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史密斯·道森的个人简介
彼得·史密斯·道森是一位杰出的英语男中音音乐会歌手。
简介
彼得·史密斯·道森(Peter Smith Dawson,1882-1961年),澳大利亚低音男中音,1882年1月31日出生于南澳大利亚州的阿德莱德,父母是苏格兰人,17岁参加了一个教堂的合唱团,并师从C.J. Stevens进行声乐训练,19岁作为男低音在维多利亚Ballarat声乐大赛中获奖,从此开始了音乐生涯。
经历
1902年在Stevens的鼓励下,道森前往伦敦学习,曾师从B.L.Bamford著名男中音Charles Santley和Professor Kantorez,进行了系统的唱腔、圣乐和古典歌曲的训练,1903年至1907年间跟随Charles Santley进行了更加系统的声乐训练,加深对伟大的圣乐的了解,尤其对Handel的《Messiah》, Mendelssohn的《Elijah》和Haydn的作品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期间在1904年加入了Charles Santley与Emma Albani为期8周的西英格兰巡回演唱会,1908年成为Chappell民谣音乐会的首席男中音,次年在Covent花园出演了《纽伦堡的名歌手》,1909年至1910年随Amy Castles公司进行了成功的6个月旅行演出,并出现在皇后音乐厅,第二次跟随他自己的公司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旅行演出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结束,1918年成为澳大利亚的军人,战争结束,南非之行后返回英国,1924年与Gerald Moore在Wigmore音乐厅演唱了艺术歌曲,1931年进行了他的第六次澳洲之旅,1933年,1935年,1939年至1948、49年间又做了进一步的访问演出,20世纪30年代还曾到过印度、缅甸和一些岛国旅行演出。
演唱声部
男中音是一种介于男低音和男高音之间的声部。大体有较高和较低的两类,前者的音域一般为F-g1,相当于现在一般称之为男中音的音域,后者为E―e1或f1。(较低的音域)称之为“低男中音”。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由于作曲家应用音域的扩展,男中音越来越多地扮演复杂的角色,因此,在罗西尼作品中男中音音域与男高音相似。如贝利尼《海盗》中的恩奈斯托,《清教徒》中的泰尔波等等。
无独有偶威尔第的歌剧从《弄臣》开始要求歌唱家把胸声提到较高的音区因此“威尔第男中音” 出现了。大歌剧的黄金时代,作曲家们也纷纷模仿威尔第,如托马的《哈姆雷特》、德彪西《佩里阿斯与梅丽桑德》中都安排了极具个性的男中音角色。在德国也有“表演性男中音”、“英雄男中音”、“高音―男中音”、“骑士男中音”和“低音―男中音”的细分;他们还把一些音区偏高、音色轻巧、带鼻音的称作法国男中音。
作品
他演唱的歌剧曲目有:《I Pagliacci》中的“Prologue”, 《Otello》中的“Credo”, 原本写给他的老师Charles Santley的Gounod歌剧《浮士德》中的“Even Bravest Heart”,《塞尔维亚理发师》中的“Largo alfactotum”,《费加罗的婚礼》中的“Non piu andrai”,瓦格纳《Tannhauser》中的“O Star of Eve”,《卡门》中的“toreadorSong”,《弄臣》中的“Pari siamo”,以及《魔笛》中Sarastro的“Within this Hallowed Dwelli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