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瑶海的个人简介
董瑶海,首届(2003年2月)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得主、“风云三号”副总设计师。人物简介
董瑶海,首届(2003年2)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得主、“风云三号”副总设计师。1966年3月生,上海航天局509所副所长,研究员。多年来从事风云一号、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总体工作。在风云一号A、B星研制中,他从事卫星数据处理和卫星等效器研制工作。在风云一号B星运行半年发生故障时,他负责卫星挽救中的动力学仿真及姿态确定。在与同事共同努力下,终于使B星重新进入正常运行,这在我国航天史上是第一次,世界上也属罕见的类似故障挽救成功的事例。目前由他担任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型号副总设计师的风云三号总体方案更为合理,技术上达到更高水平。该星与欧美正在研制的同类卫星性能相当,能携带多台不同类型的有效载荷,为使卫星早日成功,现正全力以赴地紧张工作。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七),2001年获中央企业工委系统十大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心比天高
――
记首届(2003年2月)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得主、“风云三号”副总设计师董瑶海
我骄傲,我是“卫星人
”
我们在电视上看天气预报的近期气象云图时,看到长江洪灾、大兴安岭火灾的救灾情形时,有谁知道这些详实的科学资料来自哪里?当上海航天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董瑶海自豪地说,这些工作都离不开我们所研制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时,我肃然起敬。37岁的董瑶海已在这样一种自豪感和神圣感的激励下为气象卫星工作了16年。
我国在气象卫星领域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是排名领先的。1999年5月发射的“风云一号”C星就集中了美国几颗卫星的功能,由于该卫星传输的图像和数据质量高、稳定性好,受到美、德、法、澳等国称赞。董瑶海说到这些,神情有些激动,因为他的工作与国家强盛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获得上海市首届“青年科技英才奖”后,董瑶海手捧着大束鲜花接受了记者采访。问他获奖是不是心情很激动,他笑了笑说,其实令他最激动的还是卫星发射的那一刻。随着倒记时数到零,卫星发射、升空,那种激动是毕生难忘的。在航天领域,平常工作的艰辛很难被人了解,常常加班、没有休息日都不算什么,最难受的是研究工作中碰到难题时,真是寝食难安,总是拼命地想办法解决。但苦中有乐,这大概就是卫星研制工作最吸引董瑶海的地方。当初与他一起进研究所的50多个年轻人现在只剩下6个。从所里出去的同事出国的、富起来的不在少数,但当他们听到卫星发射的消息给董瑶海打来祝贺电话时,董瑶海还是感到很自豪。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而且有成就感,他很满足。
“ 风云系列”塑造了我
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的董瑶海刚进研究所时才20出头,对卫星可说是只知皮毛。在研究所的前几年,他做的大部分是一些基础工作,硬件、软件、设备电路等等,为日后的总体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幸运的是董瑶海赶上了我国气象卫星事业大发展的好时光,见证了“风云一号”系列4颗卫星的研制、升空。从A星到D星,卫星在不断地完善、更新,董瑶海也在不断地积累、成长。尤其是1991年B星上天半年后的抢险经历,为董瑶海进入总体设计角色揭开了序幕。那次,B星在轨道上遇到了空间粒子,卫星在太空中翻滚起来,研制人员赶紧到测控中心进行抢修。这时董瑶海负责的是建立数学模型,对卫星进行动力学仿真和姿态确定,调整卫星的姿态。经过72天的奋战,B星的故障被排除,恢复了对地姿态并重新开始发回气象云图。
也正是在这场惊险的抢救中,董瑶海的工作能力和处理紧急事件的沉稳果断受到了“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孟执中的赏识。之后孟教授着意培养董瑶海的总体控制能力,在C星研制中让他负责电源系统的总体工作,研制D星时开始让他担当总体设计。
参与了“风云一号”系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现在又被航天局任命为“风云一号”替代卫星“风云三号”的副总设计师,董瑶海有一种感觉,这一生再也离不开“风云”了。
学做一只领头羊
“风云三号”是我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作为国家“十五”计划重大项目,它的主要探测性能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个比方,“即使在870公里的高空也能分辨出地面上的高速公路”。比起“风云一号”,增加了微波遥感器,可实现全球三维、全天候、多光谱、定量气象探测。
这样一个重大项目,带给董瑶海神圣感的同时也带来了沉甸甸的责任感。正如他所说:“现在经常睡不好觉。做梦也总是梦到工作上的事。”总设计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掌握全局的能力和气度。为此董瑶海更加用心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卫星轨道、太阳运动、结构动力学、姿态动力学等等,董瑶海看了多少书自己也记不清了。
一颗卫星的诞生是群体努力的成果,甚至是全国合作的结果,总设计师做的就是集合大家来做一件事的工作,董瑶海说。他特别佩服自己的老师孟执中,“孟老师有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这也是董瑶海时刻督促自己学习的一方面。对于做一个总设计师,他的理解是“技术要精湛,脚踏实地;为人要正派,平易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