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者

时间:2023-12-04 18:15:31编辑:小周

成就者的个人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 (因为其父南唐中主李Z在位时,已向后周皇帝柴荣称臣,去了帝号),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为千古流传。

文人词最高成就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 (因为其父南唐中主李Z在位时,已向后周皇帝柴荣称臣,去了帝号),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为千古流传。  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凡一代有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u2018 一代之文学u2019,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认为在特定时期代表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补充:明清小说。)  其中唐诗、宋词、元曲并称于世。  汉赋代表作:班固《两都赋》、曹植《洛神赋》。  骈文也称四六文,兴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王勃《滕王阁序》。

古今中外苦难成就者的名人事例

英国的大将军威灵顿七败七战,于是有了永垂千古的美名;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于是有了“苦心人,天不负”这样的豪气壮语!莫说挫折不可战胜,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莫说痛苦只可放大,真正的智者只会把这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 ………  贝多芬不仅身材矮小,容貌丑陋,而且一直患有重病,后来发展到耳朵失聪。可是这位自尊心极强的音乐家仍然相信,“谁也无法战胜我,我要死死握住命运的咽喉。”他凭着超凡的毅力和奋斗精神,从事音乐的创作,写出《第九交响曲》等传世之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林肯 他的一生波折不断:  1816年 他的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  1818年 他母亲去世。  1831年 经商失败。  1832年 竞选州议员--但落选了!  1832年 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  1933年 向朋友借一些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17年,才把债还清。  1834年 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  1835年 订婚后就快结婚了,但伊人却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  1836年 完全精神崩溃,卧病在床六个月。  1838年 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  1840年 争取成为选举人--失败了!  1843年 参加国会大选--落选了!  1846年 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 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了!  1849年 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了!  1854年 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了!  1856年 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  1858年 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又再度落败。  1860年 当选美国总统  戴震:善疑多问,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终成清代的大学问家。  司马迁:经受宫刑和牢狱之灾的磨难,却没有自暴自弃,写出了名垂千古的历史巨著《史记》。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勇敢的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面对火刑,毫不退缩,为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上一篇:多米洛特

下一篇:董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