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慕华的个人简介
陈慕华,1921年6月出生,女,汉族,浙江青田人,中国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原主席、名誉主席,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原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陈慕华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人物简介
陈慕华(1921-2011.5) 女,汉族,浙江青田人。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5年先在延安抗大学习、后任三分校训练部军事佐理员、延安留守兵团警备五团参谋、兵团司令部教育科参谋、兵团军事研究室研究员、延安联防司令部后勤部家属招待所所长兼指导员、后勤部经建处秘书,1945年至1950年任热河军区司令部一科参谋、东北铁路总局机关政治协理员、穆棱煤矿工运特派员、东北铁路保育院院长、中长铁路中央医院副院长,1950年至1971年任东北铁路政治部宣传组组长、铁道部政治部宣传组副组长、国家计委交通局副处长、处长、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套设奋局副局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1971年至1988年历任对外联络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全国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旅游领导小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理事会理事长、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1988年起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主席、党组书记。后任第八、九、十届全国妇联名誉主席。 是第五、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担任职务
1921年生,女。浙江青田人。读中学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从国统区奔赴延安,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同年6月加入。结业后留延安工作,先后任抗大第三分校训练部佐理员,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五团团部参谋,留守兵团司令部教育科参谋、后勤部经济建设处秘书,陕甘宁晋绥防联军司令部军事研究室研究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赴东北工作,先后任热河军区司令部参谋,东北铁路总局机关政治协理员,中央医院政治副院长等职,参加东北解放战争。成立后,历任政务院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处)副组(处)长,国务院国家计划委员会交通局处长,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套设备局副局长,国务院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1971年后任国务院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1976年11月任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兼中共党组书记。1980年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并兼主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1982年担任国务院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及中共部党组书记。1983年6月任国务院国务委员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任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成员。被选为中共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五、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4月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时任名誉董事长。她还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年被选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历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全国妇联第六、七届主席,第八届名誉主席。
1971年至1988年任对外经济联络部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部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全国托幼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旅游领导小组组长,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党组书记、理事会理事长,中国银行(4.15,-0.02,-0.48%)董事会名誉董事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成员。
1988年1993年任第六届全国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1993年至1998年任第七届全国妇联主席,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是第五、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
主要政绩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深人推进的大背景下,日益发展的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增加,迫切需要加强金融业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协调,由中国人民银行来专门承担中央银行职责成为完善金融体制、更好发展金融业的紧迫议题。
1982年7月,国务院批转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统一管理全国金融的国家机关”,以此为起点开始了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准备工作。
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作出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并具体规定了人民银行的10项职责。
确立央行新地位
1985年3月,时任国务委员的陈慕华正式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此消息公布后,外界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中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在金融机构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预示着中国在改革中提高作为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
陈慕华出生于1921年,1938年在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至1945年,她先在延安“抗大”学习,后担任三分校训练部军事佐理员、延安留守兵团警备五团参谋、兵团司令部教育科参谋、兵团军事研究室研究员、延安联防司令部后勤部家属招待所所长兼指导员、后勤部经建处秘书。1945年至1950年,又先后担任了热河军区司令部一科参谋、东北铁路总局机关政治协理员、穆棱煤矿工运特派员、东北铁路保育院院长、中长铁路中央医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后,陈慕华调任东北铁路政治部宣传组组长。后历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组副组长,国家计委交通局副处长、处长,对外经济联络总局成套设备局副局长,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三局副局长等职。
1976年11月,陈慕华出任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兼中共党组书记。1980年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并兼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1982年,国务院机构调整,增设“国务委员”职务,陈慕华由副总理改任国务委员,并兼任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及党组书记。1983年6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并任中央财政经济领导小组成员。
在正式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之后,陈慕华致力于银行体制改革。在此期间,随着全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高速发展,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应多种金融机构,多种融资渠道和多种信用工具不断涌现的需要,不断改革机制,搞活金融,发展金融市场,促进金融制度创新。努力探索和改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在改进计划调控手段的基础上,逐步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贷款等手段来控制信贷和货币的供给,以求达到“宏观管住、微观搞活、稳中求活”的效果,在制止“信贷膨胀”、“经济过热”、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初步培育了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能力。
建立金融改革新目标
1986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再次强调“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在此背景下,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新型金融体制改革要实现的四个目标:一是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宏观调控有力、灵活自如、分层次的金融控制和调节体系;二是建立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多种信用工具筹集和融通资金的信用体系;三是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四是建立金融机构现代化管理体系。此后,为实现这四大目标,又提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具体措施。
与此同时,陈慕华提出,管好用活外汇也是中国人民银行一个重大使命,把金融搞得更活一点,是金融体制改革的目的之一。在她的努力下,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愿意和外国同行们进一步发展业务往来,在发展世界经济、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共同作出不懈努力。
在她的推动下,这些新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也更加突出。
壮心不已发“余热”
1988年4月,已在国务院任职两届的陈慕华退休;同时,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副委员长、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第六届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中国银行董事会名誉董事长等职。在此期间,陈慕华依旧关心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她积极调研、建言献策,一如既往地支持着中国的发展大计。
1993年3月,在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陈慕华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9月,又连任第七届全国妇联主席。
1998年之后,她还一直担任全国妇联的名誉主席,继续为共和国的发展发挥着“余热”。
荣誉记录
1994年,被联合国授予“莫里斯·佩特”奖;
1995年9月获古巴“安娜·贝当柯尔德”勋章;
2003年获第十届“宋庆龄樟树奖”。
感人事迹
春蕾计划1921年6月,陈慕华出生于浙江省青田县。她家住青田油竹,去县城的人民小学上学,要翻山越岭,路途艰辛,她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1937年7月,七七事变爆发。正在南京读中学时的陈慕华亲眼目睹了蒋介石的消极抗日,她坚定一个信念:不能当亡国奴,要追求新生活。日本人打进来了,书也读不成了。于是,她辗转到了西安,看了当时的《新华日报》,感觉中国共产党是真正抗日的,便于1938年3月奔赴延安。
在延安陈慕华如愿以偿地上了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共产主义思想培训和学习。
1988年9月,陈慕华在第六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上当选全国妇联主席。此前,当中央领导同志找她谈话,推荐她为全国妇联主席时,她曾惊讶地问:“你们是不是选错了人?”当她担任此职后,曾幽默地说:“我这辈子没做过妇女工作,这回可是u2018赶鸭子上架u2019。”
走马上任后,陈慕华表示一定干好分内之事。她主帅的全国妇联在新的历史时期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代表和维护妇女利益,促进男女平等。她注重从妇联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让妇联在服从、服务经济建设的大局中找准位置,选好角度,把握着力点,使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适应加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1989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一个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当年仍有480万7岁至14岁学龄儿童不能入学,其中女童竟占了这个数字的83%。看到这数字,陈慕华震撼了!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数字!她忧心如焚,寝食难安。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注儿童就是关注未来,关注发展。1989年,在陈慕华的倡导、全国妇联的领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设立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旨在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专项基金――“女童升学助学金”。1992年,这一社会公益项目被正式定名为“春蕾计划”。
陈慕华既是“春蕾计划”的倡导者,也是“春蕾计划”的捐助者。每年1月1日,她都是第一个捐款者。她曾特意给家人与亲友立下了一个规矩,凡是有工作的人都要资助一个“春蕾计划”的贫困孩子。她和全家人每年至少资助13名延安女童,累计资助女童195人次,并曾提议且率先捐款,设立“春蕾计划实用技术培训专项基金”,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女性人才资源开发,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春蕾计划”让贫困地区的千千万万个女童改变了命运,在帮助女童重返校园、维护女童受教育权、维护社会公平、推进社会文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此,“春蕾计划”成为我国民间公益组织促进女童教育发展的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范例。
后来,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又推出了“中国儿童少年安康成长计划”,帮助孩子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陈慕华亲自担任这个计划的工作委员会主任。她以年迈的身体亲自参与活动和会议,关注未来,救助迷途的孩子。陈慕华曾强调:“为了孩子,为了培养人才,我们要竭尽全力,要用不怕u2018磨破嘴u2019、u2018跑断腿u2019的精神搞好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
对基金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募集资金与管理资金。陈慕华一直强调,基金会一定要有很好的信誉,要取信于民,对每笔基金都要有交代。募来的钱只能用于公益事业,即使是利息部分的使用,也要严格限制。一次,有家食品厂捐糖果给基金会,基金会的同志分给了陈慕华20块糖。可陈慕华却认真地拒绝了,并且说:“不能给我,该给谁就给谁。我们要对捐赠者负责,也要对接受捐赠者负责,这是基金会的信誉问题。”陈慕华在募集资金方面有两句名言广为流传:一句是“搞募捐是为了妇女儿童,不是为我自己”。另一句是“要有爱心,脸皮要厚”。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一位老部下得知陈慕华病逝后,深情地说:“尊敬的老领导、老大姐,您走了,您是在纪念汶川地震遇难同胞3周年之前2小时离开了我们,我们知道,您心里一直挂念着遇难同胞,特别是挂念着在灾难中罹难的妇女和儿童们,您先行看望慰问他们去了。因为,在您心里,始终放不下的,就是妇女和儿童!”
母亲水窖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全国妇联原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会长陈慕华同志在深入研究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缺水状况和妇联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基本状况,带领有关人员进行充分论证,提出了紧密配合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组织实施“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工程的构想。
在项目策划的日子里,每一次项目论证,每一次活动安排,都倾注了大姐大量的心血。在陈慕华的亲自组织和积极推动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从2000年12月得以顺利启动。十年来,“母亲水窖”每年收到的第一笔善款都是陈慕华从工资中捐赠的。她不但亲力亲为,还动员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踊跃参与。
2002年12月23日,在“母亲水窖”实施两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就“母亲水窖”项目的缘起、意义及效果等采访了陈慕华。随着“母亲水窖”项目的不断深入发展,陈慕华又及时提出,不但要让缺水区的贫困母亲饮上水,而且要饮上洁净水,同时还要做好“水”的致富文章,做好“水”与其他帮扶工程整体推进、整村推进等工作。
正是由于陈慕华同志的倾心努力,“母亲水窖”公益项目才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使这一公益项目成为造福西部贫困干旱地区群众的惠民工程。慕华同志既是“母亲水窖”工程的奠基者、创始者,更是热情参与者。
公益事业
2002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功策划并推出了首届“中国儿童慈善日”,并把每年的6月22日定为社会各界关注中国贫困儿童的节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迄今为止,中国儿基会已经成功举办的六届“中国儿童慈善日活动”,“通过零钱慈善的理念,传播汇聚爱心、扶贫济困的理念。”陈晓霞说,为此,在2006年,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中国扶贫奖劝募模式创新奖。
“安康计划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陈慕华大姐不顾年事已高,多次出席参加u2018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u2019等募捐活动,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婚姻生活
丈夫钟毅,毕业于东北哈尔滨工业大学,因从事抗日活动遭日寇追捕,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同陈慕华在参谋训练队学习,毕业后在留守兵团当参谋。 1940年结婚。1945年到东北工作,后调到北京,曾任"三线"委员会委员,部级职务。因身体不好,较早离休。
人物辞世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和妇女儿童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七届、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原副总理,原国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原主席、名誉主席陈慕华同志,因病于2011年5月12日12时2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人物评价
陈慕华不但是国家的领导干部,而且在生活上有廉洁朴实的作风,平时上下班都乘公交车,在部机关排队买饭,与基层干部的作风相同,深受部机关干部的称赞。
记者曾联系正在青田老家的陈慕榕,他是陈慕华的弟弟,年已七旬。 老人告诉记者,他是2011年5月12日中午12点多得知姐姐陈慕华去世的消息的。“我非常难过,现在几乎说不出话来。”他说自己正计划前往北京参加姐姐的追悼会,时间还在确定中。
电话中,陈慕榕用低沉的声音向记者回忆了他和姐姐相处时的点滴。他说,姐姐陈慕华一直很忙,很少回青田老家。“老家的木屋还在,姐姐很久以前回来的时候特意去过一次,还和我们感慨时间过得太快……当时我还让她保重身体。”
陈慕榕说,虽然姐姐陈慕华当过副总理,但是她没什么架子。“她是个简单干净的人,衣着也不刻意讲究,因为她长期做妇女工作,所以很关心各地妇女儿童的情况,每次回老家都喜欢看看孩子们。”
让陈慕榕印象深刻的,还有陈慕华对于家人的要求。她虽然很少回老家,但是每次回来都告诉陈慕榕要踏实工作,不要好高骛远。
老人告诉记者,家里除了他曾担任青田当地的副县长、政协主席等职务外,其他的姐妹都是平民。退下来之后,陈慕榕编书为乐,他曾主持编撰了《青田县志》。
“姐姐经常告诉我们,要多帮助别人。”老人说,她还特意给家人留下了一个规矩,就是凡是有工作的人都要资助一个“春蕾计划”的贫困孩子。她尤其希望家人能够资助一些女孩子,因为当时很多地方“男孩读书,女孩养猪”的状况让她一直很担心。
“她自己,会带头捐款。”老人说,到现在,他已经不太记得清全家到底资助了多少孩子,但是估摸着应该有200多个了。
老人在家乡也时刻关注着姐姐的一举一动。他记得,2000年,陈慕华在研究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缺水状况后,力推了“母亲水窖”工程的构想。在她的积极推动下,“母亲水窖”项目在当年12月得以顺利启动。十多年来,“母亲水窖”每年都会收到陈慕华的捐款,这些钱是她从工资中拿出来捐赠的。老人说,姐姐也让子女也参与这个项目的捐款。
陈慕榕曾经去北京见过姐姐,是在她北京的四合院住处,客厅布置很简单。“虽然为官多年,但是姐姐说话不打官腔,很随和,也让人容易懂。”
据了解,陈慕华曾多次到浙江视察。1985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的陈慕华到浙江省十个地、市视察。她每到一地,总要看看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当地旅游业的现状和问题。
在绍兴,她对当地陪同的人说,发展旅游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外贸经营方式。外国客人来了,住你的宾馆,吃你的饭,买你的东西,就等于你的东西出口了,外汇也拿到了,既省事,又方便。
此后,陈慕华还担任了中央人民银行行长。
陈慕榕说,姐姐生活很简单,他去北京的时候还听说姐姐有时候乘公交车上班。
老人说,他姐姐那种从浙江乡村走出去的“本色”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相关报道
陈慕华遗体在京火化 胡锦涛等前往送别
2011年5月18日,陈慕华同志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前往八宝山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