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桴生的个人简介
杜桴生(1905~1970),岳池县大石乡人。基本信息
民国13年考入 湖北省立文科大学,次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即转为 中国共产党员,任国民党左派南湖区分部书记。兼《中国青年向导》、《武汉评论》的发行、通讯工作。民国16年秋,因乡组建中共岳池特别支部并任书记。次年冬调任丰都县委书记。民国20年任宜昌四川中学校长。民国25年任《红军之友》主笔。为了宣传抗日,与重庆的文化、新闻界知名同乡毛畅熙、陈远光、蒲健秋等多方筹备,于8月7日在重庆创办《四川日报》,杜为编辑。次年3月,报社迁成都华兴正街,杜桴生将中共党员刘彦槐、朱亚凡、朱一凡、黄其敏和叶凯等安排在报社工作,建立党的支部,杜桴生任支书。 《四川日报》属私营,经费紧张,杜与妻子罗宁将工资作办报经费。为了扩大报纸宣传抗日的作用,他写了《鉴往知来》、《为世界而战》、《英勇的抗日,壮烈的牺牲》、《马上动手,肃清仇货》等短评和社论,在民众中产生较大影响。杜白天在协进中学任教,晚上进行编辑工作,为等“中央社”的电讯稿常守至深夜,甚至到天亮。民国27年春,中共成都市委成立,杜任书记,不久又任四川省工委文委书记。他仍把办好报刊作为工作重心。除做好《四川日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外,还组织《时事新刊》的彭上和、《华西日报》的甘佩文、王浩冰、王永贤等研究办报事宜。《国难》三日刊和《捷报》被国民党查封,杜和地下党员王达等人多方活动,使得复刊。不久,杜桴生又组织复办《时事新刊》,订户达三万。同年5月杜发起成立“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成都分会”,为广泛团结成都新闻界人士,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方针,推动成都地区的抗日宣传工作起了极大的作用。
杜桴生经历
民国28年4月,《四川日报》因经费困难停刊。杜桴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创办《民生报》,继代《四川日报》的宣传作用。他任总主笔。
同年秋,中共成都地下党被特务机关破坏,杜桴生调至重庆南方局,不久随吴玉章、林伯渠赴延安,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科长,兼《大众读物》社长。民国29年底,中共中央为了加强四川地下党的工作,派杜桴生随董必武回川,任阆(中)南(部)中心县委书记。次年春,中共 川北工委成立,杜桴生任副书记。民国31年秋,杜调重庆《新华日报》社任秘书和总务主任。由于国民党特务的破坏,《新华日报》社工作条件很差,报纸印刷时常停电,用人力推动机器,使报纸的时效和质量深受影响。为保证报纸印刷及办公用电,杜桴生设法购买柴油发电机。民国34年8月,重庆遭受洪灾,报社印刷厂被淹,杜桴生带领职工,冒着酷暑将机器搬到山上印刷,使报纸按时出版,保证“国共和谈”等消息及时发布。报社生活艰苦,杜带领职工开荒种菜、养猪,改善生活,受到大家好评。
民国35年秋,杜去西北局筹办《群众日报》和电台。民国37年4月,中共中央机关迁往 河北平山县,西北电台和《群众日报》实际担负着中共中央和西北局机关报的双重宣传任务。民国38年5月西安解放,杜任西安军管会新闻处长,兼管报社和电台的工作。12月,杜桴生随贺龙部队进军四川。成都解放后,任军管会秘书长兼交际处长。1950年6月后任川西人民行政公署委员、秘书长、川西人民法院院长、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秘书长等职。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受撤职处分。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开除党籍。1968年被关押,1970年12月去世。1979年11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81年12月25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在成都为他召开追悼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