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钦珊的个人简介
范钦珊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历任教育部工科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工科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指导组组长,国家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项目总负责人,“九五”国家科技攻关96-750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17所国内著名大学的兼职教授。个人履历
1937年1月出生于江苏如皋;
1961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力学专业;
1960-1969,提前参加工作,从事材料力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70-1976于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从事核电站二回路设备强度设计与安全分析研究;
1976-1984间,从事清华大学“材料力学”教学、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
1985-1986赴荷兰Delft大学从事“非线性弹性稳定理论”研究工作;
1990年晋升教授;
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
1986-1997年间,主要从事“非线性屈曲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构的疲劳寿命”研究、“电力系统导线振动与舞动”研究、“核反应堆结构力学”研究,同时从事“材料力学”、 “工程力学”、“反应堆结构力学基础”、“非线性弹性稳定理论”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和课程改革工作。历任固体力学教研室副主任、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委员会委员、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校教学委员会委员等职;
2002年创建“范钦珊教育教学工作室”;
2005年受聘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钱伟长讲座教授;
2007年受聘于 南京工业大学力学部任首任力学部主任。
学术背景
范钦珊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本科生教学工作,为5000多名本科生授过课,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同时它还致力于教学软件研制以及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教学技术应用的研究,成绩卓著。来共出版教材21部,教学软件6套,在全国作过200多场关于教学改革的报告与示范教学,影响大、反映强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1项;国家首届教学名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范钦珊教授主要从事“非线性屈曲理论与应用”,“反应堆结构力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成果丰硕,经济效益可观。培养硕士生15名,博士生3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科研经费累计达到近2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范钦珊教授的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特别在教学改革研究,开展研究性教学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在全国力学界和教育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2005年受聘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钱伟长讲座教授。
2007年受聘于南京工业大学力学部任首任力学部主任。
评价
他的领导风格充满激情,热情洋溢,在学术上严格要求自己和年轻教师与学生。在 南京工业大学的力学部可以说是白手起家,范钦珊教授根据欧阳平凯校长的要求以及南京工业大学的特点,的力学部除了要负责全校的力学课教学外,在研究上主要成立了生物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与工程技术研究所;风力发电技术等。根据 南京工业大学的学校规划和研究方向,他要求通过建设,使力学部形成以生物膜力学的几何化,细胞微纳米输运力学,神经元的信号转导力学,细胞的力学响应,细胞的黏附力学,生物纳米膜管网络力学;工程动力学与工程抗震,工程机械与结构的安全可靠性与优化设计,工程材料的力学行为与机理,结构与岩土工程非线性及仿真,力学实验与工程检测技术,工程结构的健康诊断与安全监控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稳定的学术团队。
其他
范教授指出,年轻人要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参加社会工作,全面发展。教学上,要以老带新,继承、积累、创新,形成强大的力学教学团队。年轻教师教学要做到科学化,避免庸俗化。要吃透教材,不能照本宣科,用自己的语言和学生进行互动式教学。科研上,要充分结合个人专长,发挥个人才智,形成强大的科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