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印军

时间:2023-12-20 19:55:17编辑:小周

陈印军的个人简介

陈印军,男,1960年8月生,河北景县人,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资源管理与利用研究室主任,农业资源管理学科带头人。

兼职:

1.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农业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

2.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常务理事。

3.水利部“水资源规划”咨询专家。

4.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业与资源环境领域咨询专家。

研究方向

一直致力于区域农业、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主要贡献

主要科研项目:

1.“中国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战略研究”,(主持人)。

2.“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优势?问题?潜力?对策”,(主持人)。

3.“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主持人)。

4.“中国中低产田分布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主要完成人)。

5.“南方红黄壤丘陵中低产地区综合整治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主要完成人)。

6.“江南丘陵红壤区高产高效种植制度与冬季农业开发关键技术”,主要完成人)。

7.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全国耕地调控技术综合集成研究”课题,(主持人)。

8.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农业气候资源评价与高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主持人)。

9.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河北省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河北卷编制”课题,(主持人)。

10.农业部全国农业区划办课题“典型地区农民耕地流转行为与模式研究”,(主持人)。

出版专著:

1.《长江流域粮食生产―问题?优势?潜力?对策》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社会发展科技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

3.《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4.《中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5.《中国区域粮食发展研究》 农业出版社 2009年。

6.《中国耕地质量调控技术集成研究》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年。

发表论文:

2011

132.陈印军,王晋臣,肖碧林,等.中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⑵:1~5.

2010

131.郭淑敏,陈印军,苏永秀,钟仕全,李政.广西沙田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英文版),2010,33⑷:18-22.

130.郭淑敏,陈印军,苏永秀,钟仕全,李政.广西香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48-352.

129.陈印军.中国粮食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著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215-222.

128.杨瑞珍,肖碧林,陈印军,卢布.黄淮海平原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背景及主要农作技术.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09-15.

127.陈印军,肖碧林,陈京香.中国耕地“占补平衡”与土地开发整理效果分析与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2-20.

2009

126.肖碧林,陈印军,卢布,陈静.中国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⑹:16-19.

125.纪明波,周云峰,陈印军.安徽省农村耕地流转的调查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⑹:20-24.

124.肖碧林,陈印军,杨瑞珍,陈静.中国近期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与建议.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57-16959.

123.杨瑞珍,陈印军,肖碧林.西南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深层原因及政策建议.中国农学通报,2009(22):286-290.

122.杨瑞珍,肖碧林,陈印军,卢布.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沧州市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⑸:50-53.

121.卢布,吴凯,陈印军,肖碧林,陈学渊,王小平,王勇,万富世.2020年中国区域粮食生产潜力及实现途径.中国软科学,2009-09-28.

120.易小燕,陈印军,孙俊立,李伟毅.现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模式比较及效应评价.农业科技管理,2009,28⑷:52-55.

119.王玉珏,陈印军,肖碧林,屈宝香.山西黎城县耕地占补质与量的变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⑶:71-74.

118.肖碧林,陈印军,陈静.当前中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宏观形势与特征.中国农学通报,2009⑻:299-302.

117.陈印军,王勇, 卢布,肖碧林,杨瑞珍,高志强.国际谷物供需形势及中国谷物发展对策.中国软科学,2009⑶:1-10.

116.陈印军,王勇,卢布,肖碧林,杨瑞珍.国际粮食形势及中国粮食生产潜在危机与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⑴:9-16.

2008

115.陈印军,肖碧林,卢布,王勇.中国谷物发展态势与未来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⑸ :1-6

114.陈印军.近期国际粮食形势、警示及中国粮食发展对策.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2008-10-10.

113.肖碧林,陈印军,卢布,杨瑞珍,刘连友.当前中国耕地质量评价类型与问题分析.资源与产业,2008,10⑷:58-61.

112.陈印军,肖碧林,王勇,卢布,高志强.中国谷物发展态势、展望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8⑺:27-32.

2007

111.陈印军,杨瑞珍,卢布,郭淑敏,王玉珏.农业资源管理研究[C].科技创新成就辉煌―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50周年学术文集,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67-273.

110.郭淑敏,马帅,陈印军.冀鲁豫三省粮食生产的态势、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⑴:405-411.

109.陈印军,卢布,杨瑞珍,肖碧林,郭淑敏.农业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⑹:21-25.

108.王瑞玲,陈印军.城郊农田生态环境质量预警体系研究及应用――以郑州市为例.土壤学报,2007,44⑹:994-1002.

107.陈印军.中国农业发展走向.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⑸.

106.杨瑞珍,陈印军,卢布.中国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2007-09-01.

105.郭淑敏,马帅,陈印军.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28⑴83-87.

2006

104.郭淑敏,马帅,陈印军.中国东北三省粮食生产的态势、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⑿:488-493.

103.吴凯,卢布,杨瑞珍,陈印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⑹:55-58.

102.卢布, 杨瑞珍,陈印军, 吴凯, 袁璋. 中国海洋渔业的发展、问题与前景. 中国农业信息 2006⑼:10-11

101.卢布,吴凯,杨瑞珍,陈印军,张燕青.中国“十一五”海洋资源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软科学,2006-07-28.

100.郭淑敏,马帅,陈印军.中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态势与发展对策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⑴:1-6.

99.马帅,陈印军,郭淑敏.作物生产潜力模型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22⑴:349-352.

98.郭淑敏,马帅,陈印军.中国粮食主产区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6,22⑴:391-396.

2005

97.卢布,陈印军,吴凯,袁璋,许越先.不同尺度农业预测差异及其处理[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⑹:54-56.

96.杨瑞珍,陈印军,郭淑敏.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⑹:37-41.

95.郭淑敏,陈印军,王辉,张爱军,程序.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研究――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⑷:23-27.

94.卢布,陈印军,吴凯.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5⑵:52-57.

93.王瑞玲,陈印军.中国“三废”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及其成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5,15⑵:42-47.

92.郭淑敏,刘光栋,陈印军,程序.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面源污染环保意识和支付意愿研究.生态环境,2005,14⑷:514-517.

91.陈印军,吴凯,卢布,袁璋,许越先.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现状及其结构调整.地理科学进展,2005,24⑷:106-113.

90.陈印军,吴凯,卢布,袁璋,许越先.中国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状况、原因及保护措施.中国农学通报,2005,21⑻:373-376.

89.卢布,陈印军,吴凯,袁璋,许越先.中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⑵:1-5.

2004

88.陈印军,秦福兴.强化农田水利建设确保东北粮食生产稳定发展[J].农村水利,2004⒆:25-27.

87.郭淑敏,陈印军,程序.都市型农业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人体研究[J].中国供销商情,2004⑽:11-12.

86.杨瑞珍,陈印军.大力普及科学技术促进西部地区农民增收[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⑴:18-21.

85.陈印军.中国粮食生产形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04⑵:8-12.

84.杨瑞珍,陈印军.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⑶:11-13.

83.杨瑞珍,陈印军.推进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增强中国畜牧业竞争力.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4,21⑺:4-5.

2003

82.阎同生,陈印军,牛玲芳.河北省土地资源利用动态与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⑸:33-36.

81.陈印军,杨瑞珍.在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中应重视的问题[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⑷:4-6.

80.陈印军.西部地区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中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⑷:20-23.

79.尹昌斌,陈印军,杨瑞珍.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改制的倾向与动力―来自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⑵:30-33.

78.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胡清秀.西部地区农村科技需求调查问卷结果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⑵:26-29.

77.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⑴:25-29.

76.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西部地区特色农业优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3,24⑴:21-24.

75.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WTO框架下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发展的探讨[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3⑶:4-7.

74.陈印军,杨瑞珍.中国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J].中国农业信息,2003⑼:9.

73.陈印军.青藏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四大重点产业[J].中国农业信息,2003⑴:15.

72.戴小枫,陈印军,吴敬学,王平.入世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与政府职能定位.科技导报,2003-06-20.

71.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中国东中西部种植业结构与布局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5⑶:42-46.

70.陈印军,杨瑞珍,尹昌斌,胡清秀.论西部地区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建设.中国软科学,2003-04-26.

2002

69.陈印军,徐斌,侯向阳,张燕卿.调整治沙方略抑制沙尘暴危害[J].水利规划设计,2002⑷:34-36.

68.陈印军,尹昌斌,杨瑞珍.中国种植业区域布局与区域结构的变化及调整战略[C].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92-97.

67.尹昌斌,陈印军,杨瑞珍.长江中下游双季稻主产区粮食发展研究[C].区域农业发展与农作制度建设,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44-248.

66.杨瑞珍,陈印军,尹昌斌,李红康.中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方略[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⑸:32-35.

65.陈印军,张维理,龙怀玉.论农田质量预警[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⑸:28-31.

64.陈印军,张燕卿,徐斌,侯向阳.调整治沙方略抑制沙尘暴危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⑷:7-9.

63.陈印军.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三大难题[J].中国水利,2002⑶:67-68.

62.陈印军,张燕卿.解决农牧民的生存与增收问题是抑制沙尘暴的关键[J].农业经济问题,2002⑻:38-39.

61.戴小枫,陈印军,吴敬学,王平.入世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调整与政府职能定位.科技导报 2002⑹:49-52

60.尹昌斌,陈印军,杨瑞珍.加入WTO 后长江中游稻谷主产区发展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⑹:59-62.

59.戴小枫,吴敬学,陈印军,孙东升,王平.入世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方向及优先领域的调整.调研世界,2002⑴:57-62.

58.戴小枫,吴敬学,陈印军.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中国软科学,2002⑽:5-11.

57.戴小枫,孙东升,陈印军,吴敬学,王平.入世与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2002⑴:57-62.

56.陈印军,徐芳.北京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与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⑶:57-61.

2001

55.陈印军,张燕卿.北京市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应注意的问题.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1⑷:40.

54.陈印军.对调整南方早稻生产的建议[J].科学中国人,2001⑵:18-19.

53.陈印军.农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形势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⑸:41-42.

52.陈印军.西部地区农业形势、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2⑶:44-47.

51.陈印军.农业结构调整应走出优质高效的误区[J].中国农业信息,2001⑹:12.

50.陈印军.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应走出三元结构的误区[J].中国农业信息,2001⑵:21.

2000

49.陈印军,罗旭.西部农业开发应转变十大观念[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⑸:9-12.

48.王道龙,吴晓春,毕于运,张小川,徐斌,刘海启,陈印军,崔泽民,辛晓平,朱建国.中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⑸:5-7.

47.王道龙,吴晓春,毕于运,张小川,徐斌,刘海启,陈印军,崔泽民,辛晓平,朱建国.中国重点生态建设地带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上)[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⑶:9-14.

46.陈印军,唐华俊,尹昌斌,毕于运.红黄壤地区基础单产与粮食发展相关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⑵:26-29.

45.许越先,陈印军.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研究[J].中国水利,2000⑸:34-35.

44.陈印军,戴小枫.西部地区农业大开发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科技需求[J].农业信息探索,2000⑷:11-12.

43.王道龙,毕于运,陈印军.长江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专刊):70-72.

42.陈印军.加强西部农业大开发必须转变观念[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⑵:52-53.

41.陈印军,侯向阳,高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科技发展之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⑷:72-75.

40.陈印军,黄诗铿.对中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的思考.资源科学,2000,22⑵:50-53.

39.侯向阳,陈印军.红黄壤地区农业区域治理与发展的几个问题.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21⑴:45-48.

1999

38.陈印军,尹昌斌,李应中.长江流域粮食生产发展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⑴:42-46.

37.陈印军.中国种植业区域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信息探索,1999⑸:1-5.

36.陈印军.转变观念加强饲用早籼稻的综合开发[J].农业信息探索,1999⑷:8-10.

35.陈印军.抓基础 明主导 兴龙头 调结构 建基地[J].农业信息探索,1999⑶:41-43.

34.陈印军,黄诗铿.耕地总体质量提高重于面积增减数量平衡[J].农业信息探索,1999⑵:17-20.

33.陈印军,尹昌斌.南方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征与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1999⑴:29-31.

32.陈印军,黄诗铿.保护耕地就是保护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J].农业信息探索,1999⑴:9-13.

31.陈印军,尹昌斌.如何解决中国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积压和饲料粮短缺的问题[J].科技导报,1999⑻:48-51.

30.陈印军,唐华俊,侯向阳.发挥红黄壤地区冬季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种农业[J].资源科学,1999,21⑷:43-46.

29.陈印军,尹昌斌.对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玉米替代”的反思[J].中国农村经济,1999⑵:20-25.

28.陈印军,尹昌斌.对解决南方双季稻主产区早稻积压和饲料粮短缺问题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1999⑸:72-79.

27.陈印军.对调整南方早稻生产的思考.中国粮食经济,1999-07-20.

26.唐华俊,罗其友,毕于运,陈印军,姜文来,王东阳.中国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20⑴:5-10.

25.陈印军,唐华俊,尹昌斌.对中国南方双季稻主产区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的思考.中国农业科技导报,1999⑴:36-39.

24.陈印军,尹昌斌.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分析.农业技术经济,1999⑴:36-38.

1998

23.陈印军,毕于运.加强坡地综合整治增强长江防洪能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19⑹:54-57.

22.陈印军,唐华俊.冬季农业一红黄壤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19⑷:23-26.

21.陈印军,黄诗铿.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发展的出路在科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19⑴:40-44.

20.陈印军,毕于运,李亚男.改善生态环境增强长江流域防洪抗灾能力[J].农业信息探索,1998⑸:37-38.

19.陈印军,李应中,尹昌斌.长江流域粮食生产的几大特点与几点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1998⑸:6-10.

18.尹昌斌,陈印军,毕于运.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测度.农业技术经济,1998⑸:42-45

17.许越先,陈印军.黄淮海平原粮食生产特点及增产能力分析.作物杂志,1998⑷:1-5.

1997

16.陈印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农业技术经济,1997⑶:27-30

15.陈印军.经济发达地区粮食持续发展之路― ―研究推广“三省二高”轻型栽培技术.中国农村经济,1997⑴:38-40.

1995

14.陈印军.中国红黄壤地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5 ⑹:51-55.

13.陈印军.中国粮食形势不容乐观[J].中国农村观察,1995⑸:11-14.

12.陈印军.三峡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策略.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4⑴:33-37.

11.陈印军.四川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原因及对策.自然资源学报,1995,10⑷:380-388.

1994

10.陈印军.湘、赣、川三省农业生产的优势、潜力、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 ⑷:60-64.

9.陈印军.广东“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之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4⑵:56-59.

8.陈印军.利用海南冬季优势积极发展冬季农业.自然资源学报,1994,9⑵:123-130.

1993

7.陈印军.开发三峡资源 振兴地区经济.自然资源,1993⑵:19-23.

1992

6.陈印军,陈锦旺.论三峡地区粮食生产发展. 农业区划(现改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2⑸.

5.陈印军,陈锦旺.浅议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2⑹:46-49.

4.陈印军.加强中、低产田的治理促进粮食生产稳步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8⑸:37-39.

3.彭德福,陈印军,周延仕,苏胜娣.湖北省丘陵山区分区划类初报[J].农业区划(现改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⑺:49-52.

2.彭德福,陈印军.浙、闽、赣、鄂、湘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分区划类初报[J].农业区划(现改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4⑺:3-22.

1983

1.寇有观,林仁惠,周延仕,萧_,陈印军,徐波,苏胜娣,王广智.中国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 农业区划(现改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83⑶.

荣誉记录

1.1987年荣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1989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1996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励。4.1996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5.1998年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6.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7.1999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8.2000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9.2004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科研:1.“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成果,荣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中国中低产田分布及粮食增产潜力研究”成果,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红壤丘陵立体农作制度及配套技术”研究成果,荣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4.“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优势?问题?潜力?对策”成果,荣获中国农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5.“中国红黄壤地区粮食生产发展战略研究”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6.“南方红黄壤丘陵中低产地区综合整治与农业持续发展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西部农村科技传播与普及体系研究”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8.“江南丘陵红壤区高产高效种植制度与冬季农业开发关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上一篇:达里娅·希斯泰罗娃

下一篇:邓登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