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宏(陶艺家)的个人简介
陈国宏,江苏宜兴人,1968年生于紫砂发源地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自幼受到浓郁的紫砂艺术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心底逐渐蕴起投身紫砂事业的梦想。1985年步入紫砂艺术殿堂,1986年师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顾道荣,亦是朱可心、顾景舟的再传弟子。1999年创立“紫瓯精舍” 紫砂工作室。数十年来,他设计和制作的紫砂作品以其独有的神韵和美感屡获国内外大奖,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南京博物馆等官方机构收藏。现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紫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在多年来传承紫砂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陈国宏老师自步入不惑之年后更致力于紫砂艺术的拓展与创新,他坚持认为传承是为了发展紫砂艺术,而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的花塑器作品妙造自然,光素器作品法度谨严,陈设器作品则可谓是博古而论今之作,业界誉之为紫砂全能的代表人物,极具大家风范。人物简介
陈国宏,江苏宜兴人,1968年生于紫砂发源地宜兴市丁蜀镇潜洛村,自幼受到浓郁的紫砂艺术氛围的熏陶,耳濡目染,心底逐渐蕴起投身紫砂事业的梦想。1985年步入紫砂艺术殿堂,1986年师从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 顾道荣,亦是朱可心、 顾景舟的再传弟子。1999年创立“紫瓯精舍” 紫砂工作室。数十年来,他设计和制作的紫砂作品以其独有的神韵和美感屡获国内外大奖,并被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南京博物馆等官方机构收藏。现为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紫砂)、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陶瓷协会会员。
在多年来传承紫砂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陈国宏老师自步入不惑之年后更致力于紫砂艺术的拓展与创新,他坚持认为传承是为了发展国之瑰宝紫砂艺术,而创新则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他的 花塑器作品妙造自然, 光素器作品法度谨严, 陈设器作品则可谓是博古而论今之作,业界誉之为紫砂全能的代表人物,极具大家风范。
古人云“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有些紫砂艺人穷其一生、殚精竭虑苦苦追寻紫砂艺术的精髓,然由于产业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终难成大器。陈国宏老师认为,任何一门艺术样式,技法只是基础,纵观古今,紫砂能工巧匠辈出,修成正果的却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恰是因为很多艺人仅仅注重了“手上功夫”的修炼,而偏废了壶外文化修养的“内功”。读古典文学、研究古青铜器、写随笔杂文,是陈国宏老师暇时的主要爱好,文化底蕴和紫砂泥一样需要历练、洗礼、沉淀,借用左宗堂为山西乔家大院题写的一副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抛弃浮躁、功利,静心而博学才能激发深藏在骨子里的紫砂才情,谱写出流淌在血液里的艺术乐章。
艺术荣誉
《大宫灯壶》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
《竹鼓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金梅?金竹对壶》中南海紫光阁收藏;
《紫砂柿蒂曲提壶》南京博物馆收藏;
《兽面纹饰双耳簋》获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
2001年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紫砂优秀中青年陶艺家”称号;
2009年被宜兴市紫砂艺术研究院评为紫砂十二精英;
主要著作
2009年7月出版《陈国宏陶艺》,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书名题写------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孙晓云
名家评说
陈国宏,内敛、谨严、话语间一丝不苟的认真表现出他对紫砂艺术的执着追求。他是位道于自然、法归自然、卓尔不群的紫砂艺术家。国宏传统功力深厚,作品追求传统古典与日用功能相融,古朴端庄,秀骨清雅,始终保持一颗空灵澄明之心和旷达悠闲的襟怀,于清静之中领略壶趣之妙。每有作品问世均被友朋知己夺爱。
国宏正值中年,是创作的黄金时刻,吾乃希望他不骄不躁,潜心研创,继续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为中华陶文化、为紫砂艺术尽最大努力。魅力紫砂,相生相辉,交相生辉,乃宜兴精神的器宇,历史的见证,薪火相传,窑火正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教授,著名陶艺设计泰斗 --- 张守智 2009年6月26日
作品赏析
.
学术文章
谈紫砂仿青铜器的创作 (陈国宏,朱荣妹 宜兴紫砂工艺厂)
在林林总总的宜兴紫砂陶艺中,历来以紫砂茗壶、茶具为主流产品,且以其优良的材质、多姿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而有“世间茶具称为首”的美誉,但紫砂陶的其他品种如各式瓶、盆、文房雅玩等也非常丰富多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紫砂陈设陶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此,我除继续钻研壶艺,力求精益求精外,还探索用紫砂制作仿古青铜器陈设陶,先后创作了尊、鼎、簋 等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紫砂陶艺的创新拓展了一条路子。现结合“兽面双耳簋 ”的创作谈一点体会。
簋 ,读guǐ,古代食器。圆口,圈足。无耳或有双耳,也有四耳,方座,鼎足或带盖的用以盛食的,盛行与商周时期,早在2000年,我在北京旅游,第一次看到簋就被它深深吸引。在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出版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中,收录了西周时期各种簋约70余件。当我仔细阅读这些照片时,被这些文物精华的完美造型、独特纹饰所震撼,便萌发了用紫砂陶来表现的创作冲动。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几次自费到故宫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近距离地仔细观察这些文物,在征得同意后,多角度拍下它们的照片。回来后,反复思考,设计 图样,并觉得用紫砂制作簋作为陈设陶,既要体现青铜器的古朴,又要渗入新的审美理念,这样才会雅俗共赏,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为此,就反复比较古代簋的多个造型,决定以春秋时期的“陈侯簋”为范本,综合多个簋的造型,设计侈口、束颈、鼓腹、圈足的造型,并反复推敲、调整比例,使其协调美观、简洁稳重;在大小上,把整个簋制成高约12cm,口径18cm,双耳间宽27cm;在装饰上,充分运用“塑器”的装饰手段,将双耳塑成兽面,腹部浮雕装饰一圈仰叶纹饰;在泥料上,选用古铜色紫砂泥并进行了调砂处理;制成后经多次试烧,终于使作品呈古铜色并有砂粒隐现,达到了仿青铜器的效果。此器制成后,受到业界和收藏家的好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教授张守智说:“此器是现代紫砂陶与古代青铜器的完美结合”,并称赞作者的探索是“当今紫砂业内的第一人。”这些过奖之词当然是对我的鼓励鞭策,但我也深知艺无止境,前面的路还很长。
通过紫砂仿青铜器陈设陶的创作,有如下体会:
一、紫砂需要创新。艺术贵在创新,紫砂陶艺也不例外,而创新要拓宽思路、不拘一格。我们除了可在壶艺上继承创新外,其他品种的紫砂陶无疑具有更大的创新空间;而用紫砂制作仿古青铜器,其实并非什么首创。名艺人朱可心早在1932年就精心设计创作了紫砂“云龙鼎”、“竹节鼎”,两鼎在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展出,获特级优奖,其中的“竹节鼎”由宋庆龄女士订购收藏。我用紫砂制作仿青铜器,不过是继承前辈们的工作,并力求融人现代审美理念,以作进一步的探索创新而已。以“兽面双耳簋”为例,其造型比例、装饰图案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制作工艺上则充分运用紫砂手工成型的传统技艺,使口沿光润、鼓腹圆挺、线条谐调、装饰大方,因此,如果没有扎实的壶艺基本功是不能进行创新的;而没有全新的创作理念也不敢进行创新。
二、创新需要探索。如前所述,创新需要功力,更要有探索的勇气。在创作“兽面双耳簋”中,在造型设计时,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成型时又一再推敲,加以调整,修改达十五六次之多;后在烧成中,因口径较大屡遭失败,但在挫折面前并不气馁、不退缩,继续试验,前后历经一年多,才获成功。可见,创新要有探索的勇气,只有不断试验,不怕失败,耐得寂寞,苦干巧干,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如果墨守成规,每年只做几件已经获得市场认可的老产品,驾轻就熟,日子也会过的很好。但是一旦失去了创新的激情和探索的勇气,那么你的艺术生命也就停滞不前了。
三、探索需要文化。在制作仿青铜器文物时,深感自己文化知识的不足,为此就学习历史,博览群书,还多次外出实地参观,向专家学者请教。在创作“兽面双耳簋”时,先了解簋的知识,仔细阅读《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青铜卷)中每一件簋的说明,又经实地考察,确定了选择,使其既有青铜古器的厚重,又有现代陈设的美感。再如在创作“孔府门下鼎”(见图)时,就几次到北京孔庙参观,寻找灵感,后以孔庙中的镇庙之宝――双龙三足香炉鼎为素材加以设计,在双龙的处理上,将其塑成腾云驾雾、穿江倒海之雄姿,以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新的嵋起。这些文化内涵不通过学习,不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很难有所领悟,或者只能做到形似而很难表达出其中的精、气、神。
在紫砂仿青铜器陈设陶的创作上,我还只是开始探索学习,今后打算一方面借鉴青铜器文物用于壶艺的创新设计,另一方面继续探索陈设陶的创作,为紫砂陶艺的繁荣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