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井文的个人简介
丁井文(1914.3―2003.5.4)。字劳丁。河南信阳人。回族。擅长美术教育、中国画。1931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专,当过数载美术教师。丁井文 - 简介
丁井文(1914.3―)。字劳丁。河南信阳人。著名美术教育家。享誉中国美术界的画坛伯乐。
丁井文 - 经历
丁井文1914年出生于河南博爱县一个回族世家,祖父是颇有名望的阿訇。
他自幼爱画,1931年毕业于河南艺术师专,当过数载美术教师。
1938年在民族危亡之际,组织抗日游击队任连指导员。
1939年经李先念介绍奔赴延安。
1948年在西柏坡任中央警卫团内卫连指导员。
1949年随中央机关进京,曾为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家庭美术教师。
丁井文 - 评价
著名画家王式廓早在“鲁艺”就断言:丁井文在美术创作事业上,是前途不可限量的。
他在延安时期画“朱毛”领袖像,画《张思德》连环画和墙壁宣传画是出了名的。新中国建立初,他和王式廓合作的大型油画《毛泽东和斯大林》,得到徐悲鸿和美术界的广泛赞誉。但自1949年进京接管中央美术学院,任办公室主任及图书馆和国画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以及1953年创建中央美院附中,并任校长至1983年离休,丁井文将绝大部分精力和心血倾注到日日夜夜的教育行政工作中。尤其美院附中,从校园的基建到学生的食宿,从白天学生的专业课文化课,以及夜间学生被子盖得如何,他都一一做得具体入微,使得学生们的优异成绩引来陈毅、郭沫若、江丰等许多领导人一次次光临,并给予高度赞扬。丁井文这种“小盆栽大树”的教育思想,在他和全体同仁的共同不懈努力下,终于为共和国培养出王学仲、周思聪、韩书立、韩美林、金鸿钧、张仁芝、李中贵、王仲、孙克、史国良、郭怡、张立辰、金连经等著名艺术家。
丁井文 - 成就
1977年,中央美术学院重建国画系,丁井文为主任,他不分门派,不分地域,唯才是用,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和叶浅予等老教授陆续上岗,他又想法子或挖“墙脚”,或“迂回运动”,将张立辰、郭怡、贾又福等一批有才干的中青年业务尖子弄到美院国画系,不但为美院老中青师资人梯接续奠基,还提高了美院的定位和分量。
“文革”后,文化部为复兴中国画艺术,解放大批艺术家,组建中国画创作组(中国画研究院前身),丁井文担纲常务副组长。他对有作为的艺术家逐一注册,从“牛棚”、“农场”、“陶瓷厂”和山林野岭中,将刘海粟、程十发、朱屺瞻、石鲁、何海霞等一大批画坛巨擘调入京城,不但在友谊宾馆给他们开辟良好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后移至颐和园),还让他们解放思想,放胆创新。一批划时代的国宝级艺术珍品因此问世,并装点在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城楼、中南海、联合国总部和各大宾馆饭店。
为了报答家乡回汉父老的养育之恩,丁老在甥女婿魏则明的帮助下,在家乡博爱县闪拐村捐资20万元,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乡亲们亲切地把它命名为“井文小学”。
可以说,在中国美术界,无论用“画坛伯乐”还是“画坛功臣”来彰显丁井文的功绩都不为过。
丁井文 - 事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市民委曾成功举办了一系列民族书画活动,丁井文总是第一个出现在这些活动中。
1990年正月十五,来自首都各界70余位书画家汇集民族俱乐部,为“民族团结书画长卷”挥毫泼墨。丁井文即兴在“长卷”上画了几只麻雀和随风飘动的柳丝,为这次现场绘制25米书画长卷增添色彩。丁井文在作者观摩会中,非常高兴地看完作品,提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民族艺术家参予,严把艺术质量关,为后人留下更为精彩的妙笔丹青的建议。
1992年,在大家的推举下,丁井文热心牵头,成功地举办了“首都穆斯林书画展”。各国穆斯林使节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穆斯林文化艺术的高超水平,增进了与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方面的友好往来。
桃李遍天下
1914年出生于河南一个回族家庭的丁井文,24岁时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第二年经李先念介绍到延安鲁艺学习美术。他在延安时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大小会上张贴的领袖画像都出自他的手笔。
1949年,他担任了保卫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警卫团内卫连的指导员。对于这段历史,丁井文总是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和贡献”。北平解放后,组织上根据他热爱美术的心愿,派他与江丰等人接收了国立北平艺专,组建了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又筹建了中央美院附中,他担任校长直至离休。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美院附中是全国惟一隶属中央美院的中等美术专科学校,承担着直接为中央美院和全国各地输送人才的使命。
30余年来,丁井文凭着延安精神和对美术事业的热爱,走出了特有的教学路子。他请来了著名美术家何海霞、石鲁、蒋兆和、艾中信、吴作人、李桦、叶浅予、傅抱石、宗其香、溥松窗等,并为学生讲座、授课,组织学生走访国画大师齐白石、陈半丁等,为著名画家王式廓、黄胄提供附中这个创作环境。在那个年代,他还请来了一代英雄吴运铎给学生做报告,让学生了解战争年代的英雄事迹。
据了解,王式廓的《血衣》、黄胄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许多作品都创作于附中,吴运铎的小说《把一切献给党》也是在附中创作完成的。丁井文为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并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矿山、工厂,到生产和生活的一线去写生,通过社会这所大课堂,培养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使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直接反映人民群众喜爱的美术作品。
几十年过去了,丁井文为我国的美术领域培养了一批批中坚力量,实现了桃李芬芳遍神州,“小盆栽大树”的思想,丁井文无愧为新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一位开拓者。
责无旁贷的义务
丁井文关心美术事业的发展,爱护人才,不断向美术界推荐艺术尖子,已成为他责无旁贷的义务。
1953年,清代皇族后裔金廉锈考入刚开办的美院附中,丁井文知道她家庭困难,减免了她的学费。她附中毕业时,丁井文又为她办理了上美院的助学金。3年后,金廉锈的弟弟金连经也考上附中,上了美院,和姐姐廉锈一样,分别在附中和美院享受了9年甲等助学金。由于姐弟俩在艺术上都贡献突出,现分别担任了区人大代表和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
回族学生张秉尧因家庭困难,同样得到了丁井文的帮助,完成了附中和美院的学业。张秉尧回忆起丁校长,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丁井文像父亲一样关爱我们,总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出现。他改变我们的境遇,为我们铺下成功的道路。”
丁井文有一个美好的心愿,他要建一所希望学校。他常告诉家乡的人:“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非常优惠,我们应该提高素质,做民族团结和经济繁荣的表率。”当他看到河南老家这些年生活好了,却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时,就用自己多年珍藏的作品,捐助24万元扩建了一所民族学校。当地政府为纪念他的功绩,将这所小学正式命名为“井文小学”。
丁井文多年来一直资助湖南省凤凰县10个土家族失学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1998年抗洪救灾中,他将4幅价值1万元的个人收藏和一些自己的作品无偿捐给了国家。
再做一次榜样
2000年,丁井文已近90岁,但仍在画坛奔波。想为他举办艺术生涯座谈会,费了很大的劲,才做通他的工作,举办他有生以来惟一的一次座谈会。他说:“那就再做一次榜样吧!”
对如何举办好座谈会,他只关心两件事,一是新闻稿要真实、准确,不许夸张。另一个是他谢绝了邀请鲁艺时期的老战友、老同事参加。他说:“这些人都忙,会后向他们通报一下就行了。”
2001年9月7日,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了“民族艺术家、教育家丁井文艺术生涯座谈会” 。时任北京市民委副主任的赵书总结了丁井文默默奉献的一生。他说:“丁井文干了一辈子革命,只当了一名中学校长;教了一辈子书,却没有教授头衔;画了一辈子画,却没有办过一次个人画展。”
2002年,女作家朱晴为他撰写的通俗传记文学作品《画坛伯乐――丁井文》终于在他生前出版了。黄永玉为此书作序,黄苗子题写了书名。这一切,都成了对他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