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亮的个人简介
崔炳亮,为中国书画艺术促进会理事,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中国北兰亭创始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安市文联委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任泰安市泰山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办公室主任,泰安市书法家协会青年活动中心副主任,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泰安市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泰山区书协副主席,华夏泰山书画院艺术顾问等。
人物作品
1992年毕业于中国书法函授大学,2006年毕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
他的书法从源头甲骨文入手,遍习各种书体,涉猎各个朝代、各位名家,感悟于篆籀金文,广泛吸取营养,笔法深厚、古淡清醇,追求高古大美,笔不染纤毫浊气、俗气,孜孜以求魏晋风韵、汉唐气象,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艺术追求独特,艺术个性鲜明,审美品味高。
行草作品入展山东省书协、山东省美协等单位主办的“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画作品巡回展; 甲骨文作品入选甘肃省书协“百年兰大”全国书法展;大篆作品获庆祝建国60周年“泰山杯”书画大赛银奖;篆书作品入选山西省书协等单位主办的“和谐中国”全国书画展;草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 隶书作品参加中国书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隶书展暨千人千邮展;楷书作品多次获全国书法大赛金、银奖……
艺坛才俊崔炳亮
王树军
笔走龙蛇惊风雨,大气磅礴写春秋。这是我观崔炳亮书法作品时的第一感觉。
崔炳亮酷爱书法艺术,供职于泰山区文联。现为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人才研修中心研修员,中国北兰亭创始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泰安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泰安市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泰山区书协副主席,华夏泰山书画院艺术顾问等。近年来,他的草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 隶书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隶书展暨千人千邮展,获泰山书画百家银奖。。。。。。这些成绩足以证明,崔炳亮已经成为泰山艺术界的一匹黑马。
古人论书,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他生于泰安道朗农村,颇有齐鲁人的稚朴豪放古风。这样古风,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尤其显得“亮色”。他尊师重道,谦以待人,总有一种学习的欲望,我总是能感觉到他对艺术的虔诚,而决不是虚夸。他努力在书风中追寻人格蕴涵。 “格,正也。”他的字有“清刚”之正。书风中精神之品,在“正雅”的白云、清风间透出淡雅气与清正气。从技法上来看,他笔必悬落,线不柔懦,其笔不染纤毫浊气,书之腾空与撇捺间,铸就其清骨之相。
对于书艺的求精求益,他有几多固执,些许矜持。
宋元以来,所谓“师法古”一般只在晋唐之间。由文字学、考据学兴起,真正的古文字――商周金文开始普及书法领域,因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将“法古”的眼界上限又大大扩展了。当代书法作为书法史上的一个阶段,那么它的特色不是别的,即在甲骨文和秦汉简牍对书法创作的影响。
崔炳亮,作为一个本世纪书法艺术大潮中的追求者,书法的取材,多在于甲骨简牍。他以篆入草,以草意篆,他追求的是高古的“大美”。已自觉注入“修身”的生命意义;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非常注重一种现实人生的情感体验,并从中熔铸了精神的感悟。他的笔法深厚,我以为全得力于篆籀金文,那就是三代书体沉凝朴美的内涵。这些高古的神韵,被他化得若神,雄浑中不失虚和,苍劲中隐含灵动。线条的质感诉出的是圆、厚、沉、灵、雄、健、刚、雅、中、和。他从不无度恣意挥洒,情泻于笔,笔泻于纸,于规矩方圆中一张一弛,从无故意“炫技”的“纵笔”,这是学问供养而成,非读书无以至此。下笔纵横捭阖之中抱持“清、淡”之气,任情适性,自得蹊径,这讵非天授。
他草书以篆隶笔意入书,以《圣教序》、《书谱》为基,融合王羲之手札及《平复帖》,撷取甲骨文、《散氏盘》及汉碑之雄浑博大气象,将韵与势,神与意有机融合,同时又羼入今人林散之、王友谊、张旭光笔意,在对上古笔法深入理解把握的基础上,使线条营构具有创造性、塑造感,孜孜以求魏晋风韵、汉唐气象,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艺术追求独特,艺术个性鲜明,审美品味高。观之若澄然秋潭,皎然春月;冥冥中透着悠悠波澜不已之志。于萧散古朴中,磊磊落落,一派意态飞动的逸气,似幽谷中伴着青灯古刹守望秦砖汉瓦的老僧。
他的甲骨文、金文书法,古淡清醇,一点一划,皆是无声之境,观之那心灵的净化,仿佛岁月在倒流着。那些久远的生命符号,在我们的心扉中清泉白石,皓月疏风,像那鲲鹏自得。黜媚而归淡,似松林清风入胸怀,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
透过崔炳亮的件件书法作品,不难看出他所诉求的“线性”是“大美”的。“大美”就是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以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道”。庄子在《知北游》中有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中国的书法和中国的哲学,在本质上是不可分的。书法因其特有的写意性,因此它最能会意中国哲学的灵魂,它把中国人的生命用“意象”的态势折射出来,这是东方精神深层的表达。中国古代把写字称为“书”,“书者如也”.“如”在古汉语里有:“依照”、“状态”的表示。也就是说,我们写出来的字,是表示内心里的想法与状态的。
既然如此“好古”就自然应“古”到骨子里去,把书法作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视觉去培养自己的艺术品味。
愿崔炳亮创作出更多出自胸臆的优秀作品。
(此文原载泰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泰山》总第二十期)
志在翰墨 笔走龙蛇
――读崔炳亮书法作品
鲁风
盛世兴书画,近年国人学艺者甚众,然真正成气候者,寥寥。而崔炳亮先生确属青年书法家中的佼佼者。
结识崔炳亮,先认其人后见其字,由浅入深,友谊渐厚,对其书,也渐次走入其间,自觉看出了点滴门道,在此就教于本人及其诸方家。
崔炳亮出道较晚,属于厚积薄发。他是土生土长的泰安人。他为人处世,从文治艺,可概括为8个字:诚恳、朴实、勤勉、刚毅。炳亮原先供职于泰山电视台,担任记者编辑、广告中心主任、办公室主任十几年,近年在文联工作,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然而,这位聊城大学文史专业毕业生,并未只做老黄牛,他老早便开始了他在事业上的追求――练习书法。无论最初当教师时,还是做新闻工作,他都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点不敢浪费宝贵的时间,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零碎时间用在了他所追求的高尚事业――书法上。书,看过了一本又一本;纸,写满了一张又一张。终于,在那一摞摞书法书的基础上,在那散发着墨香的一沓沓字纸的功夫下,他的字长劲了,他的“书”飞上了一个个新的台阶。及至进入新世纪以来,他的书艺日臻成熟,多次在包括全国及省的各级展览评比中捧回大奖,他终于以优异成绩,一鸣惊人地出现在泰安书坛上。他潜心治书练笔修道,他笔下的甲骨、金文、篆书等古代金石文字的造型,已跨越了时空的局限,再现了古代先民那天真、烂漫、散淡、随意的刀笔情趣,仿佛复活了那一个个跳宕不羁的故字,并赋予了古文字书法新的生命力。
唐张怀瑾《书断》中提出 :“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是指书之作为信息载体的传媒作用;而如也、书也,则是指的造型艺术的书法所具有的遥畅神舒怀,意气风发,足以令人心旷神怡、迁想妙得而意存高远的精神作用和审美意境。而孙过庭《书谱》中论篆、隶、章、草诸体之要领:“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家的性情刚柔,心境悲喜,无不跃然纸上。书法之境界高低,乃是书家自身性情修养之自然流露。崔炳亮精神世界丰富,志趣高雅,志向宏大。他不仅功于甲骨、篆、隶,而近年来更专草书。草书放达、旷远、豪迈、张扬,更能舒其胸怀,寄其情志。读崔氏草书,如观群马奔驰于原野,扬鬃奋蹄,气势凌厉;如赏锦上花朵竟开,异彩纷呈,奇葩争艳。“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济南有一位画家老老,别人问他何以画得如此结实,他的回答朴素、实际,他说:”俺是用纸糟出来的“。是的,学书不同于写作,甚至与绘画也不相同,不仅需要广为涉猎,善取众家所长,而且要多写多练,“用纸糟出来”,才能一点一划见功夫,一篇一章显笔力。多少年来,崔炳亮或在星汉未落的凌晨,或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师法晋唐,反复揣摸二王,又细研欧、颜、柳、赵、虞、米诸家,及至古代晚期的清大家傅山、王铎等,他无一不读,无一不钻,无一不临,无一不学,才融众长于己身,发妙力于笔端。在下以为,炳亮的草书,充分地把握和展现了其神彩,所以才取得了如此效果。汉字是伟大的,它是汉民族文化之根髓。“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那是指造字,不是指书法。而谈到书艺,那就是更深更高的东西了,它必须具备哲学高度的宏观,又须能技巧微观入手才行。“神彩”是指相对“形质”而言的。如果说形质是指书法的用笔、结体、墨法等外在的视觉形象,那么神彩就是指作品的情感、个性、意境、时代气息等内在的主体精神。读崔炳亮先生那一幅幅各具特色保有其自己风格的或大幅或小张或条幅或横联的草书作品,点画之间透灵气,一字一行寄情浓。不错,初看草书,如读天书,多有不识之字,难以通认全篇。但即使是文盲来看它,也会觉得似有股“劲”在撼动;即使你是草书盲,也愿将其悬之于堂上,便觉蓬荜生辉。何也?就是因为它有书的“奥”,也有画的美,有高阁之雅,也有草舍之俗,当然,还是方家和爱好者更对其喜欢。你看那贯篇长幅,一字一划细察慢阅,你会看出,炳亮的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因为古人曰“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炳亮草书,神彩焕发,这是动力与个性结合之结果,所以才能有力地高扬“逸趣”。而所谓“趣”,是指作品的趣格或审美的趣味。王世贞在《柳诚悬书兰亭诗文》一文中说“凡书贵有天趣,既系百纳,和由得佳”。我们知道,诗讲韵律,音乐也讲韵律,其实书法的“韵”也十分重要。书法的“韵”是其作品在读者心中产生的节奏和韵律感。如读一首诗,亦如听一支优美的曲子,其节奏和韵律感不由得在心中产生,这是一种“气韵”、“风韵”、“神韵”。有传神、绝俗、含蓄、弦外之音、味外之旨。当然,这是抽象的东西,其实,它包括了类似风格、神态、时代精神等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黄山谷在论“书”时说“书画以韵为主”(《山谷集》)。综览炳亮多幅草书,你会想象到,体味到,这位多年临池不辍,如今工作之余每日必抽三四个小时,伏案运笔,将蕴藏在心中的情感,通过富有节奏的表现手法,形之于笔墨之中,渗透于点画之内,这便是他的作品充满生命节律、产生优美境界的原因之所在。
典型的书法作品的“神采”是书法家功力、技巧、学识、思想、道德、修养的综合表现。炳亮除学法史知识和书法美学知识,还常钻研诗词乃至小说、散文作品,掌握其旨趣,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将其融会贯通到其书法中去。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由磨砺出。未来的辉煌,属于勤奋者,成功的硕果,只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者才会采撷得到。
鲁风先生,山东省泰安市著名作家。泰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干部。泰山文学成就奖得主,泰山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签约作家。
问渠那得清如许
--当代书法家崔炳亮印象
崔炳亮对我而言,是赏其书法在先。几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书法展。一个人的书法作品擦亮了我的眼球,他便是崔炳亮。发现他竟将真草隶行篆书法诸体集于一身,且皆有独到之处。这不得不让我为之一震。学好一种字体尚且不易,现观崔炳亮之书艺,竟精多种书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心想此君必是天赋超然,勤奋毅然。后来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炳亮君。想不到他竟是个年轻人。炳亮人长得高大英俊,国字形的面孔泰然怡然,总是笑微微的,并不多言。杯到酒干,豪气万千,憨态十足,于大方淳朴之中透出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真诚和笃实。再后接触多了,对他便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艺术道路上没有捷径。炳亮书艺有成,究其原因就是痴情加努力。
炳亮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每逢快过年时节,他总要挤在邻居家看老先生写春联。大年初一,他又一大早借拜年之机,到村里各家各户门前细品春联。还在蹒跚学步的炳亮便耳濡目染,书法浸润了他幼小的心灵。崔炳亮记得很清楚的是,刚上育红班(现在的幼儿园),刚刚学会写字的他,得意地爬上太师椅,在墙上爸爸奖状上歪歪扭扭写下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好笑的是其中的“好”,“子”竟写在了“女”的左面!现在看来,幼儿时期,重点是培养了他对书法的兴趣和热爱书法艺术的感情。感情一旦建立,便成了相守一生的契约。
书法艺术之所以在日本被称为“书道”,实在是和修身养心、强体健魄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因而方有“人品即书品,书品即人品”一说。人品与书品是相容的,是合二为一的。炳亮的好学精神,谦和待人,勤勉做事,都是自幼从书艺中汲取的营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90年7月,崔炳亮参加工作后,就利用周日时间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泰安分校的学习。正规的书法学习无疑为他打开了书法视界两扇窗户,斗室不仅透进了清新的空气,且能使他推窗见山。书法如泰山,巍峨雄奇,他眼前为之一亮,心胸为之一振。大有心韵喷张,意气风发之气概。晋成公绥在《弃故笔赋》中道:“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至,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他下决心要握紧这一“伟器”,书写抱负于天地之间。在函大学习的两年里,崔炳亮遍习欧颜柳赵虞楷书诸家,临摹二王,研习秦篆汉隶,潜心孙虔礼、张旭、怀素草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书法诸体兼修,这为炳亮持之以恒地走书艺道路,打下了十分厚重坚实的基础。
2006年,他又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函授学习。唐张怀凇妒槎稀分兄赋觯骸笆檎撸缫玻嬉玻玻且病!泵魅诽岢隽耸榉ㄔ煨鸵帐醣匦刖哂惺嬲棺匀纾锏角ㄏ朊畹茫獯娓咴兜纳竺谰辰纾谷说玫叫目跎疋墓凵托ЧK锕ピ凇妒槠住仿奂白フ虏莸戎魈逯浚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後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在浸淫于书法理论研习同时,在静心谙悟书学精神后,经过反复揣摩,他悟到对古往今来书法诸帖,不仅要临其形体,更要得其神态。要得而化之,要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托尔斯泰说过:“人人都想改变世界,却没有人想改变自己。”热爱书法的人都在攀登,都在征服书艺高峰。却没有人从改变自我主观世界入手去迈向成功。炳亮认识到,过去注重临摹,研究不足。只顾低头拉车,不能抬头看路。要想在书坛立足,必须将书法当做学问来钻研,作为事业去追求。这就要求他清醒思考,追根逆源,从汉字形成、衍变,去挖掘,去探寻。
仓颉造字,促进了华夏民族原生态向文明社会的转变,可以是文化意义上的混沌初开,是文明意义上的开天辟地。而文字在产生的同时,它的艺术性和哲学意念即如影随行了。文为物象之本,逐渐进步演化。虽然那过程十分缓慢及漫长,但一直在前进着进化着。惟其缓慢,才能使字在与物质世界的契合过程中稳步前行;惟其漫长,才能使人的主观意识逐步渗透进去,并与之融合成在形体美与意义所知吻和的广度和深度上得到升华。文字之始,其形如画,见其形而知其意,实际上是已具有了写实性和意向化。但同时具有了抽象化和形而上。
于是,崔炳亮开始从商周甲骨、金文入手,探求汉字书法之源泉,于其稚气和朴拙中汲取原生态营养液,并将其精髓运用于各种书体,因形因意而揉合之、融会贯通合之,使书艺成了有源之水,有根之木。就这样,炳亮笔法感悟于甲骨金文,广取博蓄于历朝书体,从而达到了高古大雅、浑厚清醇,得到了魏晋风韵、汉唐气象,避免了为书而书的浊气和俗气,使书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得到了有机统一,且彰显了特立独行的艺术个性,取得了真骨凌霜和高风跨俗的审美品位。此后二至三年内,他的行草作品入展山东省书协 “走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书画作品巡回展;甲骨文作品入选甘肃省书协“百年兰大”全国书法展;金文作品获庆祝建国60周年“泰山杯”书画大赛银奖;篆书作品入选山西省书协等单位主办的“和谐中国”全国书画展;草书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隶书作品参加中国书协等单位主办的全国隶书展暨千人千邮展;楷书作品多次获全国书法大赛金、银奖。被泰安市文联、泰安市文化局、泰安日报社聘为“泰山书画(百)家”。展览是练兵,是参与,是检验,是交流,是为书法艺术这一人类文化中的奇葩浇水施肥,发扬光大。他从中得到了激励,也获得了情趣。
谈起参与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来,崔炳亮感触颇多。那时他按照领导要求,靠在泰山区科技指挥部,主要从事泰山高科技产业园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他们这个小组经常是5加2、白加黑。那段时间正逢草书展征稿。工作的繁忙让他一度放弃了参与的念头。临近截稿,酷爱书法、念念不忘书法的他“突然”有了创作灵感―-写汉简草书参展!
近几十年,中国大批简牍书法经考古问世。书法家们惊奇地发现简牍书法是中国书法的珍贵遗产,并大有与帖、碑鼎立而三之势。汉简草书把草书甲骨文字,秦汉时期的草篆、草隶三种草有机地结合起来,开了草书先河。汉简草书的自然、纯朴、率真、恣意、纵情是其它书体难以超越的,而且在古代书法演变的过程中,汉简草书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一环。汉简草书一般是写在竹简和木牍上。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它的点画特征。由于工作忙,崔炳亮不能坐下来写字。于是突发奇想,在指挥部到清地现场的林荫道上,崔炳亮用手指在树上“写”起字来。边走边写边感悟,寻找汉简草书的感觉。晚上回到家,再整理思路,落实到纸上。到了截稿那天下午邮局打烊前,他终于请假把作品图片寄了出去。由于处理好了工作与爱好的关系,2008年,他的草书作品从全国20000余件作品中挺进900强,入选了中国书协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成为山东省书协会员;在指挥部工作突出,被区委表彰为先进个人。2007年,崔炳亮与潘殿敏、赵超等同道倡议成立了泰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并担任副主席兼秘书长,为青年书法家和爱好者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青年书协一成立,即以“千人共写望岳诗”为主题,举办了高规格高水平的“望岳女儿茶”杯全国青年书画大赛。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仅西藏、台湾没有参与者,2000余名中国书协会员、省级会员、书法精英积极、认真参了此次活动。泰安市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出席了格调高雅、气象恢弘、阵容强大的颁奖仪式。协会还邀请获奖作者来泰山举办研讨活动。大众日报社及当地日报社、电台、电视台对活动进行了全程采访报道。整个活动在中国书法家网、书法网、书法江湖、书艺公社等国内知名网站进行了图片和视频跟踪报道,在全国形成了轰动效应。以后,协会每年推出一项大型交流活动。举办了“山魂海魄”山东泰安、浙江台州青年书法篆刻展,与胜利油田、江苏建湖、德州临邑等地进行了书法交流展。这些开创性的做法和成果,较好地宣传了泰山、泰安,在泰安乃至全省文学艺术界产生了强烈反响。 2007年12月,他提议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单元石刻书法研究组织--泰安市《泰山金刚经》书法研究会。《泰山金刚经》是我国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五岳独尊的泰山南麓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处的花岗岩溪床之上,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书体在楷隶之间,偶有篆意草情,古拙朴茂,静写安详,为历代书家所推崇,被冠以“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美称。《泰山金刚经》大型摩崖石刻,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泰山中华书法名山的成功申报。研究会成立后,作为秘书长兼副主席的他履职尽责,广泛组织开展活动,研究会知名度、影响力逐年扩增。目前,在泰山脚下,研习此碑帖的人与日俱增。他们还到外地办展览,搞交流,为弘扬泰山文化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名叫达芬奇。他指出,所有透视图像的实例都可以用数学家的五个术语来说明:点、线、角、表面和立体。中国的书法艺术恰是点与线的艺术,线与线相交时产生了角。书法作品是一个平面,充分体现着书法艺术“用笔、结构、章法”等三要素的实质与效果。但由于运笔及字体结构的变化,字有着立体的视觉效果。我从崔炳亮的草书作品读到了这一点。线条点画的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虚实,架构的上下左右因笔锋运行,疏密不同而包含阴阳远近高低,给人以叠梁架屋、高屋建瓴的气势。或削劈势如破竹;或轻描淡写如弹筝轻拨慢挑;或如观长江大河,浊浪滔天,气势磅礴,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或如观雨后崇山峻岭,既有涧水深流,又有叠泉飞瀑;既有峭壁千仞,又有古树盘踞;既有乱云飞渡,又有云海翻腾……气与势,张与驰,声与色,神与品皆融入其中,观赏其作品,眼中、耳中、心中皆有承接,皆有感悟,且将人带入万千的遐想梦境之中,达到艺术客体与观赏者主体相互渗透和感动的心灵互动与感应。脂砚斋评《红楼梦》道“阴阳交接变天伦,幻境生时即是真;我爱世缘随分定,至诚相感做痴人”颇有深意。艺术的最高境界即“幻”,艺术家的最高境界即“痴”。只有痴人才能忘情,只有幻才能忘我。只有忘我,才能做到“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如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从而步入做人与做艺术的最高境界。很难想象,背负着世俗欲望的大山,怎么放开手脚做人,放开手脚从事艺术的。正如崔炳亮书写的条幅“万法唯心,无欲是道”。看来崔炳亮对“法”与“欲”是有着独到感悟的。所谓书品即人品,在这里找到了注脚。
据史载,明代遗民吕留良誓不仕清,削发为僧,居于石门,自题联曰“囊无半卷书,惟有虞廷十六字;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尼山一个人”是指孔子。“虞廷十六字”是指《尚书?大禹漠》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意思是只有精益求精,专心事之,心无二物,才能登堂入室,悟其真谛,得游刃有余,出神入化之自由。人是食人间烟火的,所以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需要包容和宽容,需要真诚。艺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她或高踞云端,或端坐壁龛之中,她需要求道者虔诚膜拜和努力登攀。我想,崔炳亮无论做人还是做事,还是从事其孜孜以求的书画艺术,无不在贯彻这十六个字,执着坚定地实践着。
崔炳亮是我崔氏宗族之人,是我所敬重者。本人最忌评书论艺,只是谈些印象或感受。一言中的者有之,胡言乱语者亦有之。在此求教于方家。最后赠炳亮二联为本文结。一联曰:天赋如趵突之泉,无用斧凿便喷涌数尺。勤奋似黄河之水,何须扬鞭即流泻千里。二联为清代陈白崖题书斋联,曰: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作者简介
作者崔西明,原名崔希明,曾用名崔兮明,号天庆子,山东省新泰市人。退休前系泰安市文联《泰山文学》编辑、文学创作室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先后创作并发表、出版诗歌、散文、小说、纪实文学3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