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以煦的个人简介
范以煦(1817-1860),字咏春,别号退民,江苏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人。嘉庆二十二年范以煦出生在淮安城内大鱼市口东街丁光桥。世代书香门第。他的高祖范鹏年当过县衙文案书吏,文笔清秀流畅,通过科举考试,被授为“登仕郎”(明、清时朝廷授予的一种文儒散阶,为正九品)。家庭背景
曾祖范性善,为县增生。祖父范麟书,为县庠生。父亲范廷桂,亦县庠贡生,例授“儒林郎光禄寺署正”(从七品),候补 直隶州州判。其家世,真乃“一门书香,世代 文儒”。近代著名的金石考古家 罗振玉的母亲范太夫人,就是范以煦的长女。
典史记载
据《续纂山阳县志》记载,范以煦“幼颖敏,异常儿,读书过目成诵”。他从少年开始,就“从 外舅祖 丁晏问学, 博闻强识,邃于经术”。进入县庠后,他更刻苦力学,于书无不读,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以 才名负于乡里。四方学子纷纷登门向他求教,他都分别“称其材而教之”,求教者“无不得意以去”。道光二十三年(1843),礼部侍郎毛伯雨视学江苏,十分赞赏他的时文(即科举所规定的八股文),被选拔为“优贡生”,并例授“征仕郎”(从七品)。但在以后的十多年中,他曾多次“应试南北闱”( 南闱即江南乡试,北闱即京都考试),都“屡试不第”,直到咸丰九年(1859),才考中顺天(京都)副榜举人。他在中举以后,并没有得到官职。他目睹宦海维艰,出仕无望,仍在乡里教授生徒,著书立说,不久即郁郁成病。咸丰十年(1860)五月五日,年仅四十四岁的范以煦终于抱恨而死。他的生前挚友安徽当涂马寿龄,为他撰写了《山阳范君墓志铭并序》,称“其遇则啬,其学则丰,其骨则侠,其怀则冲②”,对他的一生作出了惋惜而又中肯的评价。
品格
范以煦学识渊博,品行端正。他二十七岁即以“优贡”著称于淮,“笃友谊,嗜文字若性命,与订交,必索(友人)著作付剞劂③,以传其人”。他一生治学严谨,反对 沽名钓誉,非常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热情帮助他人整理文稿,校正谬误,并设法为之刊刻问世,从不剽窃他人之作。在当时文儒中,他的人品学问均为“同人心折”,堪称“一代风范”。
范以煦真诚待人、慷慨济贫的精神,更为世人所推崇。道咸年间,流寓淮安的文人学者颇多,不管他“识与不识”,只要是“生计不周”,他都“尽以所入柬修沾溉之”,而他自己“则布衣蔬食泊如也”,咸丰初年,安徽名士王椿龄“因避战乱”,由南京“转徙淮安”,一时家小衣食困顿,他得知后即“赡其家,俾无羁旅之感”。
范以煦在短促的一生中,仕途坎坷,很不得意。他岁在中年,求官无望,眼看“父年且老,欲就校官(编修史书一类文官)养志,猝不可得,又激于时事,手无斧柯④,恒郁郁”,遂将他的居室更名为“息影宦”(即为不见影子的官),同时自号“息影居士”、“退民”(意为不再求官)。
范以煦是一位“熟谙地方掌故,精于史料考据,撰述方志文献”的行家里手和饱学之士。他一生著述颇丰,散佚文稿尤多。
著述
早在十二世纪,淮安是南宋与金国交战之地,人烟几乎绝迹,地方史料更毁于兵燹。一直到康熙年间,也没有一部完整的《山阳县志》。范以煦热心地方史志,在阅读史书、总集、别集时,有关淮安的记载,均一一作笔录,日积月累,成几厚册手稿,于是立志写一部“记淮之书”,这就是《淮夹〖恰罚 尹耕云在其《序》中对这部书作了简明扼要的阐述:
《淮夹〖恰氛吆?范君咏春所以记淮也。《记》凡四卷,首职官,援据列史百家传记,以 厘正郡志之阙,次及山川戍守,古今沿革之不同,次及乡里风俗,邑贤士大夫立朝居乡之大节,以至文章书画之技能……繁征博引,详赡赅洽,庶几古人成一家之言者。
《淮夹〖恰肥欠兑造愕拇碜鳌J橹兴悄谌荩⒚骷谀呈槟车洌抟徊勘冉贤暾摹渡窖粝刂尽诽峁┝舜罅孔柿希羌滩茱稹缎沤衤肌芬院笥泄氐胤绞分镜淖ㄖ7兑造阄4娴胤轿南资妨锨阕⒘舜罅啃难Σ豢砷狻 赵德彻( 静山)题诗赞曰:
舆图沿革感沧桑,人物风流列缥湘⑤;他日 华轩需珥笔⑥,应夸燕许⑦大文章。殷勤先世诵清芬,积累原宜有后人;闻道奇才兼侠气,即论肝胆亦轮铫唷6凉痘夹〖恰返娜耍薏欢苑兑晕醯奈恕⒉叛Ш椭窝Ь
神,表示敬佩。此外,范以煦还著有《淮流一勺》和《楚州石柱题名考》等。这些传世著作,对我们今天研究文化名城淮安的历史、舆地、风物、掌故等,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淮迹菏腔窗驳囊恢直鸪啤(ruan),即城下、河边隙地的意思。因淮安地处淮水之阴,故有“淮肌敝啤
②冲: 引申义为淡泊、谦和。
③ 剞劂:剞(ji)劂(jue),刻刀,泛称书籍刊刻。④斧柯:即斧炳。
⑤缥湘:缥,淡青色,湘,浅黄色,古时书囊常用淡青、浅黄色的 丝帛,后代指书卷,元曲《窦娥冤》有“读尽缥湘万卷书,可怜贫杀马相如”句,这里借以赞美范以煦其人风流饱学。
⑥ 珥笔:指插笔于冠侧(以备随时记录)。
⑦ 燕许:燕,指唐玄宗时燕国公张说;许,指同时代的许国公苏F,二人均以文章显世,时号称“燕许”。
⑧ 轮铮(qun),轮铮叽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