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生(河海大学教授)的个人简介
陈建生,男,1955年11月出生,汉族,江苏泗阳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现任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同位素水文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同位素水文及渗流理论科学及应用研究。
2004年11月在英国NATURE正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地下水维系沙丘景观”的论文,引起了高度重视。2009年在著名的地学期刊Geology,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沿着丝绸之路的上升泉”,被Nature Geoscience在Research Highlights专栏重点评价,是陈建生先生所领导的研究团队的第二次受到Nature的关注。
人物经历
简历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2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0年获得第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和1999年两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199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
2004年11月在英国《自然》杂志432卷(NATURE)上发表了“地下水维系沙丘景观”的论文,指出沙丘的稳定依靠的是地下水,高大沙山的成因不但与风的作用有关,而且还与水有关,巴丹吉林与腾格里沙漠的形成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沙漠消耗掉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此文引起了沙漠学者的高度重视。
沙漠找水2014年12月,依据河海大学地球与工程学院研究团队提出的地下水深循环理论,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寻找饮用水源工作日前取得突破性成果。8口井,每昼夜近1万立方米的优质矿泉水喷涌而出。
阿拉善右旗位于内蒙古高原极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00毫米。该地区没有地表径流,地下水中有害物质含量又严重超标,人畜饮用水问题自建旗以来就十分突出。如何在茫茫的沙漠中准确找到水源?河海大学地球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建生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提出地下水深循环理论,认为在巴丹吉林沙漠中存在深循环地下水资源,可以解决当地群众的饮水问题,并依据该理论在巴丹吉林沙漠发现了符合国家富锶型矿泉水标准的优质水源。
陈建生告诉记者:“我们在长期对青藏高原水量平衡的研究中发现,西藏内流区的湖泊与河流存在严重的渗漏,估计每年的渗漏量可达1000亿立方米;根据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仅纳木错湖每年的渗漏量就超过90亿立方米。”陈建生说,渗漏水通过跨流域的深循环形式在青藏高原外围的平原地区排泄,其中一路水沿着板块之间的缝合带自西向东排泄,经过阿拉善、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大兴安岭等地区。
根据深循环理论,在内蒙古高原造山带及周边地区的断裂带、火山口等地质构造中,就可能找到深循环地下水。依照这个理论,只要寻找到位于深层水循环“天然通道”上的火山口等导水构造,就相当于找到了水流的出口。陈建生说:“在沙漠中找到水,也证实了地下水存在着深循环形式。”经检测,8口井的水质均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水中富含锶、偏硅酸等对人体有益的诸多矿物质,既具有很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又具有极高的商业开发价值。
研究方向
1、岩土渗透破坏理论与地质灾害的防治;
2、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同位素水文学研究;
3、土工试验探测方法研究与信息处理技术;
4、同位素水文学。
主要贡献
学术活动1. 2005年1月应邀去兰州大学做学术报告。
2. 2005年4月应邀去中国科学院寒旱所做学术报告。
3. 2005年10月应邀去中国科学院盐湖所做学术报告。
4. 第八届同位素讨论会,2005年9月,南京,报告。
5. 新世纪水利工程科技前言(院士)论坛,2005年9月,天津大学,报告。
6. 青藏高原地质过程与环境灾害效应学术讨论会,2005年11月,报告。
7. 北京-中国地震局地质所报告学术-2006-8。
8. 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考察报告-2006-9。
9. 应邀在北京地质科学院力学所报告-2006-10。
10. 成都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学术报告-2006-10。
11. 昆明岩石力学测试学会学术报告-2006-10。
12. 应邀青岛海洋所学术报告-2006-9。
13. 应邀郑州-中国地震局物探中心学术报告-2006-11。
14. 应邀广东-中科院南海所学术报告-2006-12。
15. 青岛-中国地球物理年会学术报告-2007-10。
16. 西安-岩石力学渗流学术讨论会报告-2007-8。
17. 应邀在长安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做报告学术-2007-8。
18. 应邀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做学术报告-2007-9。
19. 应邀在南京大学地球科学院同位素实验室做学术报告-2007-4。
20. 应邀长江三角洲论坛地震分会场做学术报告-2007-10。
21. 应邀在东华理工大学做学术报告-2007-12。
学术著作论文
1. Jian Sheng Chen, Ling Li, Ji Yang Wang, D.A. Barry, Xue Fen Sheng, Wei Zu Gu, Xia Zhao, Liang Chen. 2004. Groundwater maintains dune landscape. Nature, Vol(432): 459~460.
2. Jian Sheng Chen & Chi-yuen Wang, Rising springs along the Silk Road, Geology, 2009, 3. 2009,(37):243~246.
3. CHEN Jiansheng, ZHAO Xia, SHENG Xuefen, DONG Haizhou, RAO Wenbo, SU Zhiguo. 2006.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megadunes and lak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Inner Mongoli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1(24): 3026~3034.
4. CHEN Jiansheng, ZHAO Xia, SHENG Xuefeng, Wang Jiyang, GU Weizu, CHEN Liang. 2005.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dicating the Water Recharge to Lakes and Immovable Megadunes in the Badain Jaran Desert. ACTA GEOLOGICA SINCA, (English Edition)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79(4): 541~546.
5. Chen Jiansheng, Fan Zhechao, Dong Haizhou, Study dam-detouring leakage at left abutment of Xiaolangdi reservoir using nature tracers, Dams and Reservoir, Societi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21st Century-Berga et al (eds), Talor & Francis Group, 2006, London, ISBN 0415 404231, 657~665.
6. Chen Liang & Jian-sheng Chen, Integrated tracer method in dam/dyke leakage inversitigation, New Developments in Dam Engineering, A.A. Balkema Publishrs, 2004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223~228.
7. Jian-sheng Chen, Hai-zhou Dong, Zhe-chao Fan, Liang Chen. 2004. Applying hydrogen oxygen isotope tracer method to study the seepage of dam dyke. New Developments in Dam Engineering, A.A. Balkema Publishrs,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213~222.
8. Jian-sheng Chen, Hai-zhou Dong, Zhe-chao Fan & Liang Chen, Applying hydrogen oxygen isotope tracer method to study the seepage of dam dyke, New Developments in Dam Engineering, A.A. Balkema Publishrs, 2004 Taylor & Francis Group plc, London, UK, 213~222.
9. 陈建生, 汪集D,赵霞, 盛雪芬, 顾慰祖,陈亮, 苏治国. 2004. 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 地质论评, 50(6): 649~658。
10. 陈建生,赵霞, 汪集D, 顾慰祖, 盛雪芬, 苏治国. 2004.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钙华与根状结核的发现对研究湖泊水补给的意义.中国岩溶, 23(4): 277~282。
11. 陈建生, 凡哲超, 汪集D, 顾慰祖,赵霞. 2003.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地球学报, 24(6): 497~504。
12. 陈建生,赵霞,塔里木盆地与北山高放废物处置地质环境安全性对比分析,2007,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6(Supp.1 No. 192):3297~3303。
13. 陈建生,董海洲,吴庆林,樊哲超,陈亮,乔冠军,孟文琦,虚拟热源法研究坝基裂隙岩体渗漏通道,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2):4019~4024。
14.陈建生、杨松堂、樊哲超,孔中测定含水层渗透流速方法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3:327~330。
15. 陈建生,董海洲,堤坝渗漏探测示踪新理论与技术研究,2007,科学出版社,北京.
16. 陈建生,赵霞,盛雪芬,汪集D,顾慰祖,陈亮,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与湖泊水补给源,地质学报, 2005,79(4):675。
17. 陈建生,赵正信,陈亮,自组织竞争神经网络在堤坝渗漏研究中的应用,人民黄河,2008,30(8):21-25。
19. 陈建生、陈亮、焦月红、董海洲,水流含沙量同位素监测系统,河海大学学报,第30卷第3期,2002年5月,P 96-98。
20. 陈建生、戴鸿贵, 同位素113m In在地下水示踪研究中的应用,核技术, 第10卷, 第7期, 1987。
21. 陈建生、董海洲,井中测定流速广义示踪稀释物理模型,水利学报,2002年9月,122-130页。
22. 陈建生、董海洲、陈亮,采用环境同位素方法研究北江大堤石角段基岩渗漏通道,水科学进展,第14卷,第1期(总第52期),2003,57-61。
23. 陈建生、董海洲、陈亮、杨松堂,黄壁庄水库副坝塌坝原因的同位素方法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04.9,32(5):542-545。
24. 陈建生、董海洲、陈亮、杨松堂,用环境氢氧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新安江大坝渗漏,核技术,2005,28(3):239-242。
25. 陈建生、董海洲、樊哲超,陈亮,示踪法对小浪底坝区绕坝渗漏通道的研究,长江科学院院报,第21卷第2期,2004,4月,14-17。
26. 陈建生、董海洲、李兴文、周华文,新安江右坝裂隙岩体渗流同位素示踪研究,水科学进展,第12卷,第3期,2001年9月,p336-342。
27. 陈建生、董海洲、余波、陈亮,利用线热源法研究堤防集中渗漏通道,地球物理学进展,第18卷,第3期, 2003,400-403。
28. 陈建生、杜国平、郑 正、刘怀成,多含水层稳定流非干扰多孔混合井流理论及示踪测井方法,水利学报,第5期。
29. 陈建生、樊哲超、汪集D、顾慰祖、赵霞,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其下游地下水同位素分析,地球学报,第24卷,第6期,2003,497-504。
30. 陈建生、方杰,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喀斯特地区地下水,南京大学学报,第25卷第3期,1989。
31. 陈建生、方杰等, 同位素方法在枣庄市地下水均衡试验场研究中的应用, 工程勘察,第1期,1988。
32. 陈建生、李兴文、赵维炳,堤防管涌产生集中渗漏通道机理研究,东南大学学报,第5期,2000。
33. 陈建生、李兴文、赵维炳,堤防管涌产生集中渗漏通道机理与探测方法研究,水利学报,第9期,2000。
34. 陈建生、刘建刚,北江大堤石角段渗漏探测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002年7月,第24卷 第4期(总130期),436-441。
35. 陈建生、刘建刚、董海洲、陈亮,环境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新安江右坝肩绕坝渗漏,中国工程科学,第6卷,第1期,2004,57-63。
36. 陈建生、刘建刚、焦月红,接触冲刷发展模拟过程研究,中国工程科学,2003,5(7):33-39(重点基金:50139030)。
37. 陈建生、汪集D,阿尔金断裂中地下河对北山修建核废物库的不利影响,水利经济,2005,(23)1:9-13。
38. 陈建生、汪集D,试论阿尔金断层的导水性对西部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水利经济,2004,(22)4:1-8。
39. 陈建生、汪集D、赵霞、盛雪芬、顾慰祖、陈亮、苏治国,同位素方法研究额济纳盆地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补给,地质论评,50卷,(6)649-658,2004。
40. 陈建生、汪集,试论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库的发现对西部调水计划的影响,水利经济,2004,(22)3:28-32。
41. 陈建生、王媛、赵维炳,裂隙岩体渗流井流理论及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水利学报,第11期,1999。
42. 陈建生、王媛、赵维炳,钻孔与岩体裂隙斜交渗流场井流理论与示踪方法研究,水利学报,第12期,1999。
43. 陈建生、杨松堂、陈亮、董海洲、蒋红星,同位素示踪测定地下水流向中的异常现象分析,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6月,148-152。
44.陈建生、杨松堂、樊哲超,孔中测定含水层渗透流速方法研究,岩土工程学报,2004,(26)3:327-330(自然科学基金50179009)。
45. 陈建生、杨松堂、刘建刚、陈亮,环境同位素和水化学在堤坝渗漏研究中的应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3)12:2091-2095。
46. 陈建生、易永森等, 海子水库南付坝131I示踪测渗试验, 核技术, 第12卷第3期, 1989。
47. 陈建生、余波、陈亮,利用地下水温度场研究江都高水河船厂段堤防的渗漏,岩土工程界,第5卷,第12期,2002年。
48. 陈建生、张发明、张虎成,龙羊峡大坝同位素示踪方法探测渗流场研究,河海大学学报,第6期,1999。
49. 陈建生、赵维炳,单孔示踪方法测定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河海大学学报,第3期2000。
50. 陈建生、赵霞、汪集D、顾慰祖、盛雪芬、苏治国,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钙华与根状结核的发现对研究湖泊水补给的意义,中国岩溶,第23卷第4期,277-282,2004。
论著
1. 陈建生,董海洲,堤坝渗漏探测示踪新理论与技术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
2. 刘光尧、陈建生,同位素示踪测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个人专利1. 发明专利:单井同位素示踪法测地下水流速流向装置,(第一完成人),1989,专利批准号:85107160.0。
2. 发明专利:电离室同位素示踪单井中测定地下水流速流向的装置,(第一完成人),1989,专利批准号:86104175.5。
3. 发明专利:单孔中测定渗透流速广义示踪稀释方法,(第一完成人),2001,专利批准号:ZL 01 1 34156.4。
科研项目1. 北京海子水库南付坝测渗试验(1986)。
2. 云南红河大寨水库坝基灌浆帷幕中的应用(1987)。
3. 山东东阿县艾山黄河段河堤测渗试验(1987)。
4. 山西太古郭堡水库土坝检查注浆效果试验(1988)。
5. 广东英德枫树坪水库大坝渗漏探测(1991)。
6. 广东从化蓄能电站示踪测渗试验(1991)。
7. 兰州八盘峡水电厂右坝渗透流场探测(1992)。
8. 浙江湖南镇大坝右坝绕坝渗漏通道探测(1993)。
9. 浙江新安江水电厂右坝绕坝渗流及通道测试(1993)。
10. 甘肃省盐锅峡水电厂右坝山体渗透流场探测(1995)。
11. 山东半岛地下水库(1998)。
12. 刘家峡水电站整坝段绕坝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项目(1998)。
13. 同位素示踪三峡大坝施工期开展同位素示踪探测与计算渗漏及防渗效果的调研项目(1998)。
14. 广东省北江大堤石角段同位素综合示踪探测渗流场项目(1999)。
15. 龙羊峡水电站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第一期)项目(1999)。
16. 碧口水电站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项目(1999)。
17. 新安江右坝裂隙渗流探测(2000)。
18. 国际原子能机构TC援助项目:低水位条件下预测堤坝管涌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2001-2002)。
19. 乌溪江左坝肩渗流场探测(2001)。
20. 高水河堤坝渗漏探测(2002)。
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裂隙岩体渗流能量传递热源法及示踪理论研究(2002)。
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2002),为主要参加人。
23. 水利部创新项目:同位素方法研究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规律(2002),为子项目负责人。
24. 水利部重点项目:黄壁庄水库副坝塌坑原因同位素示踪探测分析(2002)。
25. 水利部重点项目:黄河小浪底左坝渗漏通道同位素示踪方法探测与研究(2003)。
26. 湖北省重点项目:清江水布垭岩溶地区左坝肩同位素方法研究帷幕优化(2003)。
27. 唐山陡河水库左坝肩渗漏探测(2003)。
28. 国际原子能机构TC援助项目:黑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规律(2003-2004)。
29. 南京地铁三山街站渗流场监测(2004)。
30. 广州地铁渗流场异常及渗漏通道探测分析(2005)。
31. 国家电力总公司:新疆伊犁吉林台大坝渗漏探测(2006)。
32. 广东核电科技项目:岭澳水库绕坝渗漏同位素示踪渗漏探测(2007)。
33. 水电总公司黄河上游分公司重点项目:龙羊峡水电站渗流场同位素示踪探测(第二期)(2008)。
34. 新奥集团科研项目:新奥集宁煤矿渗漏探测同位素探测(2009)。
35. 广东核电加固项目:岭澳水库大坝灌浆加固(2010)。
荣誉记录
获得荣誉1.广义稀释法及非汛期堤坝渗漏示踪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河海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
2.坝基渗流场探测中多含水层稳定流混合井流理论与综合示踪法研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
3.同位素及天然示踪法探测坝基渗流场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主持),1994年;
4.LNW-50C智能中子水分计研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参加),1993年;
5.高灵敏度CaSO4:Tm-Tefion热释光片,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完成人),1991年;6.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主持),1989年;
6.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江苏省度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主持),1987年;
7. “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
8. “单井同位素示踪地下水流向流速仪”,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
9. “广义稀释法及非汛期堤坝渗漏示踪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10. “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研究”,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
11. “小浪底水利枢纽左岸山体渗漏探测同位素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小浪底水利枢纽建设管理局科技进步奖(2006);
12. “小浪底水利枢纽左岸山体渗漏探测同位素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13. “重大水工混凝土结构隐患病害检测与健康诊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
14.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山体渗漏探测同位素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河南省省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07);
15.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左岸山体渗漏探测同位素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2007;
个人荣誉称号1. 1990年获得中国农学会“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2. 1990年获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3. 1990年获得中国科协“第二届青年科技奖”。
4. 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一次);
5. 1994年获得“首届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
6. 1996年被列入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
7. 199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8. 1998年被列入国家“百千万工程”第1、2层次培养对象;
9. 1998年被列入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
10. 1999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第二次);
11. 2002年获得江苏省科协“第五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12. 2005年获得江苏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