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照波

时间:2023-12-06 03:48:41编辑:小周

陈照波的个人简介

陈照波,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67年4月生,山东济南人。1989年7月毕业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理工大学前身)机械工程专业。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振动与噪声控制方向学术带头人;中国振动工程学会机械动力学、转子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个人信息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学校/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感兴趣的专业: 材料与工程科学

研究领域:机械系统动力学 故障诊断等

职称:教授

专业:机械系统动力学、故障诊断等

人生经历

陈照波本科毕业后于1989年9月-1992年3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3月-1995年7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11月-1997年12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时被授予副教授任职资格;1997年12月-2001年1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于2000年3月-2002年9月应埃索―美孚日本附属公司TonenGeneral株式会社总和研究所之邀赴日本进行合作研究,承担了日本政府资助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受到日方高度评价。2002年9月作为引进人才回哈尔滨工业大学工作,同时被特聘为正教授。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振动与噪声控制方向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陈照波一直从事机械系统动力学、振动与噪声控制、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承担者已完成及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哈尔滨市科技攻关重点项目一项、国防科工委“十一五”民用航天重点项目一项、哈尔滨市自然科学基金两项、中国博士后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一项,横向合作项目9项等。

陈照波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共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作为副主编参加编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旋转机械非线性动力学设计基础理论与方法》、参加编写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高等转子动力学》。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黑龙江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

人物简历

◆1985.09-1989.07 毕业于青岛建筑工程学院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9.09-1992.03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机械学获硕士学位

◆1992.03-1995.07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动力工程系热力叶轮机械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5.11-1997.12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1997.12-2001.01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 副教授

◆2000.03-2002.08 在埃索-美孚日本附属公司TonenGeneral总合研究所合作研究

◆2002.09-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系 硕士导师

◆2002.09-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系 教授

◆2002.09-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系 博导

工作内容

研究学科

机械设计及理论

研究方向

多年来,一直从事机械系统动力学、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旋转机械轴系线性、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及分叉规律的研究;故障转子的动力学行为研究;转子-轴承系统的减振技术研究。作为主持人及主要承担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航天部“九五”攻关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目前正在从事的研究方向还有:微纳米机械的设计理论及其CAD技术研究、微型特种机器人的设计方法研究。

论著成果

◆Zhaobo Chen, Yinghou Jiao, et al, An efficient calculation method of nonlinear fluid film forces in journal bearings, Tribology Transactions, July 2002

◆陈照波等,求解有限长圆柱型滑动轴承中非线性油膜力的近似解析方法,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12

◆陈照波,焦映厚等,挤压油膜阻尼器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特性分析,推进技术,2001.1

◆陈照波,焦映厚等,结构对称的SFD-柔性转子系统双稳态现象发生规律的研究,航空动力学报,1999.10

◆参编 《高等转子动力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发明专利

用于列车车厢的型材板

用于列车车厢的型材板,它涉及一种型材板。针对目前传统的列车型材板只不能起到减小车厢内部振动和噪声的作用的问题。方案一:每个十字形组件由立板和水平设置的减噪降振板组成,立板与水平设置的减噪降振板制成一体,水平上板、水平下板和多个十字形组件制成一体;方案二的不同点:水平减噪降振板的两端各设有一个凸台;方案三:第一中间板的外表面上垂直设有一个矩形减振降噪板且二者制成一体,第二中间板的内表面上垂直设有一个矩形减振降噪板且二者制成一体;方案四不同点在于使用T形减振降噪板代替方案三中的矩形减振降噪板。本发明用于建造列车车厢。

发明专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发明专利 发布单位 : CN201110191509.5

上一篇:曾坚(天大教授)

下一篇:樊腾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