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一俊的个人简介
戴一俊 (1530―1607)生,字惟宅,号卓峰,明代福建惠安崇武镇人。11岁中秀才,22岁中举,23岁(即1553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32岁出知浙江温州,34岁擢广东按察司副使,38岁迁知雷州,不久辞官归里,“优游绿...基本内容
戴一俊 (1530―1607)生,字惟宅,号卓峰,明代福建惠安崇武镇人。
11岁中秀才,22岁中举,23岁(即1553年)联捷进士。初授南京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32岁出知浙江温州,34岁擢广东按察司副使,38岁迁知雷州,不久辞官归里,“优游绿野四十年”,直至终老,再不出仕。戴一俊入宦海十多年,清正明察,关心民瘼,有“循绩”。他知温州之前,倭寇屡犯浙江沿海,温州首当其冲,倭患尤烈。嘉靖四十年(1561年),温州连续发生大旱大涝,民多流徙,田园荒芜,渔业凋蔽。到任后他立即采取“宽仁”措施,“抚绥安集,祈年召丰”,使生产逐渐恢复。当时有些不法奸民偷载米粟出海勾引倭寇。他得知后,严加禁止,奸民“毋敢航粟饵盗”。温州守军借口防御倭寇侵扰,强行征集渔船,使渔民不能下海捕鱼为生。一俊气愤地说:“兵自有战舰,奈何虚夺民生业!”下令把渔船全部归还渔民。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侵占福建连江,浙江巡抚赵炳然闻讯提重兵屯温州,军需费用取自温州,加重百姓的负担。戴一俊采取“外倚办而内安戢”政策,减轻百姓的负担,“民不知兵及”。而当倭寇来犯时,他“亦已豫敕缮险峙粮以待”,所以,别的地方一片骚乱,而温州“独晏如也”。巡抚对他的治政才能大为叹服,拟上报他“功状第一”。他对此“既不为意,亦无所报谢”,结果被压下。戴一俊知温州两年,“所为政务虽宽大不苛,然持正守法,擘断凛凛,毋敢以私干者,遇事颠杪立洞。”温州百姓感戴他,在他离任时,皆戚戚然“如失所怙”,为他建生祠。戴一俊任广东按察副使时,对少数民族“开恩布信,柔徕黎獠”,使“五岑之民赖以无患”。母亲逝世后,戴一俊构石室于县城西郊片瓦岩(今一片瓦寺),自号石室主人。自此,他“家食三十余年,杜门却扫,不入城市”,终日匡坐读书,过着隐居生活。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朝统治者为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在沿海地区“籍舟子渡辽”,出现“哭泣载道”的悲惨景象。戴一俊向当局请求,使崇民“得免捐馆十载”,百姓感戴他的恩德,在城内中亭街为他建造生祠,立“思德碑”,御史陈玉辉为撰碑记。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去世,享年77岁。戴一俊退隐后多有诗文著述,后结集为《石室藏稿》2卷传世。《螺阳文献》录其七律3首、七绝9首和五绝4首。片瓦岩尚存其诗刻3首,还有“石洞丹丘”、“呼吸帝座”等6条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