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於中

时间:2023-12-06 06:04:19编辑:小周

卞於中的个人简介

卞於中, 1940年9月生,湖北松滋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同年9月入党,10月分配到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职。从事FL一7跨音速风洞建成后的流场调试。

基本内容

卞於中, 1940年9月生,湖北松滋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速空气动力学专业,同年9月入党,10月分配到哈尔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职。从事FL一7跨音速风洞建成后的流场调试。

1966年一1968年负责FL一7风洞科研生产的管理工作,完成了标准模型纵横向测力实验,完成了水轰五型号吹风实验等。提出了用应变天平代替液压天平的建议并组织实施。首次在国内开展了跨音速风洞洞壁干扰的研究,确定了用开孔壁代替实壁,为FL一7风洞改造奠定了基础。1971年―1972年从事FL一7风洞提高马赫数的论证工作,经理论和实验研究证明:FL-7风洞的马赫数可由原来的0.9提高到1.5左右。为FL一7风洞改造提供了依据。1977年―1979年参加FL一7风洞改造课题,作为技术骨干和分课题负责人从事风洞壁板的设计,分别设计了四壁开直孔、斜孔和沿轴向可变开闭比的壁板。为后来的实际改造所用。这期间翻译英文资料多篇,有的在杂志上发表。1978年参加《航空工业科学技术词典》部分词条的编写。1981年一1982年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进修,从事湍流结构的实验研究工作。回国后从事非定常压力测量和边界层转捩的研究。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和分课题负责人参加的《FL一7跨音速风洞改造》课题,1984年获部一等成果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实现了用热线(膜)探头的彩色流场显示技术。1985年任中意科技合作课题中方负责人,从事细长体和椭球体气动特性研究,首次用激光测速仪测量了椭球体的速度场。

1985年底一1986年3月赴意大利都灵工学院、米兰工学院和比萨大学从事科技合作研究工作。1986年5月任四室党支部书记。1986年底调尾旋天平装置课题任气动分课题负责人。

1987年与意大利专家完成了在中方的课题研究工作,论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在参与尾旋装置课题的同时还负责民机预研课题中的边界层测量和控制技术研究课题。1989年3月任研究部主任,兼任党支部书记。

1989年进行了冰风洞建在哈尔滨的论证工作,编写了冰风洞论文集。1990年进行了4×3米低速增压风洞引导风洞的论证。1990年底完成了风力机的气动弹性实验。作为技术骨干分课题负责人参加的《RB一1型旋转天平装置》。1991年获部一等成果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参加全国空气动力学复杂流场课题,负责其中的边界层综合诊断技术的研究,研究论文在第八届亚洲流体力学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

1991年参加了上海640所高平尾民机失速和深失速特性的实验研究,该课题于1997年获部一等成果奖。1995年负责主持《低速闭口风洞张线支撑及内天平测量系统》的研制。该课题1997年获部级三等成果奖。1996年正式成立了低速增压风洞课题组,在该课题内负责低速增压风洞气动力论证工作,完成了低速增压风洞气动力论证一文,该风洞现已建成。1997年参加了《他山之石》一书部分章节的编写,该书于1998年获部级二等成果奖。自1991年4月起被中国力学学会先后聘为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和第七届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2年7月起先后两次被聘为黑龙江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4年又被黑龙江力学学会聘为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被评为研究员。参与编写和出版的著作和词典有四本:《航空工业科学技术词典》,国防工业出版社1982年出版,《英汉空气动力学词典》,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汉英德俄航空航天词典》,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他山之石》航空工业出版社1996年出版。

在全国多种学术刊物上,以及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中外文文章近50篇。2000年9月退休,现被单位反聘参加低速增压风洞建成后的风洞流场的校测工作。

上一篇:董保纲

下一篇:蒂娜·巴赫曼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