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世旺

时间:2023-12-21 16:54:10编辑:小周

常世旺的个人简介

常世旺,1977年12月生,河北冀州人,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人物简介

常世旺,1977年12月生,河北冀州人,经济学博士,法学博士后,现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学习工作经历

1997-2007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获财政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008年3月-2010年3月 山东大学法学院 法学博士后

2007年-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学术成果

研究领域为财政税收理论与政策、企业财务等。曾主持纵向省部级及以上课题8项;中国税务学会、国家税务总局、省财政厅、省国税、省地税等横向委托课题多项。在《财政研究》、《税务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国际区域性税收协调研究;二是税制结构优化研究;三是税收发展史研究;四是公共投资的效率评价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包括:

▲国际区域性税收协调

1.《国际区域性税收协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

2.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税收政策取向:山东证据,《改革》,2007年12期。

3.论OECD反有害税收竞争――兼论我国国际税收竞争对策,《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1期。

4.全球区域性税收协调与中国税收政策取向,《税务研究》,2005年8期。

5.公式分配法:国际税收协调新方式,《涉外税务》,2005年8期。

▲税制结构优化

1.效率损失、地区差距与省级最优税收负担,《财贸研究》,2011年5期。

2.税制结构与收入分配差距调节,《财政研究》,2011年8期。

3.个人所得税模式转换与征管机制改革,《税务研究》,2011年8期。

4.中国省级税收负担与征管绩效:基于主体税种的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5期。

5.扩大内需:调整税制结构还是减税,《税务研究》,2009年3期。

▲税收发展史

▲公共投资

1.中国省级公共投资的区域效应: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财经研究》,2010年4期。

2.中国省级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动态效应研究,《财贸研究》,2009年6期。

3.中国教育支出效率的地区差异:要素集聚与转移支付依赖,《财经论丛》,2009年6期。

4.公众主导还是国家主导:1952-2006年中国财政支出增长影响因素研究,《经济评论》,2008年6期。

受托主持参与的横向项目包括:

学术和社会兼职

中国财税法学会理事

劳动部理财规划师特聘讲师

主要荣誉

获“第六次全国税收学术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项。

曾受邀为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省财政厅、省地税、省国税及各银行、保险公司、鲁能集团、莱钢集团等提供咨询、培训。

主讲课程

中国税制改革的逻辑与政策走向;

新经济形势的私人财富管理;

经济合同中的税收与法律风险防范等

主要学术观点

@ 财富保障成为首要理财目标

@ 税收:更多的指向私人财富

@ 法律:更强调资产的专有性

@ 房市:不均衡的结构性上涨

@ 股市:波动中寻找价值投资

@ 储蓄:不可替代的传统投资

@ 保险:人人都需要的保护伞

学术观点摘录:

”中国税制改革的方向――为富人多纳税打开通道“

”关于房价,在未来将出现结构性上涨。中国的房子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北京的房价不能以北京人民的平均收入来衡量,而应以全国最富人群的收入水平来衡量,因为是不仅是北京人民,而是全国最富的人在北京买房子;二是传统意义上的二线、三线城市,房价将继续上涨;三是县城的房子,房价将出现分化,越发达县市的房子上涨空间较大。“

“小财靠智、大财靠德,超大财靠政治。”

“房产税试点改革将征税环节由现行的生产经营环节提前到了房屋持有环节,这一征税环节的迁移,反映了征税理念的改变。现在是对生产经营行为征收,而试点改革是对持有房屋的这种状态征收。这时税收就被从生产经营行为引向了个人财产。因为房子是你财产的一部分”

“遗产税的三个特点:一是针对富人征收;二是累进税率,最高税率超过60%;三是先完税再继承。”

“财富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财富的管理也需要我们有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

“财富管理要实现一个有效的、完整的、合法的转移。”

“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是私人财富管理的”铁三角“。“

”一个人或企业必须要有银行存款,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它的流动性,如果能在保持流动性的前提下有所收益(存款利息),那就更好。因此将存款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与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人或企业必须要有保险,因为我们看重的是它的安全性,如果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能有所收益,那也好。因此将保险的收益率与投资收益率进行比较没有任何意义。“

上一篇:陈思敏(速滑运动员)

下一篇:陈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