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的个人简介
东山魁夷(Kaii Higashiyama,1908年7月8日-1999年5月6日),原名新吉,画号魁夷,出生于横滨,毕业于柏林洪堡大学,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代表作有《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曾获得日本艺术院奖、每日艺术大奖等奖项。
人物简介
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曾留学德国,旅行北欧,多次访问中国时。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
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唐招提寺壁画》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他的散文《一片树叶》成为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现代文阅读题,分值18分;散文《我们的风景》收录在人教版9年级上册、鄂教版9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中。随笔《听泉》收录在长春版9年级下语文教科书中。
人物生平
东山魁夷的祖籍是濑户内海的一个小岛。祖父在明治维新前的风急云涌年代来到江户谋生,父亲后来在横滨作了淦具商。1908年,东山生于横滨,于神户度过少年。当时随明治初期的门户开放政策,横滨和神户已由小渔村暴发为日本最大的两个海港。云集的外轮、满街的洋人、盛开夹竹桃花的欧式白栅庭园……异国之美充满少年东山的身边。古街上则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张帷幕,挂灯笼,敷毛毡、立屏风,亲切的民族情耳濡目染。血统和民族的遗传、环境和风土的感化,对东山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学――最富于幻想的时代来到了。东山爱好本民族的文学,在美术上却对西方的更感兴趣,对于音乐则完全倾倒于西方。中国的美术青年也都有相类似的经历――对于东方艺术的理解,修养重于直觉。东山偶而也对奈良古佛、障屏绘持有好奇,但激动这个中学生的,还是西方美术。东方画人传不能诱惑年轻人,只有像米开朗基罗、罗丹、梵高、高更、毕加索等人的传奇性经历才是震撼人心的。
东山的家庭环境及社会关系均与艺术无缘,当他成为画家时,翘首于油画是理所当然的,对西方的倾倒终生伴随着他。1926年,他考入东京美术学校时,命运却将他安排在日本画系。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当时的日本画系主要受结城素明和松冈映秋两教授的影响。结城刚从国外留学归来,满腔热情地大声疾呼从国际视野引导日本画的新发发展,松冈则精神百倍地鼓吹从新古典主义立场推进传统大和绘的技法。东山从这两位观念相反的指导者那里接受到同样热诚的教育,心中则另有磁针。
1931年,东山一毕业就打算实现宿愿――去欧洲,不是作一般的美术旅行,而是生活几年。从新古典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世界美术的中心在法国,但东山更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英雄主义。不过,东山首先选择的却是德国,出于对音乐和歌剧的热爱,他倾心歌德、席勒、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瓦格纳、施特劳斯的魅力,更由于那里是哲学的理性王国,康德、黑格尔,在他也是心仪已久。有人劝说:作为一个日本画的学生,接触西方文化,体验西方生活,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在矢代幸雄、结城素明等名教授的坚决支持下,东山赖以成行,从“日出之国”来到日落之地。
欧罗巴大陆上正风靡着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东山却一头扎进柏林大学哲学系,间或巡游于各国博物馆寻觅西方的古董。西方古典哲学和古典美术的熏陶,孕育了他以后创作中的深刻哲理和稳健方法。
战后,欧美文化再次倾入日本。马蒂斯、毕加索、布拉克、康定斯基的现代派大师的展览接二连三在东京举行。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第二次冲击。日本艺术家又面临着一次抉择:是否再次脱亚入欧?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人变大了,人们可以从世界的高度鸟瞰本国艺术的特点。大量引进西方艺术却产生出乎意料的结果――艺术家的视线重新转向日本美的传统。如何赶上世界潮流,使日本画现代化?这一课题被时代推出。
西方文化对东山的深刻熏陶,使他对战后的西方潮流并不感到突然。他一次又一次去欧洲,或写生,或考察,接受古典的、现代的各种流派的洗礼。对于激进的、全新的艺术观,他不是马上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环境和历史来检验。时间飞逝、新陈代谢、新鲜者为何物?对东山来说,更有兴趣、更切实的是艺术家本身应如何。深究之,归结为:日本的美是什么?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的艺术,或须欲扬先抑,否则欲速而不达。暂时抛开它,专注于研究西方艺术,蓦然回首,会惊奇地发现本民族艺术之美,令人销魂的美。“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
人物详解
年少时期在神户度过,是一座靠山的美丽城市。东山魁夷自己觉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就会对大自然产生一种亲切感。他与大自然之间,更有一种胜于亲切的切身感觉。他生来羸弱,而且从小就看见应该是业报的生活状态。
他喜欢到神户、须磨的山地里去。独自在林木蓊郁、树林倒映的地方写生。但是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第一学期刚上一半,他就不得不休学疗养,在淡路岛的志筑小镇尽头一件冷清的屋子里寂寞的度过了两个多月,一直到暑假。中学时代的这种体验,对于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到中学高年级,决定今后人生道路的时候,他决心当一名画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喜欢绘画,更是这种经历以后的归结。魁夷的父亲起先坚决反对他当画家,后来觉得“这孩子体弱多病,算了,就当没这个儿子似的,由他去吧”。
只凭想像,总以为东山魁夷身材魁梧,体力无穷,不然难以接二连三地驾驭大作巨构。登门谒见之后,才弄清“庐山真面目”,原来是一位身材不过一米六,且是瘦骨伶仃的老人。
诚然,当时的东山魁夷已是耄耋之年,且两腿行动欠佳,已不可能像青壮年时那样,经常到深山、海滩、湖区和北海道的森林。但是,他仍然在设法不脱离大自然,特地请园工,把北海道森林中的白桦树移植到自己住宅的庭园里。那天,我们见到他画室外的庭园里,一片白桦林,郁郁葱葱,还有小鸟在林中啼唱。我想,东山魁夷先生面对画室外的白桦林,是在唤起他以往沐浴在大自然中的丰富生活的感受积累,重新汇合成创作激情。
那天,他正画着一幅接近完成的《雪景》,清澈的溪流畔,松林覆盖着白雪,溪边的近景,是一片带有银光闪闪芦花的芦苇,正随风摇曳,仿佛可以听到芦苇在风中彼此摩擦的沙沙声,在宁静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动的生命,委实是一首优美的彩绘抒情诗。
东山魁夷说:“画了一辈子的画,才感到刚刚迈进艺术之门。”我想,东山魁夷先生作为艺术上炉火纯青,已有很高声誉的艺术家,说这样一句自谦的话,是包容着深刻的内涵的。
艺术风格
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作品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蕴藉,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他对艺术理论、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 作为日本的一位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名字对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但对东山的文字,中国的读者却很少接触,其实,他的文字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的散文集在日本就很受欢迎,据说其散文在日本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十四卷本的“东山魁夷的世界”,是他的诗文全集,并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你会感到惊诧,一个画家的艺术品格通过文字即能传达得惟妙惟肖,真正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其文字魅力跃然纸上。
中国情缘
东山魁夷曾3次到过中国,抚触到中国民族精神的美。他到过风景优美的黄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和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要道―――丝绸之路。这3次中国之行,使他走进了中国水墨画的世界。他的以中国风景为对象所作的画,几乎都是采用水墨。看来他对中国是有很深的情谊的,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深深地浸润了他的心。因此,他虽是作家中的业余画家,却是一个正宗的日本绘画大师。他的画自成一格,独特的创作之路,创造了他绘画的辉煌。
东山魁夷的话
我的活着,与野草一样,也与路旁的小石一样。(注:东山魁夷:《风景开光》)
准确地说,我,与其说是生存,不如说是被生存,被作为日本画家,被作为风景画家。这种外力应称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注:东山魁夷:《风景开光》)
没有对人的感动,也就不会有对自然的感动。(注:东山魁夷:《愿作为自然的游子而活着》)
我是为人的灵魂而作画。(注:东山魁夷:《愿作为自然的游子而活着》)
温润的岛国环境,培育了日本人亲近自然、爱恋人生的温柔细腻的情感。在感觉的洗练方面,别国无可伦比。(注:东山魁夷:《东方和西方》)
我作品中的单纯化、形式感,既与传统性、又与现代感相通。像我这种对时代潮流不敏感的人,就因生活在现代,也自然会受到现代感觉的影响。(注:《东山魁夷?铃木进对话录》)
主要成就
东山魁夷历任日本画院展审查员、常务理事长、顾问等职。他大胆探索,用西画技巧和表现手法改进日本画,使日本画在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他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代表作有《春晓》(由日本政府赠送给毛泽东)、《京洛四季组画》(1968年作)、《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年作)等。另有文集11卷出版。
主要作品
有散文集《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著有《东山魁夷》11卷。《一片树叶》(节选)被选入苏教版初中教材,《听泉》被选入长春版初中教材。国内出版的东山魁夷散文作品有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东山魁夷の世界》系列14本散文集,包括《与风景对话》、《听泉》、《我的窗》《探索日本之美》、《京洛四季――美之旅》、《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六只彩笔》、《中国纪行――水墨画的世界》、《德国纪行――马车啊,慢些走》、《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美与游历》、《我的留学时代》、《旅之环――自传抄》等
主要散文
《一片树叶》《森林?白马》《冬华》《夕照》《黎明潮涌》《绿色回音》《永恒的海》《路》《与风景对话》《我游历的山河》《美的情愫》《东山魁夷的世界》《听泉》《中国纪行》《德国纪行》《我的窗》《我的留学时代》《美与游历》《六支彩笔》《通往唐招提寺之路》《奥地利纪行》《北欧纪行》《旅之环》等。
作品品读
《花 月 我》(《一片树叶》)
东山魁夷 淙流译 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在京都的圆山公园,我想描绘枝叶低垂的樱花树盛开的姿态与春宵的满月相互呼应、融合的情景。
作画时,我试着到圆山公园看了看,幸好樱花开得正盛,春日明媚的阳光预示着今宵将会朗月高照。我在晚饭前的这段时间里,拜访了洛北的寂光院和三千院,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便回到了京都的街上。
大概在下鸭附近,透过车窗,偶然地朝外一望,在东方的天空上,一轮又圆又大的明月飘浮着出现了。我惊呆了。我本想在圆山的樱树前观赏刚从东山映出的月颜,如果月亮在高空中升起,那就毫无意味了。对于在大原度过的时光,我不由得感到了后悔。
我心情急迫地赶往圆山公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这里离山间已经不远了,幸运的是还没有见到月亮的身姿。暮色笼罩下,绀青色的东山成为背景,这一株枝叶低垂的樱花树,全身披着淡红色华丽的盛装,京都的春天便尽现于此了,并且地上不见一片落花。 不久,山顶变得明亮了,月亮露出了容颜,在紫色的夜空中开始静静地浮升。此刻花仰望着月,月俯视着花。在这一瞬间,在我的眼中,纸罩蜡灯的灯光、篝火的火焰、人间的纷杂都消失了,只有月和花构成的那一片清丽的天地。
这是一个例子。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因为自然和我们共同生存,常常会发生种种变化。以描述生成和衰灭的轮回这种宿命论的观点来看,自然和人类是由相同的根联系着的。如果花永久地开放,满月每晚都升入空中,而我也永远地在大地上生存,那么,在这些偶然的相遇里,就不会有如此的感动吧。当我们在大地上短暂地居留之时,如果在心灵深处认为花是美丽的,怜惜彼此的生命,那就一定会感受到偶然相遇的喜悦。把这种偶然相遇视为重要之事的缘由,就是把人生看作一个旅程。不是时光的流逝,而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的流逝。
在所谓无常的宿命论中,产生了我们的一切,现在的我们不就会产生一种与自然共同生存的连带感吗?这时,人与自然的沟通就一定能产生爱和美。
《一条路》(节选)
一条道路,在我的心中。
那是夏天早晨的野道。
在观看青森县种差海岸的牧场写生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条道路。
那是在正面的山丘上能看到灯塔的牧场写生。我想去掉那栅栏、放牧的马、灯塔,仅
仅只画道路。从那时起,一条道路的形象就没有离开我的心。
我曾有过不安:是否画仅仅为道路的构图?然而,除了道路之外,我依然再也没有画
入任何东西。我不想画有道路的现实风景,而是画象征世界的道路。因而,并不是画特定
地方的道路,但考虑到各种条件,我想还是依然用种差牧场的道路作为原型来构成最为妥
当。在那个牧场进行写生还是战前的事,距今有十几年了。但是,那条道路现在还是以原
来的样子存在吗?我心里忐忑不安。也许去了大失所望,也曾想过不拘泥于那条道路。1950年旅行的状况不太良好,但我
的担心并不是这件事。我担心:成为最初原型的现实风景加入完全改变了,那么在心中好
不容易形成的道路形象,不就黯淡了吗?
即使如此,我无论如何也要去看一下。当时,东北干线因水害中断,所以我从奥羽铁
路线迂回青森到达八户。
一到种差海岸的牧场,我发现那条道路已经荒废,但还像以前那样通过牧场腹地,平
缓地伸向有灯塔的山丘。
“还是来一趟好啊!”我自言自语地站在现场。
在向海倾斜的草地中,这条道路两侧被杂草覆盖,笔直地缓缓向上,在稍微弯向右边
逐渐从视野消失。于是,远方的山丘被作为它延续的一条横线切断。
但是,我通过十几年前写生在心中唤起的道路,与这条现实的道路仍有相当的距离。
虽然在大的构图上,山丘和道路的组合恰如其分,但眼前的这条道路由于夏日的蒸烤,土
和草都烤焦了。道路泥土具有的稳重情感、两侧野草和道路界线的微妙趣味,至此丧失殆
尽。对面山丘的地平线原来是舒畅的线条,现在在其顶上露出岩石,大约是十几年风雨洗
刷的结果吧?我想:战争的荒废痕迹,在这个边远地区的牧场道路上也反映出来了。
我喜欢描绘濡露湿润的牧场。在回忆中,我前往牧场住宿,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就
对着这条道路写生。回到市川后,我每天早晨到附近河堤道路上散步,注意参考被露水濡
湿后草丛和土的色彩。于是,我正式投入《路》的创作。
道路有两种情况:有时是回望走来的方向,有时是面对前进的方向。我想描绘由此向
前的道路。面对平缓的上坡时,我们顿时有由此走向彼处的感觉。相反,在看到下坡时又
容易产生回望走过的道路的感觉。
在表现这条道路时,我想象为由此前进的道路,但时而又作为走过的道路来看,这一
交织着绝望和希望的道路,既是旅历的结果,也是重新起步的征途。它既是通往未来的憧
憬之路,也是诱发怀旧的乡愁之路。然而,从远方山丘上的天空稍微明亮,远方的道路再
稍许向右上消失于画面之外,由此起步的道路感觉便会更加强烈。
将人生比喻为道路是平凡的。松尾芭蕉有一篇不朽的游记散文《深奥的小路》。在文
字,有“深奥的小路的山际”的文字,它是现实道路的名称,也意味着奥州地方的小路,
但它作为题名,又代表着穿越边鄙地方小路的旅行者形象,象征着芭蕉的人生观、芭蕉的
艺术观。我也经常旅行,将旅行感悟成人生、艺术。作为旅行象征的道路,成为相当鲜明
的映像,深深铭刻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