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道亨

时间:2023-12-04 03:23:19编辑:小周

杜道亨的个人简介

杜道亨。江苏苏州人。环境化学家、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早期在荧光材料、稀土二元化合物以及在原子能方面配合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作出了贡献。近20余年来在发展环境有机毒物的痕量分析、环境行为与生态毒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

简历

1927年5月28日 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1944-1948年 交通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8-1949年 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助理员。1949-1952年 上海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自1951年)。

1952-1955年 长春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应用化学所助理研究员。

1955-1975年 北京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主任(自1966年)。

1975-1986年 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自1978年),研究员(自1982年),研究室主任(至1984年)。

1980-1982年 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访问学者。

1986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年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简介

杜道亨,1927年5月出生于江苏苏州。父亲徐祖藩为高级海员,曾任吴淞商航学校校长。杜道亨,194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即受聘到中央研究院化学所师从梁树权教授工作。1950年中国科学院建立后,她跟随柳大纲教授先后在物理化学所、长春应用化学所和化学所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研究至196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后更名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事环境化学研究至今。其间于1980~1982年被选派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合作进修。此后又于1986年、1991年、1994年三次去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作短期访问研究。

杜道亨现兼任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自1989年),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自1988),SCOPE所属SGOMSEC(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科研组)成员(自1995年),中国化学会理事(1978~1982年,自1998年)。杜道亨从事科研半个世纪,道路坎坷。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奋力拼搏,为国家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初露锋芒

建国初期,国家百事待兴,很多科研技术问题亟待解决,杜道亨从组织安排,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她都兢兢业业全力以赴,成绩卓著。

1953年在柳大纲领导下最先在中国研制成卤磷酸钙新型日光灯荧光料,并向南京灯泡厂推广成功,促进了中国照明事业的发展,她负责制备研究与协调全组工作。此后她又参与了土壤硅化加固技术的推广和盐湖研究以及有关组织与协调工作。1958年为了稀土资源的利用,杜道亨最早开拓了稀土元素二元高温化合物的系统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稀土硼化物和若干稀土硫化物等的制备、反应机理、元件成品加工、物理化学性能以及其化学行为的研究。制备出的六硼化镧电子发射性能好,曾分别为有关研究所、工厂的大功率电子管和真空电子束焊接机试生产中用作阴极材料,获得满意结果。60年代为配合原子能任务她负责完成了四氟化铀到六氟化铀之间的中间氟化物的合成,为氟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X射线相分析的标准样品,并阐明氟化工艺的优选条件。1965年根据核工业需求她带领青年同志开展了核燃料干法后处理,氟化挥发法处理铀铝合金元件的工艺研究。组织并参加了模拟元件设计与前期实验,坚持采用化工技术流化床代替搅拌床的正确工艺路线,从而保证了干法后处理小试第一次在中国取得成功。以上工作曾获中国科学院1978年重大技术成果奖三项。195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出席全国群英会。

开拓研究

开拓潜在致癌物硝基多环芳烃、多环芳烃的检出、转化规律与控制途径研究

1980~1982年杜道亨在美与加州大学教授合作,从大量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有机溶剂提取物中,在生物毒性试验指导下先后经4种色谱柱分离出上千个级分,以Ames试验选取活性级分,用各种先进色、质谱方法鉴定其所含化合物。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她克服种种困难,日以继夜对数据反复分析处理,以取得确证,先在1981年首次报道了从柴油机颗粒物中检出了已知2-硝基芴致癌物,继而又详细报道了50多种硝基多环芳烃(NO2-PAHs)以及含氧NO2-PAHs等直接致突物,其危害可能大于多环芳烃。其中1-硝基芘、3-硝基荧蒽、二硝基芘等后被其他实验室证明是强动物致癌物。这是关于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研究的重大突破,有关结果已被百余篇国外文章引用,它是当时美国有关部门决策是否实施柴油机化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其他国家的大气污染研究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1984年杜道亨等在北京大气飘尘中也检出硝基荧蒽、硝基芘等致癌物,提供了北京若干采样点冬夏两季飘尘中NO2-PAHs含量,又在中国工业碳黑中检出NO2-PAHs,其中包括强致癌物二硝基芘,由此提出了碳黑工艺条件的改进建议,并指出燃煤排烟也是重要的NO2-PAHs污染源。在多环芳烃方面,她研究了北京不同地区大气飘尘中PAHs分布与变化规律,PAHs排放与燃煤炉型和煤种关系的研究结果判定:家用小煤炉是PAHs的主要污染源,危害最大。型煤是当前较好的一种节能减污措施。此外,她还对柴油掺水、氧化沥青尾气治理等措施的PAHs排污做了评价。

杜道亨等还用生物毒性试验指导的分离分析方法成功地从煤加压气化产生的煤焦油中检出600余种有机物,发现多环芳烃致突性约占2/3,氮杂环多环芳烃致突比活性又高于多环芳烃。这些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环境化学的内容,还对决策部门制订大气质量标准和能源政策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交叉学科

开展化学与生物学结合交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

环境毒物(包括化学品)的控制管理是中国外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杜道亨于发展相应有机毒物痕量、超痕量分析技术的同时,结合生态毒理发展交叉学科,在化学品安全性研究(或称潜在危险性评价)方面负责组织进行了较深入的工作。为探寻NO2-PAHs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行为规律,她较早开展了若干NO2-PAHs的水溶解度和其它理化参数研究。在溶解度、正辛醇―水分配系数、液相色谱容量因子、分子连接性指数、生物富集因子等参数间以及与致突变活性之间建立了一系列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式,由此推算出其他多种NO2-PAHs的水溶解度,并预测其致突变性,后者与实测结果相符较好。同时也开展了NO2-PAHs在模拟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富集和归趋等研究,发现了2-硝基芴对鱼鳃组织损伤严重。还研究了NO2-PAHs光照后致突性变化与光解反应产物及其动力学。发现:经日光照射后其致突变性有的增大,有的减小,也有的无增减,它们在水中的光解速率大于在模拟大气中的光解速率。此外,还进行了2-硝基芴生物体外代谢的研究,说明还原代谢与氧化代谢产物不同。

杜道亨课题组还应用高灵敏度32P后标记法研究了DNA加合物。经试管反应和动物试验发现典型有机物苯、苯酚、苯醌、黄曲霉素B1、2-硝基芴对SD大鼠各主要器官均造成DNA加合物损伤。其中有的直接对活体动物DNA造成损伤,有的则需经Aroclor诱导,2-硝基芴形成DNA加合物的能力相当强,这方面工作将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预测环境毒物的潜在致癌性,以利深入了解化学致癌机理及其防治。对中国低毒新农药天幼脲Ⅲ号环境行为的合作研究证明施用该农药不会导致重大地下水污染,但可能出现潜在环境问题,因其降解产物邻氯甲酰胺与DNA生成加合物,且Ames致突变试验呈阳性。

关于某污染事故地区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分布与模拟生物体系中的行为、在形成DNA加合物中的作用、在生物体内富集规律与若干毒性效应等研究证明PCBs已对该地区生态系统造成污染,并可能通过食物链富集等影响人体健康。这些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空白,有的在国际上也尚少涉及,为环境毒物的管理控制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环境痕量

发展中国环境痕量有机分析方法,促进有机分析方法规范化

早在70年代中,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组织研究重点有机污染物的痕量分析方法,杜道亨除本组的课题外,还积极推动其他项目的开展,促使一批分析方法为国家环保局采纳。她所领导的研究课题,除若干基础性工作外,采用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建立了多种环境样品中复杂有机物的痕量分析方法,并经常改进,增加分辨力,提高监测灵敏度到pg级和扩展到生物体乃至加合物的分析,为环境研究提供了有力先进手段。例如地下水、地表水和饮用水中检出pg级硝基多环芳烃。在PCBs分析方面不仅可测一般环境样品与生物体中多种PCBs的总量,而且进一步认证不同毒性PCB同类物异构体的定量分布。

杜道亨自幼勤奋、刻苦、好学,在中学、大学一直受到师长赞誉。她性格坚毅,对待正确事物一经认识就坚持到底。大学期间因曾受到怀疑,解放后在政治运动中多次受到冲击。“文革”中还无端受牵连而隔离审查劳动数年。但她面对不公正的批审,始终实事求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和追求真理的决心不变。在审查期间还利用各种机会提出自己对科研工作的见解,并翻译重要资料,终于在1980年初问题得到完全澄清。

杜道亨的坚毅性格,严肃认真与耐心细致的作风和勤奋刻苦的精神也使她在崎岖的科研道路上,在曾是陌生的领域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近20年来她在中国外发表论文140余篇,主持出版论文集两种,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一项,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多项。1995年杜道亨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杜道亨对培养科技人才也尽心竭力,她对身边工作同志和研究生要求严格,善于引导他们开拓前沿性研究,并关心他们的生活。80年代培养出硕士6人,90年代以来培养出的11位博士中有7人取得高级职称,3人晋升为教授,1人为博士生导师。

上一篇:滨口京子

下一篇:法鲁克·卡基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