同的是李云龙多了一点儿匪气,钟跃民多了一点儿痞气,张幼林多了一点儿取大放小的霸气。文三儿相比于同书中的徐金戈少了太多魅力。在都梁的男性角色群像中文三儿也是例外,他虚荣,爱起哄,容易热血上头跟风而上,动真格时就腿脚发软,暴露出中国男人“袍子底下的小”来。都梁对男性性格再造的愿望在《百年往事》中找齐了:张幼林之外,一、二任掌柜也都是男主角,张幼林的正气加上庄虎臣的忠勇、王仁山的经营智慧,三而一地构成了中国“优秀男人必须具备的品质”。
都梁笔下的女性相对单线条,在男性话语体系中,女性往往不在场。这也是对现实生活中性别认知的真实反映。“北京爷”都梁把男性性别写活络了也就足够了。话是这么说,他笔下的女性角色绝不单薄。《百年往事》里的张李氏主持大业是在“幼主”未能当家之时代言――代替夫权、父权在场。对待故人遗物胜于生命,舍物救人之际体现出的丈夫气没几个男人做得到。都梁欣赏的女性文学角色应该都像《百年往事》里的少奶奶何佳碧、《血色浪漫》里的周晓白、《亮剑》里的田雨、《狼烟北平》里的杨秋萍一样敢爱敢恨,执着一念,直肠子,多有丈夫气。
都梁的准发小水木对都梁作品下的案语极为精准: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智若愚,大直如曲,大雅似俗,大巧先拙。都梁盛名之下保持了难得的自省,“侃来侃去,吃吃喝喝会毁了我的创造力”,他认为“作家就该坐在家里,静静地思考,感悟人生”,这和他的身份、修为和自律意识分不开。
影响意义四部作品文学之外的文本意义颇为耐人寻味:《亮剑》可以说是民族刚性人格养成,《血色浪漫》则是男性励志,《狼烟北平》可以当作爱国主义教材,《百年往事》则是一部管理学大戏,从中可以学企业管理,学商业智慧,学人生规划。另一方面,都梁本人的人生规划可以说非常圆满,他的角色变身本身,可以当做绝好的励志范本。
盱眙古名
盱眙是全国最早建县的县份之一,距今已有2200多年。春秋时,盱眙名“善道”,属吴国,曾是诸侯会盟的地方;战国时,越灭吴,盱眙属越国;后楚国东侵扩地至泗上,盱眙为楚邑。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度时,盱眙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台,音怡),后为“盱眙”。境内有都梁山,山上盛产都梁午草(即泽兰),隋大业初,炀帝在盱眙置离宫――都梁宫后,盱眙别称“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