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弘安

时间:2023-12-03 14:26:27编辑:小周

多弘安的个人简介

多弘安(即宏安),字君修,别号畏庵。排行第三。生于明天启三年(1623)六月初十日卯时,卒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八月初四日申时,享年八十岁。妻何氏,比多弘安小两岁,享年七十三岁。

基本信息

多弘安,生来聪明伶俐,才能过人,到二十岁时,就居于同龄人之首。他以古今德业为己任,受到当地名士何老先生的器重,并将女儿嫁给他。

顺治五年(1648),多弘安受业于学宪朱公,康熙六年(1667)在 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十一月,并在廷试中被康熙钦点为第一名,派到广东灵山县当知县。他在钦点状元后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对上任后的作为进行了反思,感到责任重大。在上任之前,他将村里学校进行了修葺,还做了其它很多善事。

人物经历

康熙七年(1668),多弘安因业绩突出,又被升为位置重要的 奉天府承德县县令。承德在当时属于比较难治理的地方,因在一辈子脚下,各种恶势力比较多,仗着关系胡作非为。他为了分别好坏,进行轻重合适的处理,费了很多脑筋。后来,康熙皇帝谒拜东陵,巡狩东北各省,并考查各地官员的政绩,多弘安受到的评价最高,并因为抓获了 辽阳的重大逃犯篆获有功,升任陕西延安靖边郡丞,负责陇西一带防务。在任期间,他为了保住这块战乱比较多(蒙古葛尔旦部常常儿南下滋扰)的地方的平安,在内部部署了重兵,在外死死控制住险隘,这些,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是文武兼备、处事冷静的人是不能办到的。他协同在当地镇守的将军一起,认真地清算军饷,杜绝克扣军饷的事情发生,士兵们对此很是赞赏,纷纷传颂多弘安的好处。

任职期间,突然老家来了让人悲痛的消息,弘安的母亲去世,按当时规矩,不管官多大,双亲去世,必须卸任回家办理丧事,守孝三年,他也不例外。三年后(1677),守孝期满,他补为山吁河务郡承,就是管理河务的官职。他与河宪靳大司马一起,殚精竭虑,仔细筹划,加固堤防,加高河堰,以约束 淮河泛滥,挡住黄河的灾害,并且下力疏通了运河,建了有用的闸口,将河中的淤泥流沙进行清理,使水流顺畅, 让河埠头进行办料,让员役们栽上柳树,巩固堤防,各种问题都消灭了。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南巡,视查河务。询问河宪,河宪回忆起当时加固河堤的情况,记得多弘安是 河间府人氏(当时阜城属河间辖地),曾经当过辽东令,功勋卓著。康熙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将他由当时的淮郡升为临安知府靳大司马,并以河工任务重,催钱粮比较难为由,留他以 郡守的职务监理河务事宜。

康熙二十一年(1682),奉康熙特旨,升任淮阳道。弘安任河漕时,严以律己,船工等人都受到了恩惠,做到了不让一个因公事停留,他治理河务,对河工们赏罚分明,注重鼓舞士气,五年间河流没有发生任何祸患。

康熙二十四年(1685),他由淮阳道升任安徽按察司。他检查各种案件,秉公了结。所辖七郡三州没有一个冤狱。戊辰年,楚地 皖城发生叛乱,多弘安处置得当,无不惧怕他的威严,怀念他的恩德。

康熙二十八年(1689),他升任江西布政使并护理总河部院印,于是钱粮解费、各郡邑的馈赠一文不取,洪都一带的士绅都称他有古大夫之风。无奈的是,他与当事者意见不一致,导致了仕途的终结。

《清史稿-列传七十二》

多弘安,字君修,直隶阜城人。顺治五年,选拔贡生。康熙初,授广东灵山知县。兵后荒残,居无衙舍。弘安请免积年逋赋,招抚流移,捐给牛种,民得安耕稼。葺城垣,创学宫,缮官廨,捕除盗贼,灵山大治,士民刊石纪其绩。

七年,迁奉天承德知县。旗、民抗法者,送部惩治,皆慑服。十年,擢陕西延安靖边同知。十六年,补江南淮安山盱河务同知。时高堰长堤溃决,淮水注宝应、高邮,不复出清口敌黄。黄水直注里河,运道淤浅,复随淮入堰,无由会清口下 云梯关入海,近海口尽淤垫。弘安与河督 靳辅筹策筑高堰,束淮敌黄,治烂泥浅诸故道,导清水入里河,运道乃通。修筑两岸及河口清江大闸,与淮工相表里。清河达 云梯关数百里,葭苇榛芜,壅塞故道。用以水攻沙法,塞周桥、高涧诸闸,使清淮无旁泄,蓄全力攻积沙。十七年,大雨,淮盛涨,与黄并入海。治淮、治黄、治运,并收成效。

十九年,擢淮安知府。二十年,擢 淮扬道。二十四年,擢安徽按察使。时方议浚下河、治高堰。弘安入觐,疏陈:“高堰宜急治,无论下河开浚与否。治堰法,砌石先安地钉,湖底水深,费帑甚繁。如用板若扫,水势荡掣,尤易摧残。惟密钉排椿,内实以碎石,庶可敌风浪,省金钱。十馀年后,黄河刷深,则湖、河水俱卑,高堰既固,下河亦渐就理。”二十八年,迁江西布政使,乞归。后值黄、运两河溃溢,起用弘安。会病卒,祀灵山名宦。

上一篇:大疤瘌

下一篇:董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