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道(北宋)

时间:2023-12-06 21:01:12编辑:小周

陈祥道(北宋)的个人简介

陈祥道(1053~1093年) 字用之,一作v之,福州(今属福建)人。际上村学子,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及第,一生长于三礼之学,师从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王安石,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

简介

陈祥道(1053~1093年) 字用之,一作v之,福州(今属福建)人。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进士(《淳熙三山志》卷一六)。除国子监直讲,迁馆阁校勘。哲宗元v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卒年五十二(同上书卷八)。著《礼书》一百五十卷,与其弟陈D《乐书》并行,已佚。《宋史》卷四三二有传。

生平

陈祥道,字佑之(《宋史》作“用之”),北宋庆历四年(1044)生于闽清宣政里T上(今云龙乡际上村),少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历官国子监直讲、太学博士、太常博士。陈祥道认为“治国以礼为本”,从年轻时起注意收集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发愤二十年”,于元佑四年(1089)写成《礼书》150卷和《仪礼注解》32卷,得到朝廷重臣很高评价。哲宗皇帝接受大臣们的建议,特拨纸笔,并派宫内楷书高手3人、画工1人帮助缮写。陈祥道因此升为秘书省正字兼馆阁校勘。陈祥道对历代礼制沿革和典故十分熟悉,朝廷有关重大仪礼多向他咨询。陈祥道学识渊博,勤于思考,除撰写《礼书》、《仪礼注解》外,还著有《周礼纂图》20卷、《考工解》、《礼记讲义》24卷、《论语全解》10卷。陈祥道与王安石之子王系同榜进士,与王安石又有师生情谊。王安石曾作《三经新义》,注释《诗经》、《尚书》、《周礼》,阐发其变法新政理论。陈祥道著述多受其影响。北宋神宗、哲宗时期朝廷党争十分激烈,政局变动频繁,王安石两次罢相,加上父亲变故,陈祥道受牵连,曾相当长一段时间赋闲在家,仕途坎坷曲折。在他临终前不到十天,朝廷特赏他为宣义郎,赐绯衣。绍圣二年(1095)陈祥道去世,享年52岁,奉旨葬于十七都鹤炉下溪坪(今白樟镇下炉村)。去世后,陈祥道入祀三山郡学先贤堂和本邑乡贤祠。清嘉庆年间知县在文庙后建二陈先生祠,祭祀陈祥道、陈D兄弟俩。

著作

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礼,包含了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尊卑秩序以及礼仪规矩等,是封建社会秩序的基础。陈祥道《礼书》就是阐述我国上古夏商周三代之礼制,介绍了当时上层社会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如“王及诸侯城郭之制”,“王诸侯大夫士寝庙制”,“朝觐之礼”,“诸侯朝天子送逆之节”,冠礼,婚礼,丧礼及丧期,各种祭祀之礼,卜筮之礼,射礼,衅礼,族燕之礼,视学养老之礼,养孤之礼,乡饮酒之礼等等,以及仪礼中的音乐(包括乐律和乐器)、服饰、车马、仪仗、礼器和祭品,等等。该书附有示图781幅,先图后文,依据前人著述引用儒家经典对上古礼制进行考核订正,内容完备,条理清楚,纠偏补缺,多有独到之处。书中受王安石《三经新义》思想影响较多,但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该书仍为学者所推崇,是我国古代礼制的集大成者之一。唐代及北宋学者研究上古礼制的著述多佚失,该书独能完整保存下来,成为礼学的重要文献之一,与司马光《书仪》、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共同代表了宋代礼学的最高研究水平,对后世学者研究礼学发展,了解上古时代礼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礼书》在清乾隆年间被收入《四库全书》。为了加强古籍保护,国家文化部组织专家对先秦以来浩如烟海的古籍进行反复审议、遴选、论证,于2008年元月公布了2383部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礼书》列于其中。

上一篇:毕高利

下一篇:陈汝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