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博里勒

时间:2023-12-19 14:43:54编辑:小周

彼得·博里勒的个人简介

彼得·博里勒(1906――1973)前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国务活动家,国际共运老战士,曾任工人党政治局委员、罗共中央执委、部长会议副主席等职。他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既是的儿女亲家,又是势不两立的政敌。

人物

彼得·博里勒 Petre Borila(1906年2月13日――1973年)

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罗马尼亚革命元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活动家。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政治局委员、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罗马尼亚共产党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

传记

革命生涯

1906年2月13日出生于南多布罗加的锡利斯特拉(多布罗加当时隶属保加利亚王国,1913――1940年由罗马尼亚王国统治,二战后南部划归保加利亚,中、北部仍归罗马尼亚)的一个保加利亚族家庭。曾是保加利亚共产党党员。1924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48――1965年称罗马尼亚工人党)。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受党的委派,任国际纵队的旅政委,参加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战斗,1939年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博里勒居住在苏联并且是罗马尼亚共产党国外局领导成员。在苏联期间,他和安娜·波克尔、瓦西列·卢卡、列昂廷·拉乌图、瓦尔特尔·罗曼等罗马尼亚共产主义政治流亡者保持密切的接触,最终形成了罗共党内的重要派系“莫斯科局”。1941――1943年在共产国际工作,与共产国际领袖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德米特里·扎哈罗维奇·曼努伊尔斯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1944年8月随苏联红军返回罗马尼亚。

政治崛起

1944――1947年任罗马尼亚“图多尔·弗拉迪米雷斯库”师政治委员、罗马尼亚共产党布加勒斯特市委员会第一书记。此后,他在安娜·波克尔的保荐下,党内地位迅速上升。1948年2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博里勒在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工人党中央委员会委员。1948――1950年任罗马尼亚人民军总政治部主任,并被授予中将军衔。1950――1953年为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组织局委员。1952年7月13日――1953年10月17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政府)国家监察委员会主席(国务部长)。在20世纪50年代,他和党和国家监委的同事杜米特鲁·柯柳、扬·温策、扬·维德拉什库、米哈伊·加夫里柳克参与了一系列政治肃清。

1953年3月16日,彼得·博里勒参加了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主持的解散犹太人民主委员会的会议。

1950年,当波克尔、卢卡同乔治乌-德治发生冲突后,博里勒很快意识到“莫斯科局”的政治基础相当脆弱。当时,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正在对党内的西班牙内战和法国抵抗运动老战士进行清洗,格奥尔基·瓦西利基和瓦尔特尔·罗曼首当其冲。博里勒与乔治乌-德治保持了密切的接触,作为国际纵队老战士的代表,在清除“莫斯科局”三驾马车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52年5月中央全会上,博里勒参与了对波克尔―卢卡派的攻击,促成了波克尔的垮台和卢卡被逮捕。此后,他一直是乔治乌-德治的忠实支持者。

1953年10月17日――1955年10月4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政府食品工业部部长。1954年8月20日――1965年3月17日任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1955年10月2日在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经济工作。1955年12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和1960年6月罗马尼亚工人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他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65年7月在罗马尼亚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罗共中央政治执行委员会委员。

国际共运风云

1954年4月3日,彼得·博里勒率罗马尼亚工人党代表团应邀出席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2月,他和乔治乌-德治、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率罗马尼亚工人党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所作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政治报告以及随之掀起的去斯大林化运动使他们感到震惊。尽管罗共中央与赫鲁晓夫之间存在思想冲突,但仍赞成苏联出兵干预1956年“匈牙利事件”。1957年,博里勒和乔治乌-德治同意逮捕并引渡流亡斯纳戈夫的匈牙利“改革派”领导人、原部长会议主席纳吉·伊姆雷,博里勒亲自到斯纳戈夫向纳吉等人施压。

自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罗马尼亚工人党中央三月全会后,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内斯库向乔治乌-德治发难,含沙射影地攻击他是“党内斯大林”,试图在苏联支持下斗倒乔治乌-德治。在这次党内斗争中,博里勒和亚历山德鲁·莫吉奥罗什、格奥尔基·阿波斯托尔、埃米尔·波德纳拉希、亚历山德鲁·德勒吉奇、尼古拉·齐奥塞斯库等人都站在了乔治乌-德治一边。1957年6月工人党中央全会,他支持乔治乌-德治反对米隆·康斯坦丁内斯库和约瑟夫·基希涅夫斯基,这两人被开除出政治局和书记处后,更是对他们进行公开的谴责和批判。特别是在1961年11月的中央全会上,彼得·博里勒对波克尔、卢卡、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内斯库进行严厉批评,指控他们早在苏联流亡时就已制定了反党计划,并从“教条主义分子、反党分子,特别是从莫洛托夫那里得到了极大的信任和同情。”他将这些人描述为“苏联指令的执行者”。

1965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上台后,博里勒同齐奥塞斯库就各项政策问题产生矛盾,特别是齐奥塞斯库推行的旨在摆脱苏联控制的“东欧戴高乐主义”,遭到持亲苏联立场的博里勒的强烈反对。1969年10月,罗马尼亚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齐奥塞斯库借机排斥党内元老,博里勒被解除中央政治执委职务,之后退休。1973年逝世于布加勒斯特,享年67岁。

亲家和政敌

彼得·博里勒同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政见不合,但却是儿女亲家,他们之间的争议甚至涉及子女的个人生活。博里勒是保加利亚族裔罗马尼亚人,夫人凯瑟琳·亚伯拉罕曾是他的秘书,具有犹太血统的罗马尼亚共产主义者。他们的女儿德娜嫁给了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和埃列娜·齐奥塞斯库的长子瓦伦丁·齐奥塞斯库(罗马尼亚核物理学家)。他们的结合遭到两个家庭的反对,两个家庭并没有因为联姻而和解,关系依然特别紧张。博里勒去世前曾致信齐奥塞斯库和党中央,谴责齐奥塞斯库,称他是“民族主义”。据持不同政见者米尔恰·勒强努的父亲,罗共元老“六君子”之一的格雷戈里·勒强努回忆称,这封公开信在当时被刻意掩盖而没有被公开。

瓦伦丁和德娜最终于1988年离婚,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剧变后,20世纪90年代,德娜携儿子丹尼尔·齐奥塞斯库(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唯一的孙子)移居以色列,后定居美国。

上一篇:蔡福如

下一篇: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