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道立

时间:2023-12-19 07:33:44编辑:小周

常道立的个人简介

常道立(生卒年不详),字五嶷,明朝官员。江西高安人,湖广汉阳县籍。同进士出身。

生平

万历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联捷丙戌科三甲进士。次年用为青阳知县,任内兴修学校,深受士林爱戴。万历十六年(1588年),调祁门县。不久丁内艰去职。此后出任顺天府固安县知县。其为官端简,不事粉饰,为时人称道,有“长者”之誉。升任吏部稽勋司主事,调文选司。任内改革选政,结果得罪权贵,被降职为南直隶别驾。升温处道,改革积弊,抗击倭寇,诸郡皆服。转任宁海副使,方才莅任即卒。嘉庆《汉阳县志》有传。

参考文献

《汉阳县志?卷二十一?选举》页二十:(举人)万历十三年乙酉科,常道立,进士。

《汉阳县志?卷二十一?选举》页二十:(进士)万历十四年丙戌科,常道立,有传。

《青阳县志?卷二?职官志》页九十:常道立,江夏县人。由进士万历十五年任。作兴学校,士林永戴。调祁门县。后升吏部主事。

《祁门县志?卷二十?职官表》页十七:(知县)……张季思,四川内江人。进士。万历九年任。常道立,湖广汉阳人。进士。万历十六年任。祝以庭,浙江海宁人。进士。万历十七年任。……

《固安县志?卷三?官师》页二八:常道立,江西高安人,湖广汉阳县籍。万历十六年由进士知县事,在任端简,不事粉饰,民不为扰。人称长者。

《汉阳县志?卷二十三?乡贤》页二十一:常道立,字五嶷,万历庚戌进士。除青阳令,调祁门,皆清慎明允。丁内艰。起知固始,报最升吏部稽勋司,调文选。时选政倒置,加意厘剔,忤权贵,降南直别驾,晋温处道,革陋毙,御倭寇,诸郡服其神明。转宁海副使,甫莅任卒。

常姓起源

相传在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以常为氏的古人相当多。相传周族与商族的首领高辛氏次妃为常仪,以善占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帝王纪》说她是帝喾之次妃,生帝挚。因古代“仪”与“娥”同声通用,故后世的嫦娥奔月故事有可能是由常仪占月附会而成。《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的记载,常先曾被黄帝任命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这是见于史载的最早的常姓。清人张满《姓氏寻源》说:“黄帝使常仪占月,又有常先为大司空,常姓宜出于此。”黄帝所居之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市西北,帝喾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市,故中国最早的常姓出于河南。因此,常姓应该说五千年前就有了,是为河南常氏。

出自姬姓,以邑为氏,为西州时卫康叔支庶子孙。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文王幼子)于康邑,世称康叔封。卫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少弟,卫国的始祖。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说:“常氏出自姬姓。卫康叔支孙食采常邑,因以为氏。”后周公(武王之弟)又将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封给康叔,建立了卫国。卫国于前254年沦为魏的附庸,又于前209年为秦所灭。周初,周公大肆分封诸侯,诸侯又分封采邑。卫康叔把他的一个儿子封邑在常(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卫国灭亡后,其后裔有以国为氏姓卫,也有以邑为氏姓常的,史称常姓正宗。同时,也不能排除殷商后裔有改姓卫或常的。是为山东常姓。另一支“常”姓出自战国时吴国公族之后裔,也源于姬姓,即南宋罗泌《路史》所云“吴后有常氏”。吴国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大伯和仲雍,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但吴国公族后代何人何时因何而得为常氏,未见古籍记载,尚待进一步考证。据《姓氏考略》所载:“吴后有常姓”,是为江苏常氏。

出自恒姓,为避讳改姓。北宋真宗名赵恒,古时“恒”“常”义相近,故因避皇帝讳,改恒姓为常。恒姓本是楚国公族恒思公之后,此即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所云“又有恒氏避宋讳亦改为常”,主要繁衍于今江苏省东海沿岸一带。

上一篇:池胁千鹤

下一篇:陈庆嘉(爱国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