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泽生

时间:2023-12-15 03:02:06编辑:小周

段泽生的个人简介

段泽生(1893~1943)亦名泽清,临潼县零口乡段家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为陕西早期的同盟会员。

人物简介

民国建立后,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投入反对军阀的斗争,曾任中国国民革命军二军独立营长。在刘允臣任国民政府委员时,段泽生任刘允臣随从秘书。民国二十年(1931年)受刘允臣推荐,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不久,因国民党政府不予拨款而解散。后杨虎城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他曾先后任彬县、蒲城等县县长。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曾组织“华北救亡委员会”并任委员。做了不少工作。民国三十二年(1943),病逝于西安。葬于华山革命烈士陵园,于右任曾为其撰写墓志。

生平历程

段泽生出身于仕宦家庭,祖父段蕴山,于清同治时任河南省厘金局长及开封道尹等职,颇有德政。光绪三年(1877年),时值关中大饥,蕴山公疏财仗义,协同临潼知县沈家桢召集全县富户、大绅、名商,成立赈灾组织,倡修零口、马额、雨金、关山、相桥义仓五所,自己带头捐粮、劝募,使全县二十多万灾民无一人饿死,年馑中还将多余的五千石粮支援了韩城、蒲城两县,乡民无不赞其贤,有《乐善亭碑记》存世。父段梅臣,为本县名绅,民国初年倡修零河渠水利。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同光绪皇帝西京巡难,驻宿零口行宫,闻段公乃地方乡贤,亦步访其家,传为佳话。

段泽生少时聪敏好学,长于书法。他年十二岁时,随父梅臣来到县衙,适值县署宴请关中几位名士为禹王殿题写大匾,县长即让梅臣公题字,梅臣遂命小儿代书,段泽生态度大方,毫不畏惧,从棉衣袖子上撕下一团棉花,蘸饱浓墨,一口气写成“禹王殿”三个颜体大字,真是金笔银勾,字字玑珠,在座的墨客学士无不惊服,此匾一直挂了几十年,待段泽生故后才由杨绍麟更换的。清末,县南门外有一木牌楼名“大地阳春”坊,上面三尺见方的大字即是段泽生十五岁时所题,故段泽生从小就有“段才子”之美誉。

辛亥革命后,段泽生同杨明轩、杜斌丞等人参加同盟会。1918年,参加陕西靖国军任胡景翼部秘书。1923年,参加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任岳西峰部二营营长,二军失败后,他住北京,与共产党人陈谭秋等同志来往密切。1928年,刘守中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兼选为国民政府委员,段泽生任刘秘书长之职,与张言先、张木铎等人随刘住西安、郑州、南京等地,并参与重要工作。1929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汪精卫趁机组织“扩大会议”于北京,同年八月,段泽生与刘守中等全国三十余名代表应邀参加了扩大会议,会上坚决驳斥汪精卫卖国主义主张,使其阴谋破裂。同年十月,段泽生与刘守中、许权中、杨明轩、杨晓初、王复初等人往来奔波,组织西北进步人士,策动杨虎城入关回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段泽生随刘守中、冯玉祥、张言先、邢复宽等人乘车出娘子关,取道丰台,转道津浦线至济南,复又转车到北京,极力宣传,联络抗日进步力量,反对汪、蒋之不抵抗政策。1932年,返回郑州后,与刘守中、丁维汾、张继等人积极组织“华北救亡委员会”,任委员,并在河南新乡成立“华北办事处”。后以蒋介石所谓“国未亡何以言救”而被迫解散,但是段泽生却理直气壮地以“国既亡则不及救焉”而对之。之后,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协助水利专家李仪祉工作,但因国民党政府不予重视,经费紧张而停办。

杨虎城主陕期间,曾任段泽生为蒲城县长、继任彬县县长,后因杨虎城离陕,段泽生壮志未酬而辞职,隐居翠华山。晚年以书联为乐。1943年,因病逝于西安,享年五十岁。段泽生葬于华麓革命烈士陵园,与胡景翼、刘守中同茔,后专置陵祠,名“三公祠”。

上一篇:邓世华

下一篇:波多野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