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在康的个人简介
陈在康,男,1930年12月生,江西党员。学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部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为该专业我国首批研究生之一,曾在工业大学学专业的创建工作,1958年在湖南大学主持创办该专业,并一直为湖南大学该专业的学术带头人。另有同名人物工程师 研究员,大学教授。
简介
1979年威斯康辛大学留学,1981年回国。
长期从事建筑通风空调与传传湿过程的动态分析方法的教学与研究。为中国建筑学会暖通空调委员会委员兼计算机应用学组组长,湖南省土建学会暖通空调委员会主任委员;历任全国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气及通风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出版
出版的主要专、译著有:《暖通计算机方法》、《暖通空调计算机应用》、《工业通风》、《周期性热作用下的传热》、《建筑物通风与空气调节》、《工程中常用数学的计算机处理》等,主编出版的工具书有:《工业防尘手册.工厂通风除尘篇》。 关于建筑围护结构动态热物性辨识方法的研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关于通风气流数值解的研究成果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关于通风气流数值解的研究成果获机电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关于车间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场预测方法的研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求学
陈在康1952年进入哈大校研究生班学习,1955年毕业。他先后在中南土建学院、湖南大学工作,是我国该领域的著名教授,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他不仅以其杰出的成就为母校争光,而且多年来始终不渝地支持母校的学科建设。这篇《哈工大的三年求学生涯》是他在退休后所写回忆的片断,在平实的叙述中,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期的研究生学习、工作与生活,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母校的深情,有趣而动人。听闻母校90年校庆“情系哈工大”征文启事,他第一时间寄来此稿,借以抒发自己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大学教授
陈在康 男、广东省阳江市人、1961年9月生、副教授、属中药学学科(中药炮制方向),从事中药炮制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近20年,主讲《中药炮制学》和《中药养护学》等课程,主张中药饮片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工艺不断创新及中药饮片质量标准化。目前主持国家十五攻关科研项目分课题《麻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化研究》的研究工作,同时还参与国家十五攻关科研项目分课题《化橘红GAP研究》和广东省2003年重点项目《化橘红生产工艺及其成套装置的研究》等的研究工作,已发表专业论文近20篇。
工程师
男,学历大学,工程师,一级项目经理,现任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第一工程管理部副经理,兼任中山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工程项目经理。
2001年1月至2003年1月期间,陈康同志先后承接了卢湾金叶大楼和上海展览中心加固改造工程,均担任项目总包经理。卢湾金叶大楼总投资1.5亿元,该项目被评为2001年度上海市优质工程、“白玉兰”奖。2002年,市政府决定对上海展览中心进行建馆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加固改造工程,总投资2.5亿元。经过陈康和同事们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1月使这座建国50周年上海十大金奖经典建筑重放光彩,该项目被评为上海市重大工程文明工地、上海市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凯泉杯”第三届“上海十大青年项目经理”正式候选人.
研究员
1935年生,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1957年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彝语专业毕业,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彝语、高山语、土家语研究。主要论著有:《高山族语言简志(排湾语)》(与马荣生合著,民族出版社1986年)、《土家语简志》(与田德生、何天贞等合著,民族出版社1986年)、《台湾高山族语言》、《彝语语法》、《凉山彝语四音词词素意义的搭配》、《彝语的声调对应》、《彝语人称代词的“数”》、《彝语韵母方音对应研究》(《语言研究》1987年第2期)、《彝语的紧调类》(《民族语文》1988年第1期)、《谈彝语韵尾的脱落》(《彝语研究》1989年第3期)、《彝语自动词与使动词的形态标志及其由来》(《民族语文》1990年第2期)、《台湾高山族排湾语概况》(《民族语文》1982年第5期)、《台湾高山族泰耶尔语概况》(《民族语文》1985年第5期)、《从语言探索高山族与古越人的渊源关系》(与王德温合作,《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高山族语言简志(排湾语)》和《土家语简志》两书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