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莱夫的个人简介
丁莱夫(1912年-1983年),原名丁之夏,山东省广饶县高卜纸村人,毕业于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新中国开国少将。 193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7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八一奖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2枚)及一级、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人物简介
民国22年(1933年),丁莱夫考入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组织进步同学办刊物,并主管《新亚日报》的副刊《农园》。同时联络当时在济南的广饶籍同学,组成“广饶县旅济同学同乡会”,宣传马列主义,发展抗日救亡力量。
工作经历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阜平县政府科长,中共唐县县委书记,晋察冀四地委民运部部长,晋察冀军区分区政委、旅政委,第十二兵团师政委、兵团组织部部长。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建国后,任华北军区组织部副部长。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历任军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成长历程
民国24年(1935年)12月,北平学生发起“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丁莱夫接受中共乡师支部交给的任务,在学生中组织山东省立济南乡村师范学校抗日救国会,并当选为主席。同时,串联济南其他学校的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亡学生会,决定全市学校“一二·一六”总罢课,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学生反帝爱国斗争。反动当局对此惊恐万状,当即派兵对学校进行封锁,并宣布提前放寒假。丁莱夫按照党的决定,遂即组织学生把抗日救国运动推向工厂、农村。寒假期间,丁莱夫回到家乡,在本村小学办起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东北人民奋起抗日的英雄事迹,动员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民国25年(1936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镇压学生运动,丁莱夫也被列入逮捕名单之中。但他不畏艰险,继续组织同学秘密集会,并赶印《山东省济南反日救亡学生联合会宣言》,痛斥国民党反动当局和反动校长卖国求荣的行径。 他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年4月,丁莱夫由景慕达、李师侗介绍,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民国26年(1937年) 4月,丁莱夫遵照党的指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8月5日,奉命挺进敌后,在晋察冀边区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历任晋察冀边区阜平县政府科长,唐县动员委员会主任、县委书记,晋察冀二分区地委宣传部部长、地委书记,北岳区党委秘书长,四分区地委民运部部长、地委书记,第四、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等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丁莱夫先后任晋察冀军区独立纵队第一旅政治委员,独立五十五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兵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曾率军两进绥远,围攻归绥城,参加解放张家口和著名的平津战役。
1951年7月, 丁莱夫随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志愿军二十兵团组织部长。 1954年5月,任志愿军二十兵团政治部副主任兼兵团党委代理书记、副书记。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11月,升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副主任。在朝鲜的日日夜夜里,他处处以身示范,战斗在最艰苦的地方,几次重病在身,仍坚持工作。丁莱夫曾被选为志愿军回国汇报团成员,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1959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六军政治委员。
1962年11月,丁莱夫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丁莱夫为发展党的广播事业做出重要建树,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林彪、江青一伙为了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向中央广播事业局进行猖狂的夺权斗争。他们把主持广播事业局工作的丁莱夫作为夺权的最大障碍,多次点名。丁莱夫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阴谋活动进行坚决的抵制和针锋相对的斗争。由于长期遭受迫害,丁莱夫的身心健康遭到严重摧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经中央决定,对强加给丁莱夫的一切污蔑不实之词,全部推倒,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1975年9月, 丁莱夫被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任职期间,他坚持党的原则,积极消除林彪的流毒和影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直至病倒在工作岗位上。
1980年,丁莱夫转任总参谋部通信部顾问,级别调整为正兵团职。1982年离休。
1983年8月28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