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观成

时间:2023-12-06 01:03:16编辑:小周

方观成的个人简介

方观成清(1698D1768)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城区凤仪里人)。平郡王幕客。以荐赐中书,官直隶总督。谥属敏。工书,有临麻姑仙坛记小楷卷,横直相安,极为斩载。卒年七十一。著宜田汇稿、问亭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

个人简历

方观成,(1696~1768)男,汉族,清朝安徽桐城县人,又名方观承,字遐谷,号宜田,自幼工诗擅书。

庆云献字

清雍正四年(1726年)赴京赶考,一路上靠卖字维持生计。当他行至庆云县时,正值庆云知县甘怡主持重修四女寺减河上的东关大桥,他见此地人流不息,便在此铺摊卖字,监工人见其家境贫寒,书法功底深厚,又忠厚老实,便聘他暂时担任修桥记帐的差事。当大桥竣工辞行时,方观成奉献“岁甘”二字,留作纪念。

皇帝重用

方观成离开庆云后,科举进士及第,后擢(zhuo)升为内阁中书。在皇帝征选宫殿匾额时,他的“天子重英豪”应征入选,据说写到“豪”字最下面的竖勾时,他感到臂腕乏力,那一勾是用脚把笔踢上去的,且笔锋格外有力,很得皇家赏识,为后来在保定任职打下了基础,所以民间流传着“方观成一脚踢了个保定府”的佳话。雍正时为平郡王记室,乾隆七年(1742)授直隶清河道(辖区在今内蒙太仆寺旗一带),官至直隶总督、太子太保。督直隶20年,皆掌治水,前后奏上治河方略数十疏,并邀请著名学者赵一清、戴震编辑了“直隶河渠书”130余卷。此书对后世直隶辖区河渠的治理工程,颇有裨益。除此而外,方氏对经学、文史等方面,也多有探索和研究,曾与进士出身的秦蕙田同撰了《五礼通考》一书,凡262卷,内容除吉、凶、宾 、军、嘉五礼外,还涉及天文、地理、算法、乐律诸方面的知识。并自著有《述本堂诗》、《宜田汇稿》、《问亭集》等书。

知恩报恩

乾隆年间,方观成被提升为直隶总督后,想到庆云人民的困苦生活,就多给拨付了一些“灶户粮”指标,以减轻庆云百姓的税负。何谓“灶户粮”呢?据孙炳焕先生的《岁甘桥小考》一文记载,乾隆皇帝为公平税负,对沿海一带收入偏低的“煎盐之民户”采取了特殊的税收政策,将丁粮与地赋合而为一,实行了一种赋税很轻的“灶户粮”政策。方观成为报庆云之恩,将庆云的部分良田也划成“灶田”,所以庆云百姓非常感谢他,纷纷要求给他树立一尊“纪恩碑”,并要求方观成亲自为“纪恩碑”题写碑文,于是,“纪恩碑”于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应运而生,并矗立于东关大桥北侧。本来人们树立“纪恩碑”意在感谢方观成的恩惠,但聪明绝顶的方观成却谦虚地写出了“治民忧岁臣何事,圣主恩深每欲筹”,把功劳记在了皇上的身上。为了感恩方观成,当地百姓还将东关大桥更名为“岁甘桥”。据说,“岁甘桥”上的“岁甘”二字就是方观成进京赶考途径庆云时留下的那两个字,而“桥”字是庆云秀才崔光芴续写的。

作品赏析

清代学者方观成在不得志的时候,穷困无聊,摆过卦摊。在此期间,他对人情世故进行了精确的研究,写了一部书,叫做《方观成玄关》,成为江湖"巾行"的秘诀,被视为珍宝。现将其中一部分抄录如下:

"先师化道,不出天地范围;一理贯通,能使人超悟。一入门先猜来意,未开言先要拿心。洞口半开,由此挨身而进;机关一露即宜就决雌雄。若紧处何劳几句,急忙中不可乱言。只宜活里活,切忌死中死。捉鬼擒妖,使他心悦诚服;激情发意,探面色、口风定贵贱。勿看衣裳断高低,宜观动静:到意温和,正是吉祥之兆;来人急骤,定多凶险之因。斜盼连观,予虑其差头;寻事人来,察数理,可推及得失。奴仆成群,亦有奸恶;同友并队,岂无刀凶。若问流年行运,必收放而言:有问宜缓答,无语少先声;我要问他须急快,他来问我莫慌忙;忤时假装怒,隆时假陪欢;他喜我怒,他怒我偏欢;冷处要生急,急处要生冷;先忤后隆,术中妙诀;轻敲响卖,秘内元机。父来问子,必有险;子来问亲,亲必殃。幼失双亲,难许早年享福;晚来得子,定然半世奔波。若年高,攻名必冷;心粗胆大,刑险将来。妻克重重,内有生离恶土;子孙叠叠,岂无子孙愚顽。若染私情,夫妻定然不睦;交多朋友,父母岂不憎嫌?老妇再嫁,谅必家贫,子不孝;少年守寡,要知衣食丰足。观门户能知勤俭,看茶汤可决妻能。老夫奔波,无好子,家有孝子岂用老翁赶集?儿衣齐整,有良妻;幼酌在宫,多有欺凌之事;老娶娇妇,难逃欺女之端。芝兰当分荆棘,瓦砾要金珠。清高多贵人提拔,富贵有嫉妒之异端。商人忤兴废,奸者虑官非。湖海客来谈贸易,缙绅人至谈经论。闹市人家须防火烛,荒村野店宜虑强人。家从亲手而兴,胸有智略;业为自己而败,****风流。逞英才,好风月,家资萧索;爱朋友,结弟兄,手内空虚。帮衬假奉承,语中有刺;欲要吐,欲不吐,随卖随封。得钞时,休言多寡;卖响处,灭迹藏形。失擞宜留后意。受擒作佯,逆来顺受;不可忤呛。顺中有逆,须详有假,是忤必响,是隆必倒。进退两难,宜思拔法。断谈有势,须考心传。"

"巾行"共有十三道簧,都是掌握情况的抉窍。如:地理簧、现簧、水火簧、触簧.....

重视植棉

《棉花图》

方观承十分重视棉花生产,大力提倡。他还根据自己长期积累的植棉经验,于乾隆三十年绘成《棉花图》16幅,计有布种、灌溉、耕畦、摘尖、采棉、炼晒、收贩、轧核、弹花、拘节、纺线、挽经、布浆、上机、织布、练染,每图都配有文字说明和七言诗一首,系统地说明了从植棉到成布的全过程,同时列出每道生产程序中的工艺经验,进呈乾隆皇帝,乾隆御笔题诗16首,备加赞许。方观承将《棉花图》包括乾隆的题诗刻在二十块端石上。其中十一块长118.5厘米,宽73.5厘米,厚14.2厘米;另一块长89厘米,宽41.5厘米,厚13.5厘米。原石刻尚存在河北保定市莲池书院之壁间,现归保定市博物馆收藏。历经二百余年,至今完好无损。16幅《棉花图》拓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棉花图》以图为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极具观赏性,是当时倡导和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的优秀科普作品,在今天则成了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史,以及清代前期冀中地区农业经济的宝贵资料。

《柳川书院碑记》

据民国初年修编的《宣化县新志》载,方观承曾于乾隆二十年(1755)随清廷官员前往西北巡边,路经宣化府时,宣化府知府张志奇、宣化县县令黄可润偕同请其为刚修建成的书院书写校名并撰写碑记。方氏亲往书院视察后,欣然应允,随即写下了“柳川书院”大字匾额,拟定了《柳川书院碑记》的文稿。

《柳川书院碑记》,与其说是碑文,不如视为阐述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教育论文。文章写得深刻生动,多以形象化的比喻,阐述含蕴丰富的教育、教学原则,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不无参考意义。同时,文中所写的内容,对我们了解宣化柳川书院的兴建历史及其后宣化府中学堂(早期)的校舍概况,均有所裨益。有鉴于此,我们便将其抄录下来。但应说明的是,受桐城派古文的影响,这一碑文,注重义理、追求典雅凝炼,行文中多用先秦的书面语言,故显得古奥艰深、不易理解。且其内容又多从周易八卦的卦辞上来发挥,更增加了碑文的迷离色彩。为此,我们把碑文中的一些繁体字改写成相应的简化字,在原文中加了标点符号,并加了简要说明:

一、碑文首先指明古时的教育十分注重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从蒙卦和渐卦的封辞上加以阐述。

二、指出宣郡历代文教落后的状况,以暗示兴建书院的必要性,并阐述了兴建书院的历史背景和书院的房舍布局。

三、从柳川书院的命名谈及书院的自然环境,再次照应了蒙卦与渐卦的含义。并谆谆告诫后之学者与教者绝不能违背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存有好高骛远的想法。

《方观承碑》

方观承1752年任直隶总督时,视察广平府蝗灾,留宿清晖书院所作,诗句尽情歌颂广府城下十里荷香的优美风景,既是有价值的书法艺术,又是对当时广府美丽自然风光的真实写照,是一件有双重意义的历史文物。碑高1.8米,宽0.8米。碑文诗云:“稻引千畦苇岸通,行来襟袖满荷风。曲梁城下香如海,初日楼边水近东。拟放扁舟尘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气全消处,清兴鸥鱼得暂同。”落款是:“勘蝗次广郡,宿清晖书院荷亭有作,时乾隆壬申六月十日,宜田方观承。” 方观承碑,原在永年古城外东北隅清晖书院内,现保存于城内北街小学。

戏剧形象

2009年7月,河北省保定市艺术剧院老调剧团推出了新编历史剧《总督方观承》,这部戏讲述了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历史故事。

8月23日,第一届河北梆子艺术节集中展演在保定拉开帷幕,《总督方观承》在艺术节上首次亮相。此后又亮相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老调著名女老生、红梅大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韩文梅凭借《总督方观承》中方观承的成功塑造,在名角如云、角逐激烈的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中,一举夺得表演一等奖。

上一篇:曾坤朝

下一篇:杜夫·龙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