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才加

时间:2023-12-17 18:37:57编辑:小周

德才加的个人简介

德才加,藏族,1950年8月生于青海省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1968年2月参军,1969年9月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助理员、参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人武部副部长、部长。1990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94年转业,同德县完科村原党支部书记。

基本内容

人物简介

德才加,男,藏族,1950年8月出生,青海省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人,1969年9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党支部副书记。[1]

1968年2月,18岁的青年牧民德才加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86年,他被提升为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人武部部长,在任武装部部长的8年时间里,他带领全体官兵狠抓人武部全面建设,人武部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被国防部表彰为“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被兰州军区和省军区表彰为“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1994年,德才加转业回乡,在老党员、牧民群众的信任、重托和期望中,德才加挑起了完科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

当时,全村的150户人家中贫困户就占了12户。通过调查,德才加发现,兴办砖厂是牧区群众增加收入的一条好出路。但村里经济基础薄弱,无资金办厂,于是他主动拿出自己15万元转业费带头和村民一道想办法筹措资金,终于在1995年,总投资100万元的全县惟一的村办企业投入运营了。砖厂运营后,许多农牧民群众通过在砖厂就业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这个厂也成为了全县惟一的村办企业。

为了改变完科村的面貌,德才加带领乡亲们一道为改善本村的农牧水利、教育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目前,全村实现了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

经过德才加的努力,完科村的许多荣誉接踵而至:“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海南藏族自治州先进村镇”、“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文明村镇”、“第二届全国文明村镇”、“全省基层党支部标兵”等。

多年来,德才加多次被部队和省、州、县授予“优秀人武干部”、“优秀党员”等荣誉。2007年德才加同志被光荣地推荐为全军英模代表,全国道德模范和党的全国十七大代表。

工作热心

德才加有着近30年军龄、上校军衔的德才加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转业时毅然选择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100米的青海省同德县完科村。1995年春天,德才加在乡亲们信任和盼望的目光中担起了完科村党支部书记这副担子。他狠抓村级班子建设,建章立制,抓好理论武装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培养党员新生力量,把党员力量凝聚起来。党支部积极培育“致富能人”、“政策明白人”、“工作热心人”,极大地增强了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力。他一干十多年,带领父老乡亲摆脱贫穷。到去年底,完科村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 年的600多元提高到1779元。

1995年5月,德才加带领群众办砖厂。为筹集100多万元启动资金,他东奔西走,争取到了60万元贴息扶贫贷款,又把自己的15万元转业费都垫上。现在,砖厂年收入由原来的9万元上升到175万元。从1995年到2004年,在德才加的带领下,完科村先后投资兴建了2个年育肥能力800只的牛羊育肥场;2000多亩农田由集体投资经营,实行机械化耕作,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建设草场围栏9.9万亩,发展畜棚34座,扶持牛羊育肥户和温室种菜户。完科村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修建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藏族牧民的生活如蜜一样甘甜。近几年,德才加身体状况不佳,一些老毛病拖成了重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颈椎增生等疾病缠身,但德才加却说:“为了大伙的事,把生命搭上也心甘情愿。” 1994年退出现役,回到家乡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先后任尕巴松多镇完科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曾获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在部队,德才加荣立三等功一次、8次受到上级嘉奖。他带领官兵,把玛沁县人武部建设成为受国防部表彰的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兰州军区和青海省军区表彰的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致富历程

筹办砖厂

40年前,18岁的德才加入伍时,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那片草原还没有一间房屋。当地人祖祖辈辈过着“一顶帐篷一口锅、一袋炒面一群羊”的漂泊生活。回乡13年来,德才加不知疲倦地奔波草原,带领乡亲治穷致富。[2]

“当兵20多年,最牵挂的就是乡亲。”回忆起当年的岁月,德才加眼圈红了。复员时,完科村一位退休的县级老干部诚恳地劝说德才加:“村党支部书记去世两年了,u2018没有头羊,羊群没方向u2019,你就领着乡亲们干吧。”乡亲们也是一轮接一轮地相劝。1995年3月,德才加就任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后,德才加完善了青年、民兵、妇女等6个村组织,接着又筹办村里思谋多年而无力建设的砖厂。为了办砖厂,他掏出了自己的15万元复员费,还四处贷款借钱,终于在当年建起了砖厂,两年后大伙儿就收回了全部投资。村里70多个剩余劳力进砖厂干活,乡亲致富上了第一个台阶。砖厂每年交村里4万元,并负担起小学生们的8000元学费。全村的纯收入从过去的9万元增加到去年的35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2100元。

如今的完科村,已成为一个毗邻三乡的小集市了,繁荣兴旺。

实施蓝图

砖厂建成后,德才加又带领乡亲复耕了3000亩油菜地。那里原是几十年陆续开垦出来的农田,但由于牧民不善耕作,产值很低,就弃耕了。德才加带领大家机械耕作,集约经营,家家户户出售油菜籽都能有万儿八千的收入。

经济建设

有了一些经济实力后,德才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施新牧区蓝图。近年来,完科村落成一批砖木、砖混结构的藏式新房,藏族牧民终于有了安稳的家。 完科村是全县第一个通电村,还率先完成了农网改造。2001年,德才加在州和县争取到40多万元投资,又动员大伙投工投劳,把清亮亮的泉水引进了家家户户。接着,村里的电话线架起来了,电视卫星地面站建起来了。眼下,他又开始张罗把光缆拉进完科村,思谋着搞人畜饮水管道工程、集贸市场、温棚蔬菜基地。

劳碌奔波 抗旱战灾建设草原

带领乡亲们治穷致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从1999年起,连续4年干旱,完科村40多户牧民返贫。其中有一年,旱灾特别厉害,村里2400多只羊缺草饿死,30多户村民到年底又揭不开锅了。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的德才加顾不上自己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到州里、省里为村民争取到5吨面粉,使藏历年的草原响起了欢快的牧歌……

吸取旱灾的教训,德才加说服大家进行网围栏等草原建设,引导牧户以草定畜,家家户户植树。如今的完科村绿树成荫,极大地增强了抗旱的能力,就算遇到旱年也能做到温饱无忧。

村党支部书记伊西多杰和老党员东周加说:“乡亲们每个困难沟坎儿,都有德才加出现,我们离不开他。”

人物感言

一辈子不脱离乡亲,不脱离劳动,能为群众办一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是我最大的快乐。

奥运火炬传递手

6月22日15时,年近花甲的德才加正在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演练,关闭手机、举手投足之间倾注了全部的心思。“在我们藏族人的圣湖――青海湖旁传递北京奥运会的圣火,这是我这个藏族牧民天大的福气,我要用最好的表现完成火炬传递的每一步”。

鬓角染霜、外表无奇、朴实的话语,很难让人对德才加留下特别的印象。然而,这却是一个从上校到村支部书记、从普通村民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带领乡亲奋斗13年让家乡旧貌换新颜的响当当的藏族汉子。

1994年8月,从军25年的德才加已是上校军官,此时部队精简调整让他面临着转业和复员两种选择。选择转业,不仅能得到一笔安置费用,而且组织上会给他在省城西宁或同德县城安排个待遇不错的稳定岗位。而如果复员回家,就得面对这样的现实――完科村地处海拔3300多米的青藏高原腹地,13年前的这个牧业村与世隔绝,牧民群众长期靠游牧为生,靠天吃饭,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当时村里的老支书病重后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

在1994年完科草原最美丽的季节,德才加作出了决定――举家回到了青海省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村。第二年春天,德才加挑起了完科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德才加就意识到,光靠农牧业,群众是富不起来的。一方面,完科村海拔高、自然气候条件严酷,除了青稞等一些耐寒、耐旱作物外,种植业难有所长;另一方面,受青藏高原生态整体恶化影响,牲畜数量必须科学控制,以减轻草场压力,摆脱贫困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在和大伙多次合计后,德才加将目光聚焦到了村里的黏土上。由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建材成了牧区的抢手货,一块砖从城里运到牧区运费往往数倍于砖价。建砖厂――德才加和大伙一拍即合。为了凑足办砖厂所需的资金,德才加把自己的15万元复员费交给了村里。1995年底,完科村砖厂建成投产,产品销到了海南、黄南、果洛3个藏族自治州的8个县。经过德才加和村民们的不懈努力,砖厂的规模日益扩大,不仅安排了村里50多个富余劳动力,年纯收入也由原来的9万元上升到如今的35万多元。

有了砖厂打基础,德才加又带领群众把2000多亩农田集中起来,由村里投资经营,开展机械化作业,种植油菜等经济作物。同时又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了围栏草场4.8万亩,让村里近万亩草场种上了优质牧草,47座拔地而起的畜棚,更是扶持起了一个个牛羊育肥户和温室种菜户。

在德才加心中,家乡的群众都是自己的亲人。村民卓玛乙亥因为丈夫看病、去世,卖光了家里的牛羊,还借了不少债,3个孩子被迫辍学,一家人靠乡邻救济度日。知道这个情况后,德才加立即决定和卓玛乙亥家结成扶助对子,掏钱买来面粉、酥油送到卓玛乙亥家,并资助卓玛乙亥的3个孩子回到了校园。在德才加的提议下,完科村的党员干部都与贫困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村里还划拨集体农田22亩,由党员干部耕种经营,收成则全部接济贫困户。如今,完科村的贫困户已经从34户减少到了14户。

13年来,德才加团结带领完科草原的儿女们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家乡新的美丽容颜――现在的完科村通了电话,修建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村民们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成为同德县第一个实现牧民定居和水、电、路、电话、电视“五通”的牧业村。2006年,完科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由1995年的600多元提高到了2800多元。

2007年10月,德才加光荣地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并在北京出席了那次盛会。德才加告诉记者,他去北京开十七大的时候,乡亲们夹道相送。而今天,完科草原的藏族儿女们在家乡的圣湖岸旁盛装迎接奥运圣火的到来,亲眼看着他们的乡亲手中传递。

德才加说,为了在圣湖旁迎接奥运圣火,从他被当选奥运会火炬手开始,乡亲们就忙活开了――做新藏袍、打新首饰,把家里活提前安置停当,扶老携幼举家出动,焦急地期盼着圣火圣湖辉映的这一刻。

“美丽的青海湖是我们藏族人心中的圣湖。她就象是一面镜子,映照了草原上的新发展、新生活,象征和平、进取的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圣湖传递,它们的光芒就汇合在了一起,带给了我们藏族儿女创造更加幸福的新生活的希望和激情。” 德才加说。

上一篇:戴尔芬·巴福特

下一篇:卜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