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士元

时间:2023-12-19 01:34:39编辑:小周

单士元的个人简介

单士元(1907~1998),文物专家。北京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故宫博物馆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故宫博物馆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对古代建筑和明、清历史档案研究较深。

个人简介

单士元,文物专家,1907年生于北京。曾任故宫博物馆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故宫博物院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著作有《故宫史话》、《清代起居注考》、《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清代建筑大事年表》等。1998年病逝。

评价

初冬的北京,有一种凛冽之气,即便雪还没有下来,那猎猎的风吹在脸上,冷硬生疼的同时,也自有一番干爽的意境。不过在配好了暖气的室内或者开了空调的车里,这样的清冷干爽是体会不来的,便是徒步走在大街上,因为满街的车来车往,冷还是冷,清却是一点也没有了。要找寻老北京这曾经的韵味,如今最好的去处,只有紫禁城。趁着一个非节假日的上午,太阳斜斜照着的时候,从神武门进去,这时候游客也不多,如果再刻意避开那几条旅游团固有的线路,走到诸如书画馆之类的地方,那简直就根本没有几个人。这时候抬眼望去,红墙青砖,脚底下是历史沉淀下来已经被踩得有些坑坑洼洼的地,长廊上还悠悠然地立着几口大水缸,一阵风吹过,倏忽间便有了北京曾经的气韵。

这样的北京,这样的紫禁城,曾经是单士元笔下的活物―――1962年,单士元为吴晗主编的“历史知识小丛书”撰写《故宫史话》一种,虽然只有区区2万字,虽然作者本人颇不满意,晚年还嘱托女儿,完成了修订增补的工作,不过这册小书,却成了最早也最佳的故宫普及读物之一,影响深远―――我那天上午跑到故宫里面去瞎转悠,就是因为故宫学一代大家单士元的文集已经陆续发掘刊印完毕,被朋友邀请去看书的。结果书没有看到,倒结结实实把紫禁城转了半圈。站在门可罗雀,正办着故宫文物南迁史料大展的城楼上,看着远方络绎的游客,忍不住就羡慕起单士元来。

1924年11月,逊帝溥仪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一个月之后,18岁的单士元就跟着“清室善后委员会”进了故宫,身份是作为书记员,参与点查文物。不一般的是,之后74年,单士元的学者生涯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紫禁城,后来一直做到故宫博物院的副院长,更成为一代建筑学和档案学大家。《单士元集》4卷12册,数百万字,便是单士元一生研究故宫的心血所集。

书,最后当然还是读到了。单士元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学团体营造学社的早期成员之一,很早就致力于明清建筑史料的发掘整理工作,一部文集之中,关于明清建筑史料考索的文字,占了大半。第一卷《明北京宫苑图考》呈现出紫禁城的早期样貌,二三两卷的明清两代建筑史料年表则编年详列建筑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作品,这都是下苦工夫做出来的成果,自然也需要读者下苦工夫去研读。特别是那部《明北京宫苑图考》,对着单士元制作的几十张图表,再到如今的故宫博物院里去走一遭,时代的变迁,也就历历在目了。

史料考索之外,单士元同样重视建筑工艺,文集第四卷《史论丛编》之中,就收入了大量关于建筑技术的考证。事实上,建国后故宫第一次大修,单士元便是主事者之一。1956年,中央政府准备对故宫进行维修。当时的故宫,用单士元的话来说,“我这一生看过五种旗帜在故宫飘扬;大清的龙旗,共和的五色旗,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日本的膏药旗,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玩笑话的背后,是故宫衰草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

据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找梁思成推荐一个懂古建筑的专家,梁思成说不必四处寻找,“故宫就有一个懂古建筑的,叫单士元”。后来单士元顶住压力,从琉璃厂等处找来一批懂得古建维修的老师傅,更确立了故宫维修“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的方针,直至今日。我们如今在故宫之中,能重新感受到北京作为王城曾经的韵致,单士元是功不可没的。

无论是史料收集、档案整理还是工艺的考证,当然都是硬功夫,对读者来说,大概也是不小的考验。所以单士元的著作,远不如他的故事流传得广。前几年故宫太和殿启动大修,一句“溥仪出宫,单老进宫”被众声传唱,简直就成了传奇,但单士元的著作,除了《故宫史话》流布广泛之外,其他的,就大都只限于专业人士阅读了。最可叹惋的,是1997年单士元以90高龄出版文集《我在故宫70年》,提供了大量关于故宫的历史考证,却因为不乐意写些宫室秘闻而被出版社搁置,最后由启功襄助三万元才得以出版。今天,故宫学已经越来越有成为显学的趋势。但真正肯像单士元那样去下苦工夫的人,怕还是寥寥无几吧?

那天在故宫博物院,或许是有缘吧,居然遇到一位曾经多年给单士元老先生开车的司机。和单士元那严谨详备的学术著作不同,司机记忆里的单士元,是一位掌故大家,“故事太多了,如果当时能把单老讲过的事儿录下来,现在该是多好的书啊”。单士元已经在1998年去世,前几年故宫还开会纪念了老先生的百年诞辰,再想听到他的掌故,已经是不可能了。不过如果我们有心,在他的书里面,还是可以找到很多堪比掌故的材料,读起来不免让人感怀的。

比如作者三十年代刊发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的系列论文《明代营造史料》,便记载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包括当时如何征用军队和囚徒给王公大臣修建府第,主事者又如何以次充好、层层分包、甚至虚报工匠数额冒领例银等等,不免让人感叹历史的惊人巧合。特别是明万历年间坤宁宫和乾清宫大火,之后重建过程之中各级官员的明争暗斗,更是考证得活灵活现。当时的主事者工部营缮司郎中贺盛瑞,被单士元赞为“大匠”,不但不得具名,最后还因罪去职。

往事已经远了,故宫几百年的沧桑变迁,在单士元的书里,实在是一份日下旧闻的详备记录。只是这文字也就像故宫博物院里那些冷僻的去处一样,虽然更美,真能去流连的人却不多。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走进今日的故宫之时,还是不能不想到那位在这宫禁之中度过74年光阴的传奇老人,这时候,打开书,也是一种不同的纪念吧。

生平

1930年受聘中国营造学社,任编纂。同年始,在中国大学、中法大学、师范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等公私院校讲授《中国通史》、《明清历史》。

1931年完成《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年表》,孟森教授序云:“详明核实,可以补旧史之阙,可以拾《清史稿》之遗,可以助研讨外交史者知人论世之力”。

1936年在山东成立“中国图书馆、博物馆协会”的会议上宣读《档案释名发凡》,是最早提倡建立档案目录学的学者。1937年完成出版中国首部编年体建筑史工具书《明代建筑大事年表》,内容包括宫殿、陵寝、园囿、坛庙等4编11类。是书之重要,诚如序言:“国内外学者……尝以营造历史问题来咨询……知工具之书,不可不备年表……建筑年表之作,匪独考匠作而已,其史料关系社会科学者正多……其价值全视学者研究之问题而转移,营造特其纲目耳”,时至今日仍为广大学人所使用。

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单士元

个人简介

单士元

男,1963年出生,博士,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 1985年获复旦大学遗传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复旦大学遗传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休斯敦德州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分子进化遗传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起在爱荷华州立大学遗传发育与细胞生物学学系从事有关分子进化和基因组学科研和教学工作,担任Genetic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B杂志编委。2001年获杜邦青年教员奖、获NIH和NSF多项资助。2004年获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合作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

生物信息学, 计算生物学, 进化比较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的演化、和人类遗传学和灵长类进化。

Bi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biology, evolutionary comparative genomics, evolution of system biology, evolution of human genetics and primates.

代表性论文和专著 [Selected Publications, * corresponding author(s)]

1. Su Z, Wang J, Yu J, Huang X and Gu X. (2006). Evolution of Alternative Splicing after Gene Duplications. Genome Research 16:182-189.

2. Gu, X*, Zhang, Z., Huang, W. (2005) Rapid Evolution of Expression and Regulatory Divergences after Yeast Gene Duplications. PNAS. 102:707-712.

3. Gu, X. (2004). Statistical framework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expression profiles. Genetics 167: 531-542.

4. Gu, Z, Steinmetz, LM, Gu, X, Scharfe, C., Davis RD, Li, WH .(2003). Role of duplicate genes in genetic robustness against null mutations. Nature 421:63-66.

5. Gu, J, Gu, X* (2003).Induced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brain after the split from chimpanzee. Trends in Genetics 19:63-65.

6. Gu, X*, Wang Y, Gu, J.(2002). Age-distribution of human gene families showing equal roles of large and small-scale duplications in vertebrate evolution. Nature Genetics

编辑推荐

《单士元》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98年5月25日,故宫博物院里的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因病而终。老人的人生之旅在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说到这位老人的一生,可以说没有什么惊奇壮观的经历。然而就是这位老人,生前却与故宫红墙黄瓦出入相伴长达73年之久。故宫像他心中永远的恋人,可为其奉献一生,而无怨无悔。

文摘

12月25日至27日单士元又接受邀请马不停蹄地到辽宁省丹东市,参加明长城东端起点的论证会,已过80岁的他亲自到虎山明长城遗址,进行实地考察分析并研究遗址中的出土文物。经过考察综合研究,与会者一致认为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起点,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乡鸭绿江畔的虎山地段,东经124°30u2019,北纬40°13u2019。对于明长城东端起点的具体地段位置走向的认定,是我国长城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这一发现廓清了曾流传于国内外,明长城东起山海关的提法,恢复了历史真实情况,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是1990年创办的,它由各界知识名人社会贤达组成,目的是发展海外国际友人及港澳台胞的联谊与交流。单士元被选为理事参与多种海外交流联谊事务。任这一年里,他又在北京参加了一个重要活动。在北京右安门外凉水河北侧施工时,工人发现一座水关遗址。时有关部门立即请单士元与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等前去勘查,单士元从古代建筑学方面加以研究,侯老是在历史地理学方面推断,一致认为是金代中都水关遗址。之后,单与侯联合向市政府及媒体介绍情况。单士元说,金中都水关遗址的建筑特色可以得见,南北长17米,东西宽16米,水关入水口呈八字形,还以石板做底,用铁活固定。有的地方还用铁水灌注,加强了石板的稳定性。在石板两侧还有密集的柏木桩起着护理作用。水关钉将石板固定在下面的横木上。单士元认为,这种建筑工艺技术是非常科学的。侯老从历史地理学角度说出自己看法,他认为金中都城内水系的确定对研究金中都和北京的原始城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士元在故宫主持院内古建修缮工作是在六七十年代到1985年建院60年之时。那时他以主管副院长身份经常下工地指导或检查。1985年院庆后改行政职务为顾问,实际上没有什么更具体事务负责了。但单士元依然坚持多年来的习惯,几乎每日来院,到开放路线走一走,看看施工现场,这样既能见到老工匠与他们聊聊,而且还能锻炼身体。久而久之他有两个“美名”逐渐在院中传来。其一是“拌芝麻酱的老头儿”,二是“拾破烂的老先生”。原来前者是单士元一次在院内施工现场,看到刚进院中的工程队青年工人,在搅拌水泥和白灰沙子等施工料时开足水管后,到一边扎堆玩笑去了。单士元看了一会儿便走到青工面前笑着说“搅拌施工用料时不可粗心大意啊!比如在家里吃芝麻酱面,在调拌酱时一定先少倒些水,慢慢调出香味来,此时芝麻酱也均匀了。施工用料不比吃面条啊!否则会造成施工工程发生大的事故。”这时个别工人不解地反问,你是退休的老头儿,瞎管什么?后来工人们慢慢地才知道,这位老者就是已在故宫工作60多年的单老,逐渐地与他熟起来。不但以后改变在工作中不良操作,其中好学者还经常到单士元办公室或家里请教学习。但是戏言“拌芝麻酱的老头儿”美名却叫开了。
九九单士元拾捡的有古钱币图案的清代冬季取暖的火道墙砖
一○○单士元拾捡的万福万寿窗格
“拾破烂的老先生”也是讲当年单士元的实事。在他刚进故宫工作之际,他的师长沈兼士、陈垣等曾告诉他说,故宫处处有历史、件件是文物。单士元在故宫供职60余年之际师长已归道山,他本人亦垂垂暮年,但师长教导可谓受用终身。因此,单士元每年在院中巡视之际,不沾紫禁城边的东西,他不拾,只要沾上边的,不管是残砖断瓦,旧门钉锈铺首,或是半扇旧柜门及一件木雕花,也不管是扫进垃圾堆的,还是拆房下来的,单老都当宝贝似的,拿放到办公室。积攒多了,就交到古建部资料室去,还叮嘱有关人员说,都有用,一定当文物留着,别当破烂。其中有一件方砖,是在故宫修厕所时,从地下挖出来的,形式类似金砖而质地糙些,正中印有“细泥足尺七”五个大字(图九九)。单老请人搬回办公室,马上研究它是何时何处烧造,砖质如何等等。又如一扇两尺见疗的嵌花旧窗格,是明代遗物(图一○○)。蝙蝠及圆形寿字组成的图案,叫万福万寿窗格,又是施工队当年修缮紫禁城内马神庙时拆的。已由他人堆在锅炉房内,准备当柴火烧的,此时他老又得见了,马上捡回来,仔细看它的木质,图案等方面带来的文物信息和文化传统的印迹。后来,院内西办公区翻修后,院长处科室等都有小牌悬挂一目了然。但单老的顾问办公室无任何标牌。有人建议他老将万福万寿窗格放在进门的窗子上,后来却成了同仁好友来访的标志牌,一直到病故。还有一次,在一个大风天,单老刚走出办公室没几步,见一张尺余见方大小的纸随风飘舞,最后巧落到他老眼前落地。他忙拾起来一看是高丽纸,似细绢般的薄,且有很强的韧性。拿回办公室展形清洗后,在旁注诗:“紫禁遗物留旧纸,有司不识视等闲。弃之不惜若扫叶,拾得片断记因缘。”附言,是封建王朝时高丽国王贡纸,拆房时应收拾好,以便加以研究。后来有人问起单老拾破烂事为何?单老笑着说,故宫作为原明清皇宫,它一砖一瓦都要用历史的眼光来认识与研究。拾倒是常拾的,但未必是破烂啊。

目录

前言
一 故宫供职以前
(一)世居京城之家
(二)穿越百年的往事

二 故宫建院与供职
(一)故宫建院中的小字辈
(二)供职院中文献部

三 文献馆与营造学社
(一)故纸堆中寻史迹
(二)古建解码首研人

四 动荡年代
(一)沦陷八年保故宫
(二)内战三年见曙光

五 古建事业新起点
(一)光荣入党承重任
(二)古建研究又一春

六 十年劫后艳阳天
(一)不度虚日再出山
(二)文保足迹遍山川

七 风雨故宫七十年
(一)辛勤奉献老弥坚
(二)国宝卫士誉桂冠
附录
生平简表

序言

1998年5月25日,故宫博物院里的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因病而终。老人的人生之旅在历史长河中可谓一瞬。说到这位老人的一生,可以说没有什么惊奇壮观的经历。然而就是这位老人,生前却与故宫红墙黄瓦出入相伴长达73年之久。故宫像他心中永远的恋人,可为其奉献一生,而无怨无悔。
198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六十年建院纪念日。这是自1925年10月10日建院后,于解放后首次举行的隆重纪念。60年院庆,对每一位故宫职员来讲是喜悦盛事,对这位唯一的长者来讲,则是双喜临门。因为他的工龄与院龄相同,欣慰之中即写下《甲子抒情》:“乙丑入紫禁,今又乙丑年,弹指六十载,仿佛一瞬间。桑榆已晚景,伏枥心不甘。奋蹄奔千里,直至到黄泉。”附言:“1924年11月5日清逊帝被逐出宫,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余为善委会工作者之一。余时初进紫禁城实为1924年12月底,应为甲子之末,由于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逐以乙丑纪之。”为此,与会祝贺的中央有关负责人特向这位老人颁发唯一的一张工作六十年的荣誉证书。
1995年10月10日,老人又迎来建院七十年纪念日。在庆贺他在故宫博物院辛勤奉献七十年纪念会上,领导向老人赠送楠木烫金字“鸿才硕彦”匾一方。70年院庆过去了,老人已是88岁高龄了。深秋一日,一位英国籍的博物馆学者来到故宫参观访问,与老者座谈。回国后在英某刊物上发表访华参观故宫的感受。文中表示出两个不可思议:一是对故宫古建群体的宏伟壮丽,以及所藏文物珍宝之精美、数量之多表示不可思议;二是对会见的故宫老人七十年工作经历,以及对其博学贯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表示不可思议。
1997年7月1日,我国香港在经历了百年沧桑之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天我国政府开始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永载史册的盛事。7月1日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7月5日北京文博界在中山公园社稷坛举行“庆回归香港热士收藏仪式”。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已焙干处理好的少量香港沃土隆重地撒播在五色土上。意欲以此告诸世人,香港之土已融于祖国大地。中华民族已经富足昌盛,终于得以收复失地,在这非同一般的失土回归的仪式上,这位老人与著名学者侯仁之、张开济被邀请共同代表祖国人民,荣幸地将香港土撒在社稷坛上。这位老人便是本书的主角――单士元。

上一篇:范延东

下一篇:戴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