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郁文的个人简介
储郁文,字允韬,江苏宜兴人。清朝官员。,为官期间,广施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基本资料
姓名:储郁文
性别:男
出生年月:不详
国籍:中国
时代:清代
籍贯:江苏宜兴
民族:汉族
身份:清朝官员
生平
储郁文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甲进士,授徽州府学教授。
储郁文为进士储方庆之子。兄储大文、弟储雄文皆中同榜进士,兄储在文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
储姓来源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宜兴等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五凤齐飞
储方庆有五子,长子右文、次子大文、三子在文、四子郁文、五子雄文。兄弟五人皆从储欣读书九峰楼,均登甲乙榜,史称储氏"五凤齐飞",这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极为罕见。
五凤之一:储右文,字云章,康熙十六年(1677)举人,铨选湖广京山知县、福建宁德县知事。著有《扬义堂集》4卷。?
五凤之二:储大文(1665-1743),字六雅,自号樊桐逸士。生性沉默寡言,聪颖异常。五岁时学经书,即能通晓其义。十岁,他随父赴任。经过边塞险隘,都能一一记在心中。他受业于堂祖储欣门下,偕诸兄读书于"九峰楼"达十年。他有时整天闭目静坐,有时独往城外水滨,面对溪光山色,流连忘返。他的文章深刻,构思奇妙。储欣称赞他说:"六雅,真可谓苏东坡的化身"。他每次参加院试和乡试时,就与江左名士欢聚,把臂论文。当时主持文坛的何义门、吴荆山等都推选大文为领袖。康熙六十年(1721),他到北京参加会试,遂宁张文端得卷朗诵,称赞道:"真法度,真才情!"他在此科中了会元,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病告辞回乡。每天坐卧"画山楼"中,远近书生都聚集门下向他请教。雍正八年(1730),山西巡抚石公聘请他修纂晋志,诠次300余卷。乾隆元年(1736)起用在籍,诸公卿推大文为海内宿儒,屡次劝他北上,他一直没有去。大文生平无其他嗜好,在行途中手不释卷。每次书商到来,他看到没有读过的书,立刻买了放在案头,整天整夜地把卷阅览。有的人怀疑他略观大意,经过较长时间去问他,他无一字遗忘。从诸经注疏、子史百家、历代名人文集、稗官野乘旁及佛书道藏,均能融会贯通。他尤其讲究实学,上穷究天斗,下考索地理,对祖国的江河、巨山、重关、边塞等,无不了如指掌。大文性耿介而又宽厚,家中佣仆偷窃其钱财,置之不问,他说:"如这人负盗窃之名,他的污点终身不会洗掉了!"祖遗房产为本地豪绅占卖,亲友都抱不平,但他却说:"你们难道没有听见东坡买田焚契的故事吗?不必去斤斤计较了!"邑中富人以重金请他撰文祝寿,他都婉辞谢绝。他闭门居家二十年,同年旧友,本省大僚,有时手书邮询,他一概不答复。生平编著有《存研楼文集》,《九峰楼课艺》,《玉井金梅集》等,其中《存研楼文集》,采入钦定《四库全书》。?
五凤之三:储在文,字礼执,幼聪慧,十岁读家塾,经义领悟,初露头角。叔祖储欣称赞他:"此玉堂器也!"他曾侍奉储欣读书于广陵吴氏之存园,为文以西京刘向、东京班固为宗,用字精确,一丝不苟。康熙四十四年(1705)适值皇帝南巡,献诗引见,列籍六馆。四十七年,顺天乡试第二名。四十八年联隽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籍六馆编《历代诗余》,协编子史诸书,入词垣分纂《周易折衷》,协修《万寿盛典》。康熙五十四年(1715),院试第一。不久,又汇试西暖阁,钦定第一,即命侍直南书房,赠蟒袍一袭、朝珠一联。这年他任礼部试同考官,选拔八人;阅他房考卷,又选拔四人。四月,奉命扈从皇帝车驾到热河,往返于热河海淀之间有三年。康熙五十六年请假还乡,称病不出,与家中兄弟饮茶清谈,对子孙辈的学业勤加督促和指导。其著作有《尚书疑义》,《待园文集》,《诗古文词汇》,《经畲堂稿》等。?
五凤之四、之五:储郁文、储雄文,康熙六十年皆成进士。?
储郁文,学识渊博、文章典雅,授徽州府教授。?
储雄文,精诗律,对中晚唐及宋元诗词尤有研究。商邱宋公,新城王公极为赏识。其著作有《浮青水榭集》、《馆课古今文》、《记云诗》等。?
"经畲堂"横匾上款"祖孙、父子、兄弟、叔侄同榜进士翰林"。即指储欣的父、兄、叔、侄、侄孙。"经畲堂"意指子女优秀的教育受经之地。?
储欣(1631-1706),字同人,号在陆,世居宜城镇东庙巷"经畲堂"。?
储欣少孤,侍奉伯叔同居近50年,伯父懋端,映雪传经,已亡书,搜逸史,博学多才,曾主持"九峰楼"讲学;四叔父懋时,精于史学,评阅子史,淹贯群书,著作等身。欣曾受经伯叔门下,弱冠时即登"荆南八俊"之列。清顺治年间,当他继伯父主持"九峰楼"讲学时,已是东南一带的著名学者了。?
储欣青少年时代,好学勤奋,曾与友人相约道:"非圣贤之书勿视,非其行勿由,不幸有过,必面责改,然后止"。他们每月集会一次,交流文章和学习心得,相互切磋、相互激励,历八载寒暑而不稍怠。可惜科途不顺,屡试不第,至《在陆草堂集》完成前三年,其侄方庆、善庆均中举人。二年后复联捷进士,皆由储欣指授而掇巍科。而储欣直至耳顺之年,始中举人。主司安邑王公,阅其试卷后,连声叹道:"真古文!"慈溪著名学者姜西溟,对其古文甚为赞赏,曾说:"自南渡后,此道寝绝,今得之宜兴储矣"。?
储欣一生著作甚丰。《四库全书》列其著作《在陆草堂集》6卷、《春秋指掌》30卷、《唐宋十大家全集》51卷。《四库全书》称"欣制艺名于时,而古文亦谨洁明畅,有唐宋家法,大致与苏轼为近,所作《蜀山东坡书院记》,宗旨可概见已。"
储氏一门科甲鼎盛
宜兴储氏世居宜兴西部官林、丰义等地,“经畲堂”(储欣故居)是宜兴储氏的重要分支。据《丰义储氏分支谱》载,宜兴储氏多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储氏一门,科举鼎盛,前有三代三凤重飞,四海无双:后有储方庆五子登科,也称五凤齐飞,独一无二。可谓书香门第,名宦世家,一脉相承。
三凤重飞
所谓“三凤重飞”,这个“三”既指兄弟三人,又指三次出现盛事,可谓是空前。
三凤首飞于宋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储文、储文郁、储文璧兄弟三人同榜进士。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其四弟,储惟贤,举人,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再举解元。
三凤二飞于康熙六年(公元1666年),储善庆、储方庆、与堂侄储振同榜进士,名震一时,有“宜兴三储配三苏”之称。储善庆,颖悟绝伦,任井陉知县。储振,授春坊庶子、翰林院检讨。储方庆(公元1633年?―1683年),字广期,号遁庵。清初康熙五年(1666)解元,康熙六年进士,七年除山西清源县知县,颇有善政。康熙十七年以博学鸿儒徵入京。著有《遁庵文集》十二卷、《诗集》各体共千首、《东湖记》一卷等。
三凤三飞于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储方庆之子,储雄文、储大文和储郁文同时登科。自隋朝创建科举以来,三凤三次重飞,亦属科场鲜见,又在康熙年间,两度在会试中同时有三人登榜,这在科举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五凤齐飞
“五凤齐飞”与储氏两位人物有密切关系,一是五凤之父储方庆,二是五凤之师,储欣。储欣(公元1631年?―1706年),字同人,世居“经畲堂”,读书通古今,博学多才,弱冠之时已主持九峰楼讲学,被誉为“荆南八骏”,“?储氏五凤”皆出自其门下。虽少年成名,可惜文运不佳,花甲之年(康熙二十九年)得以举人。著有《在陆草堂集》六卷、《春秋指掌》三十卷、《唐宋十大家全集》五十一卷。《四库全书》称“欣制艺名于时,而古文亦谨洁明畅,有唐宋家法,大致与苏轼为近,所作《蜀山东坡书院记》,宗旨可概见已。”
储方庆育有五子,长子右文、次子大文、三子在文、四子郁文、五子雄文。兄弟五人皆从储欣读书于九峰楼,均登甲乙榜,史称储氏“五凤齐飞”,这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极为罕见。
五凤之一:储右文,字云章,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举人,铨选湖广京山知县、福建宁德县知事。著有《扬义堂集》四卷。《文蝶》十卷。
五凤之二:储大文(1665-1743),储光羲23世,丰义储氏12世后裔,字六雅,自号樊桐逸士。生性沉默寡言,聪颖异常。五岁时学经书,即能通晓其义。储欣称赞他说:“六雅,真可谓苏东坡的化身”。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举人,康熙六十年(1721)会元,授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病告辞回乡。每天坐卧“画山楼”中,又称“画山先生”,远近书生都聚集门下向他请教。著有《存研楼文集》,《九峰楼课艺》,《玉井金梅集》等,其中《存研楼文集》,采入钦定《四库全书》。
五凤之三:储在文,字礼执,幼聪慧,十岁读家塾,经义领悟,初露头角。储欣称赞他:“此玉堂器也!”。康熙四十七年(1708),顺天乡试第二名。四十八年联隽成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籍六馆编《历代诗余》,协编子史诸书,入词垣分纂《周易折衷》,协修《万寿盛典》。其著有《尚书疑义》,《待园文集》,《诗古文词汇》,《经畲堂稿》等。
五凤之四、之五:储郁文、储雄文。储郁文,字允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进士,学识渊博、文章典雅,授徽州府教授。储雄文,字汜云,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举人,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进士,官知县。其著作有《浮青水榭集》、《馆课古今文》、《记云诗》等。
储氏还曾出现兄弟三人两次同榜举人,分别是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储正夫、储立夫、储益夫三兄弟和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储文生的长子传泰、次子晋观、三子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