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湘凡

时间:2023-12-02 20:51:44编辑:小周

曹湘凡的个人简介

曹湘凡,1968年生,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丰家铺乡枫树村大坪组人。(汉寿,应该就是关云长被曹操封为“汉寿亭候”的那个汉寿。)家里兄妹6人,曹排行第三。曹读书用功,自小成绩很好。15岁时初中毕业,成为村中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人。2009年,41岁的曹湘凡是湖南公安专科学校的大三学生,因13次参加高考,人称“高考王”。也有人称他为“当代范进”、“高考钉子户”。

个人简介

曹湘凡,1968年生,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丰家铺乡枫树村大坪组人。汉寿,应该就是关云长被曹操封为“汉寿亭候”的那个汉寿。家里兄妹6人,曹排行第三。曹读书用功,自小成绩很好。15岁时初中毕业,成为村中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人。父母兄弟都把“跳农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也基本上不让他干农活。

汉寿

1987年,曹毕业参加了高考,但没有考中,和其他没有考中的同学一样,他选择了复读,但是第二年他还是没有考中。第三年,他又参加了高考,结果仍然让他失望。因为子女众多,此时的曹家生活已经相当窘迫,每次回家拿钱,父母都会手足无措,曹心里也有很多愧疚。村里人由之前的尊敬变成对他的嘲弄,说曹是个四不像,农民不像农民,干部不像干部,知识分子不像知识分子,老板不像老板,打工仔不像打工仔。曹向一个在县里做干部的亲戚借200块钱,这个亲戚一定要曹的母亲写下借条,他一张一张的把200块数给曹。这样的傲慢深深刺伤了曹,曹觉得只有跳出农门才能重新被人尊重,他指望高考能改变命运。

这一年,曹的不少同学结婚成家,大他两岁的哥哥也已经有了孩子。但这不是曹想要的生活。自从农村老家来到县城高中上学,城市里的生活已经深深地在曹的心里烙下印记,曹觉得自己已经回不了头。也是这一年,一位高中同学考上了太原的警校。9月,曹穿一身白色中山装,来到太原。宽阔的林荫道,戴着白手套、踢着正步吼口号的警校学生,叠得像豆腐块一样的被子,这是曹最初的大学印象。同学给他找了一个铺位,借来一套警服,穿上去,俨然警校生的感觉,仿佛一只脚已经迈了进来。

在这里,曹第一次跳起交谊舞,在灯光明亮的学校舞厅里旋转。100多人围着篝火,点起蜡烛,表演各种节目,一直闹到凌晨一点。曹还大大方方地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赢来不少掌声。这是曹一生中最浪漫、最难忘的时光。这位脱离了苦海的同学,原来的成绩比曹还差,这让曹增加了自信。

但是,一个多月后,曹病了,自言自语,神经兮兮。1990年元旦前,他不得不回到湖南家中。他在村里跑来跑去,走到哪家就在哪家吃饭。他到处发表演讲,慷慨陈词:要在村里修敬老院,铺设火车轨道,修建飞机场,减轻农民负担,等等。

村民们都认为曹是读书读傻了。父母则偷偷抹泪,后悔不该送他读书。他被诊断为“躁狂症”。

曹当时以为自己考上了大学,不是农村人了,像做梦一样。父母接受了医生的建议,让他少动脑,多干体力活。于是,曹被介绍去县城做蜂窝煤。然而,跟煤炭打交道的半年里,曹看到几位考上了大学的同学回到县里实习。“一个学校出来的,命运怎么就不一样?”他不甘心,心想,“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还是要读书!”

1990年8月,曹听说山西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便萌生了去山西复读的想法。他把这想法跟家里人一说,父母满口答应了。8月底,曹父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又跟亲戚借了几千元,总算凑够了曹到山西复读的费用。曹在山西一所学校苦读了一年,尽管这一年他的成绩上了本科分数线,但因他是外地户口,违反了有关高考政策,录取时他被刷下来了。

1991年,曹只得回到家乡复读。这回,他以467分的成绩上了专科线,考上了常德师专,通知书来了。可是,已经欠下近2万元债务的家人算了一笔账,觉得读个专科不划算,曹也觉得没有考上理想的重点本科,他放弃了这次上大学的机会。

广州

这年11月,曹偷偷跑到广州,在建筑工地上开始了打混凝土的生活。他只有一条裤子,常常打着赤膊和水泥。但是,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到中山大学的校园去转转,趿着一双烂拖鞋,身上还沾着水泥浆。曹依旧痴迷高考,建筑“民工”生涯维持了4年,他又开始复读。班里的同学都管他叫“老大”。一度,班主任是他过去的同学。几次高考,曹还在考场遇见了当监考老师的中学女同学,曹觉得很丢面子。

1996年,曹重新拾起了高考梦。这年7月,他从广东风尘仆仆地赶回家乡参加该年的高考。从考场出来时,他就知道自己这次又没戏了,便带着惆怅返回了广东。曹白天帮人扛水泥,空闲时揣一本书蹲在工地上念念有词。他的举动引起了一个叫龚德梅的女孩的注意。龚德梅是湖南省安乡县人,当时正在曹所在的基建工地附近的一家服装厂打工,与工地带班的工头熟悉。后经工头介绍,龚德梅与曹相爱了。姑娘爱慕的不仅仅是他的一表人材,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他的上进心。时年28岁的曹考场失意却迎来了情场得意,与龚德梅相恋不足一个月,两人便办理了结婚手续。婚后,龚德梅继续留在广东打工,曹则回到汉寿五中复读。

从1997年开始,曹在报名时都被查出超龄。1998年高考时,曹正在村里一所小学代课,因为超龄,不能参加普通高考。好心的校长安慰他说,不能参加高考,你就去参加成人高考吧。填报志愿的时候,学校管成教的负责人问他填什么学校,他说就填北大吧。还真巧,他真考上了北大!然而,不巧的事情又发生了。就在他收到北大通知书的那天,他妻子因为没有暂住证被抓到收容所一晚导致流产。为了照顾妻子,他忍痛割爱,放弃了此次改变人生的机会。

长沙

1999年,因为家里遭遇变故,曹来到湖南株洲做营销员。他对于高考的痴迷和潜心研究,引起了上司的注意,特意终止了他的营销业务,让他给自己的外甥做家教。这一做,便一发不可收拾。从株洲到长沙,曹一共教过300多名学生,其中有120多名考上了重点大学,在长沙家教市场上颇有口碑。对于这位始终没有进入大学校园的老师,学生们很是尊敬。

直到2001年,曹在长沙报摊上看到了取消高考年龄限制的新闻,兴奋地大喊大叫:“我又能参加高考啦!” 这一年,他上了专科线。不过他想:“我至少得考上湖南师大吧。反正考了这么多年了,那就再来一次。” 而这个时候,他的婚姻开始出现问题。结婚6年,他们聚在一起的日子加起来不足一年,她在广东给曹挣学费,而曹在家乡的学校复读。由于他一心复读,且屡试不中,慢慢地妻子对他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娘家人常在龚德梅面前数落曹不务正业,龚德梅承受不了舆论和经济的双重压力,在多次劝说丈夫放弃高考无果的情况下,于2001年协议离婚,两岁的女儿归曹抚养。

2001年11月中旬,在从常德开往长沙的长途汽车上,曹遇到了一个女孩名叫聂玉珍。两次转车两人的座位都正好相邻。攀谈中,聂玉珍得知曹和自己一样都出生于常德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现在长沙做家教。曹不俗的谈吐令聂玉珍心生好感,而曹则了解到聂玉珍是湖南商学院的大四学生,不仅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还曾在“湖南高校八校联谊绘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孩,曹对聂玉珍欣赏有加。临分手时,两人很自然地互留了电话。这之后,两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交往开始频繁起来。

交往中曹知道聂玉珍刚被查出患有“良性颅内肿瘤”,却苦于没钱治疗。曹一直热情洋溢地鼓励聂玉珍要积极治病,并告诉她,自己自高中毕业后,几乎每年参加高考,每年都失败,却始终不放弃。曹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了聂玉珍,曹身上那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更令她心生倾慕。曹开始觉得两人并不合适,直到聂玉珍对他说“贫穷和艰辛都只是暂时的“,会和他一起创造幸福的生活,聂玉珍对曹说她支持曹考大学,考到80岁也支持。

2002年7月6日,也就是高考的前一天,曹同时领到了三个证:高考准考证、与前妻的离婚证、和聂玉珍的结婚证。在当年的高考中,曹再次失利,不过新婚倒给他带来不少安慰。由于他从1998年开始就在长沙做家教了,因此拥有很多家教客户,聂玉珍便也放弃了原来的工作,夫妻俩此后一直靠做家教谋生。曹的妻子几次劝曹参加自考,他觉得那不是“正规”的。这时的曹在长沙的家教市场上已经小有名气,他辅导的300多个学生,有100多个考上了大学,有些还是重点大学。曹在长沙以此为生,每年要带四五十个家教学生,能挣两三万元。因为有了钱,举手投足都摆脱了村里人的气息,不论在长沙还是在老家村里,人们都管他叫”先生“。曹在长沙市繁华商业中心附近的老居民楼里租了一间房,不足5平方米,家教之余,他会去书店查查资料,偶尔逛逛烈士公园,爬爬岳麓山,妻子则在外打工,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曹的家人也改变了态度,70多岁的老父亲也不再反对曹继续高考。

曹的故事被本地媒体发现并报道,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有人说他是高考狂人,有人说他是当代范进,有人说他是高考钉子户。曹一边继续他的家教生涯,一边继续参加高考。但是,因为高考题每年都有变化,曹的记忆力也不如年轻人,仍然是每次都无功而返。到2006年,曹已经12次参加高考而没有成功。他的事情经报道后,引起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先后接受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近60家媒体采访,也因此成了一位名人。甚至湖南省省委书记也听闻他的事情,寄语曹06年能够好运。他的中学母校把他作为勤奋执着的典型写进了校史。

06年高考失利后,面对省会民办大学的盛情邀请,他均婉言拒绝,认为民办大学不是他的理想。2007年,曹报名参加他的第13次高考。这次,曹已经计划是自己的最后一次高考。语文108,数学114,文综210,英语67,总分499,曹觉得成绩仍然不理想,尤其是英语。这个成绩已经超过三本,但是没有达到曹希望的湖南第一师范地分数线,曹最后在补录阶段被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录取。

9月,已经39岁的曹到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报道。曾经关心过他的省委书记给他送来六个字:小伙子,好好干。因为曹的特殊性,曹被允许在校外居住以便可以继续从事家教的工作,曹的妻子在深圳打工,孩子由曹的父母抚养,曹开始了他一直追求的大学生活。

屡败屡战

“煮熟的鸭子飞了”

1987年,曹湘凡第一次参加高考,他只考了397分,离最低的录取线还差60多分。他选择了复读。1988年和1989年的高考,曹湘凡同样失利。

曹湘凡觉得暗无天日,躲在老家甚至不敢出门,更害怕正视父母的眼睛。他觉得自己“农民不像农民,知识分子不像知识分子”。

1989年高考,由于压力太大,曹湘凡生病了,考试结果可想而知。他的中学同学此时已开始结婚生子,但这不是曹湘凡想要的生活。

一年后,“屡败屡战”的曹湘凡出现在山西太原,他成了一位“高考移民”。那年他考上了,但“因为是高考移民,没有被录取”。他不甘心,他依旧想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证明自己的价值。1991年高考前,曹湘凡拿着家人让他去买化肥的16元钱去县城报名参加高考。

那一年,曹湘凡通过了大专分数线,他报考了湖南的税务专科学校。“但学校没有录取我,因为我有过一段精神病史。”曹湘凡坦言。

他有时候会想,如果当时顺利入读税务学校,自己的人生轨迹就跟现在大不一样了。

广州打工

曾在中信工地干活

到广州打工,是曹湘凡生活中的一段插曲。由于当时参加高考有年龄限制,大龄青年曹湘凡失去考试资格,加入了打工者的行列。“从1992年到1996年,我在广州的建筑工地上打工,什么工种都干过。广州那栋最高的楼开建时,我在那个工地上拌过混凝土。广州购书中心内部装修,我也去做过。”曹湘凡说。

不过,只要有空,他就会去中山大学转转,拖着一双烂拖鞋,身上还沾着水泥浆。他至今还记得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大哲学系、北大国际政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专业、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这些都是曹湘凡曾经最向往的大学、专业。

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曹湘凡终于参加了1997年的高考。“过了专科线,考上了湖南电大,通知书也寄来了,但一年要7000元的学费。”家境窘迫的曹湘凡没有动心,当时,曹湘凡已结婚一年。尽管发出了邀请,但只有一位高中同学出席了他的婚礼。

感情危机

离婚结婚再高考

曹湘凡并不害怕自己被同学视为“另类”,他决定继续向高考冲锋。1998年,他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还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由于家庭原因”,曹湘凡向校方申请推迟一年入学,并获得了批准。但到了第二年,曹湘凡仍然没有入学。“当时,除了学费的原因,两口子之间还出现了感情危机。”曹湘凡对记者说,那段时间特别难熬。

2001年,限制参加高考年龄的规定被取消,曹湘凡立即回到汉寿报名。“我觉得机会来了。”但处在感情危机和生存压力下的曹湘凡,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

经过令人疲惫的拉锯战后,2002年,曹湘凡终于跟前妻离了婚,随后又跟一位比他小14岁的女孩结了婚。“高考前的一个月内,我拿到了3张证明:离婚证、结婚证、准考证”。那年的高考,语文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挥毫间,曹湘凡真情流露,写下了几年间和前妻从甜蜜到分裂的爱情。

“这一次语文成绩不错,110多分,以前我语文都是不及格。主要是作文写得好。”曹湘凡说。

人生转轨

高考为了做家教

随后几年曹湘凡参加高考的目的发生了变化。“参加高考,是为了调研,为了做家教时更有经验了。”曹湘凡说,这几年的高考,他的分数都过了大专线。

10年来,曹湘凡可谓“桃李满长沙”。他在自身参加高考的同时,也辅导了许多高三学生。“我最早辅导的那个学生,考上了湖南大学金融系,如今在一家银行的支行做行长。”

从1998年做高考家教开始,曹湘凡一发不可收拾,他与高考的较量在“学生”们的身上延续。“我现在同时教30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有50多个。”曹湘凡算了算,接受过他辅导的孩子,足有633个。

由于接受过辅导的学生,成绩进步明显,曹湘凡在高三学生家长中逐渐有了良好的口碑。

曹湘凡现在的生活,都和高考辅导相关。他要么在备课,要么在去学生家的公交车上,要么正在辅导。“我其实是贩卖高考知识的零售商。”

老曹被问过很多类似的问题:“你高考成绩不突出,凭什么家长会让你来辅导他们的孩子?”他答道:“这好比教练员跟运动员的关系。比如刘翔的教练肯定没有刘翔跑得快。”

家教收入

每个月6000元

家教是曹湘凡的主要经济来源。“每个月6000元,比一般的白领还多。”但曹湘凡需要养三个孩子和父母,再除去自己租房和平日开销,就所剩无几了。

至今,妻子在深圳打工,曹湘凡说是被他气走的。2007年,曹湘凡参加了第13次高考,又一次通过了大专线。这一次,39岁的曹湘凡走进了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法律系,和“90后”年轻人坐在同一间教室。曹湘凡说:“当时指导员给我打电话,说这个学校就业前景不好,但学风很正。我自己也想体验一下大学生活。”曹湘凡说。

妻子对他的举动不支持,并告诫他“毕业就会失业”。曹湘凡说,就读前,他也知道毕业就可能失业,因为“超过35岁,他没资格报考公务员;长沙市区的公、检、法等单位,他这个学历也进不去;基层的工作人员,一个月就1000多元,这个收入根本没法养家”。

曹湘凡的新领悟

“人不该在一棵树上吊死”

三年的大学生活,曹湘凡一方面要到学校上课,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做家教养家。幸好,学校每年发放的奖学金解决了他的学费问题。

今年上半年,曹湘凡即将毕业,他并没有怎么去找工作,和小他20多岁的后生抢机会,他没有优势。有一次,曹湘凡问一个在检察院工作的学生家长,能否安排他到检察院工作,对方的回答是:“你要教我们的孩子,我放心;你要到检察院来工作,连扫地的资格都没有。”这让曹湘凡大受打击。

对3年的大学体验,曹湘凡说他并不后悔,因为“人生更完整了”。“偏执有点不对,人不应吊死在一棵树上,特别是在社会多元化时期。”曹湘凡说,这个认识是他在大学里获得的,算是上大学的一大收获。

他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在1991年考税务学校时会有不一样的选择。“学校因为我得过精神病不录取我,我可以向社会求助,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曹湘凡的故事经报道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2006年高考前夕,张春贤为他送上祝福,祝他好运。2007年9月开学后不久,张春贤曾委托秘书打电话鼓励他:“小伙子,好好干!”

曹湘凡说,他计划给张春贤写一封信,申请“去长沙最差的学校当老师”。他觉得自己尽管已经年过40,但“正是干事业的黄金年龄”。

曹湘凡2007年高考总分 499分

语文 108分

数学 114分

英语 67分

文综 210分

湖南2007年分数线

一本 562分

二本 526分

三本 466分

到了后期,曹湘凡参加高考的目的是为了做家教。

即将毕业的曹湘凡将面临新的人生挑战。

41岁的曹湘凡被称为“当代范进” 今年6月他将大学毕业 他把自己称为“贩卖高考知识的零售商”

41岁的曹湘凡是湖南公安专科学校的大三学生,因13次参加高考,人称“高考王”。也有人称他为“当代范进”、“高考钉子户”。

曹湘凡对这些称号很反感,他说自己是“贩卖高考知识的零售商”,“跟范进的唯一相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好岳父”。他坦言,大学三年的生活让他领悟到:人不该在一棵树上吊死。

文/图 本报特派记者曾向荣

曹湘凡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湖南常德汉寿县人。目前,他只身租住在长沙市高桥大市场附近的城中村内。这里远离闹市,到最近的公交站要走20分钟。

这是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小平房,只有床和书桌。厨房和卫生间设在一起,幸好曹湘凡从不在那里做饭。即使在大白天,不开灯曹湘凡就没法备课。书桌上,散放着高考辅导书。

这是曹湘凡在长沙的第40个“据点”,每月房租200元。10年来,他每年平均搬四次家,因为他租住的都是待拆房。房子拆迁后,他就要重新寻找落脚地。

分离的家

三代分居妻子南下

曹湘凡的老家离长沙200公里,那里住着他年过七旬的父母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孩子们分别跟着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生活,妻子则在深圳打工。

曹湘凡很少回家,那里是他当年的高考战场,“知识改变命运”的情结就是在那里结下的。

和那个年代的很多农村孩子一样,中学时代的曹湘凡想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而高考是唯一的途径。

通过中考,16岁的曹湘凡进城了,就读于汉寿二中。他喜欢上了县城,因为“县城有电影院、新华书店”。曹湘凡下定决心,日后要到城市生活,“跳出农门”,从此成为他考大学的原动力。

虽然爱上了有电影院的城市,但在长沙十多年了,他从未走进过电影院。

上一篇:范晓枫(艺术)

下一篇:布莱恩-卡迪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