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棠的个人简介
陈嘉棠,1935年1月生,广州市沙贝人,祖辈三代以藤为业,从小受藤艺的熏陶,加上30年实践经验,掌握了整套制藤工艺技术。上世纪60年代初,他率先在藤业中进行工艺生产技术改革,其中有立式漂藤、笪丝一次成型和生藤脱脂处理等。另有同名医生
藤编艺术家
陈嘉棠[现代](一九三五至?)藤编艺术家。广东南海县人。六十和七十年代,曾到印尼、越南、马耳他、泰国援外建厂和考察;一九八0年应联合国邀请,赴斯里兰卡协助发展藤编生产。一九七七和一九七八年,他带领有关人员,跑遍粤北和广西山区,发现资源丰富的野生“佛肚藤”和“青藤”,经工艺处理,制成别具一格的家具和工艺日用品。佛肚藤类产品由美国专销,青藤类产品出口供不应求。在一九七九年召开的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上,陈嘉棠被授予工艺美术家称号。 曾任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南藤(集团)公司总经理等职。
成长经历
陈嘉棠在1979年被评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藤制品《佛肚藤适榻椅》获1979年8月广东省艺代会优秀工艺美术奖;《18件套藤家具》被选参加亚太地区国际博览会展出;《五件套金钱椅》为中国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藤苑》获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新产品奖。
“最好的藤都生长在原始森林里,不亲自到产区去,就如同隔山买牛,整个产业的命脉都捏在别人手里。”陈嘉棠告诉记者,中国做藤家具历来依赖印尼藤作为原材料,但过去都是依靠供货商拿来样品,看样定价,再成批送货的方式采购,经常出现货不对板的情况,送来的藤不是水分太多,就是干枯失重,不是颜色偏差,就是粗细不一,甚至同一个产区的藤都有质量参差。藤家具质量的好坏关键是看原材料,但从来没有人亲自去过印尼产藤区,原藤的质量全由供货商控制,极大地制约了制藤业的发展。“必须彻底搞清楚藤的来源”,这是当时工匠们最大的呼声。
1956年,年仅21岁的陈嘉棠,作为中国藤行业的唯一代表,毅然走进了印尼的热带雨林。说起当时翻山越岭的经历,陈嘉棠总是轻描淡写,热带雨林的蚂蟥、毒虫、瘴疠、酷热,都被他一笑带过。在长达半年的考察中,他孤身一人踏遍了印尼每一处产藤区,由于对国内藤行业的需求有切身体会,哪种藤适合做家具,哪种环境最适合藤生长,哪种价钱最实惠,整个采购过程他都胸有成竹。梨藤、巴登藤、大藤、道以治藤……他在全印尼优选藤的品种,还创造性地根据品质将原藤分成A级、AB级、统装、幼条、中条等级别和种类,同时每到一地,他都指导当地人改良砍藤后的处理工艺,通过熏硫磺和及时晒干等手段,保证藤条不发霉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