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树勋

时间:2023-12-13 06:30:27编辑:小周

邓树勋的个人简介

男,广东东莞市人,汉族,1935年11月生。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运动与心血管调节的生物学机制。

学历任职简况

1957年从华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1957-1986在上海师范大学体育系任教;1986-现在担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体育科学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被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体卫美学科评审组组长,广东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广州市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等重要学术职务,被国内十多所知名重点高校聘为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

长期在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教育领域教学和科学研究第一线,担任研究生及本科生《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专题》、《科学研究方法》、《实用运动生理学》等多门课程教学。

同时进行大量教学研究及学术研究,主编《运动生理学》等多部国家精品教材及重点教材,主编出版了《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体育基本理论教程》、《运动生理学导论》(教育部体育学研究生统编教材),以及从大学、高职至普通中学多部《体育与健康》《体育》等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邓树勋教授曾主持多项国家体委、国家教委、省高教厅重点研究课题,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及科研奖等奖励十多项,如《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体育大词典(副主编)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运动与心血管功能》系列成果获广东省高教厅科技进步奖,著作《保健体育学》及主编《人体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均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编者之一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在发表的数十篇论文中;《我国优秀花泳运动员生理机能、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特点的研究》、《广东大学生心功指数特点研究》、《月经周期中心血管功能与运动能力变化规律的研究》等多篇论文分别获国家教委、省市科协等各级奖励。近两三年来的著作有,《运动生理学》(教育部“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7);《现代大学体育理论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体育与健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06)等。

承担的课题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研究(广东省教育厅,2003-2006);《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广东省151工程项目,2003-2006);高校运动人体科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2008)等。

邓树勋教授多次应邀赴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有关大学及研究机构访问、交流和讲学。1989年被授予广东省优秀教师称号,1993年和1997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1994年被授于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教师,1996年被广东省评为南粤杰出教师。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2001年,二等奖,第一作者)

2.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1997年,二等奖,第二作者)

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1997年,二等奖,第四作者)

国家级高校优秀教材奖

1.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运动生理学》(第一主编)

2.1995年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保健体育学》(独著)

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教育部科技进步奖:《学校体育大词典》(1996年,主编之一)

2.广东省科技进步奖:《运动与心血管功能》(1994年,第一作者)

荣获多项荣誉称号

1.全国模范教师(2004);

2.广东高校师德标兵(2002);

3.南粤杰出教师(1996);

4.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教师(1996);

5.广东省先进工作者(1994)

相关

一、爱岗敬业,勤勤恳恳致力于学科建设

爱岗敬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是师德规范的基本要求。邓树勋教授48年来在高校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尤其在学科建设上成果卓著,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运动生理学》课程被评为广东省优秀重点课程,他带领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经过多年努力,建设成为全国同类院校的领先地位。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本科生到研究生他都勤勤恳恳进行教学。同时在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带出了一支以博士为主体的高学历、高素质、学术水平高、团结协作的队伍,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第一带头人的《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获2001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主编出版了从专科、本科直至研究生的系列《运动生理学教材》,在全国高校使用,其中研究生教材《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被台湾出版单位购买版权用繁体字在台湾出版发行供研究生教学用。此外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级课题,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邓树勋教授爱岗敬业、为学科建设努力奋斗,做出显著成绩。

二、与时俱进,孜孜不倦致力于教学改革

当处在新世纪要求教育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时刻,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勇于探索和实践。邓树勋教授作为教育部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理论学科组组长、顾问,不仅自己在教育改革上努力实践,还积极指导全国不少院校的学科及课程改革实践,取得显著成果。在课程改革上,他对《运动生理学》课程体系根据时代要求、学科发展及专业特点进行改革,主编出版了“九五”全国重点教材《运动生理学》,已重印7次,在全国高校普遍使用,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目前正在主编“十五”重点教材和百门精品教材《运动生理学》,按照教育部新一轮课程方案进一步改革和提高教材质量。他作为主要完成人的全国《学校体育教材理论教程建设》获1997年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并努力推动和指导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建设,主编出版了多部大学《体育与健康》教材。他还努力参加和推动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改革课程,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全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改革实践,并主编了全国高中实验教材《体育与健康》获教育部审查通过已在全国进行改革实验。在勇于实践,努力创新上邓树勋教授认真履行教师的基本职责。

三、关爱学生,认认真真致力于教书育人

关爱学生,对学生要既严格要求,又爱护帮助,努力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既学好专业,又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也是师德规范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邓树勋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对一些专业学习好但遵守纪律存在缺点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爱护帮助鼓励,而在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上对学生提出严格批评和要求。这些学生现在已年近花甲,不久前邓树勋教授在上海出席学术活动,这些老学生特地前去看望邓树勋教授,深感当年的严格要求对自己一生成长的重要;90年代初,邓树勋教授在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主任期间,体育系学生曾发生和其他系学生的冲突打架事件,邓树勋教授没有从小团体立场出去护短,而是觉得必须让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规范有清醒认识,在大会小会上对违纪学生提出尖锐批评严格的批评并作了严肃处理,而同时,又在和他们的谈话中语重心长地寄予关怀和期望,希望他们吸取教训,健康成长。对研究生,邓树勋教授也是既在专业上指导,又对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给予关爱和严格要求。充分体现了一个师长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四、团结协作,热心指导青年教师,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接班人

邓树勋教授清楚地知道,一个学科建设的优劣,和全学科的成员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是分不开。因此,在他的科研队伍中,他极力强调全体成员的共同合作与努力。他常说,《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建设的成绩,就是全学科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

此外,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老兵,邓树勋教授认识到他的责任不仅要教书育人,培养好学生,同时也要带好青年教师,培养好青年教师,努力做青年教师的带头人、指路人和铺路石,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接班人。他不仅对我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十分关心,给予了大量帮助,同时还应聘作兄弟院校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他指导的青年教师一些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一些已成为高校体育教育岗位的学术带头人及学术骨干。他数十年在教学岗位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团结教师们共同为教育目标奋斗。因而199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老师。

五、为人师表,教风严谨,努力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风严谨,是师德规范的要求。邓树勋教授处处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身教。在教学上,邓树勋教授教风严谨,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学生们反映邓树勋教授上课在课堂上没有多余的话;对自己的学生,他严格要求,研究生的论文他严格要求学生多次修改精益求精;他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胸广阔、团结互助的精神言传身教影响青年教师及学生。他带的研究生毕业后在高校教学工作岗位上以邓树勋教授为楷模,努力搞好教学科研,不少已成为单位骨干。

由于邓树勋教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师德规范,执行教师职责,勤勤恳恳做出成绩。1989年就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教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1995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体育指导教师;1996年被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授予“南粤杰出教师”称号;2002年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广东省高等学校师德标兵”称号;2004年被被国家教育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邓树勋教授投身科研、为人师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上一篇:陈富瑞

下一篇:多梅尼科·契玛罗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