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岚(教育家)的个人简介
杜岚(英语:Du Nam,1912年-2013年3月29日),原名杜芳铭,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红崖村,澳门濠江中学名誉校长,著名教育家,澳门妇联总会首创人之一。
她原是中华教育会名誉顾问,并以中国澳门教育界名人身份访问美、法、意等50多个国家,后以卓著的治学成就被荣载《世界名人录》。2013年3月29日,杜岚病逝,享年101岁。
人物生平
1912年,杜岚出生于陕西省米脂县红崖村一个农民家庭。10岁时进入邻村桃镇小学读书,之后转入县城女子学校继续读书。
1928年,考入米脂县三民二中(今米脂中学),不久即转入榆林三师就读。后又转至绥德省立第四师范。
1932年春,到山西省汾阳铭义中学就读,中学毕业后,先后进北京平民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大学教育哲学系就读。
1934年,遭反动政府逮捕,取保释放后,她到了上海,参加了由“七君子”领导的全国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活动。
1936年5月间,杜岚随杜君惠下到了香港,入读《大众报》举办的新闻学院。3个月后新闻学院停办,杜岚到了广州参加了中山大学何思敬教授等人组织的广西抗日工作队,到了广西。同年10月,与黄健结为伉俪,次年在澳门濠江中学执教,开始教育生涯。
1937年6月,广州市委委派她和另一名同志赴澳门开展建党工作。同年11月,中共澳门支部正式成立,后改为中共澳门特支。杜岚的公开身份是濠江中学的教员。
1947年,接任濠江中学校长职务(丈夫改任其它工作并于建国初回家乡中山工作)。
1949年10月1日,杜岚带领全校师生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此后,每年校庆和十一国庆日濠江中学都要举行隆重的升国旗仪式。
1985年,荣获澳督颁发的教育劳绩勋章。
1993年,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与美国世界妇女名人研究院联合编纂的《世界名人录》中。
1994年7月,前往英国参加第二十二届国际名人文化交流会。她的事迹分别刊登在《澳门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上,收录在《中华英才》中。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师范群英光耀中华》一书中也有她的事迹。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
2000年,转任濠江中学名誉校长。
2013年3月29日,在澳门镜湖医院逝世。
主要荣誉
1985年获澳督颁发“教育劳绩勋章”、“劳绩勋章”
1995年澳门总督颁授予濠江中学“文化功绩勋章”
澳门回归后,又获得澳门特区政府嘉奖,颁授“特区政府劳绩勋章”
1993年杜岚校长以卓著的治学成就荣载世界名人录,被英国及美国妇女名人协会吸收为会员,获国际名人证书两份。
2020年5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主要成就
支援国家抗战期间,杜岚发动民众支援抗战,组织募捐、输送青年学子参加抗日,救济难民、伤员等。
解放战争中,濠江中学为夺取胜利输送了不少人才。她组织澳门同胞捐资、捐物,送至广东省中山县。
建设濠中抗战期间,杜岚为把濠江中学办下去,团结社会各界人士投入教学。1941年香港沦陷,日本控制澳门,濠江中学也面临重重困难。她典当结婚金戒指、金项链和贵重衣物,为学生寻求勤工俭学的途径,坚持办学。
1949年,杜岚校长在澳门濠江中学升起了五星红旗,以及倡导使用普通话,从内地招聘教师。为了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事业,杜岚将自己的孩子送回内地家中。后又远涉重洋,到欧美和日本考察教育,又到内地北京、上海、深圳、西安、兰州等地考察参观。取得经验后,组织学校教职工研讨教学新路子,使濠江中学越办越出色。此外,杜岚校长还撰写《澳门教育简史》,发表论文,就澳门教育改革和推行义务教育等问题发表意见,积极推动澳门教育事业的发展。
1950年,杜岚校长将中学部迁到螺丝山脚下。那不是现代化的中学,简直是村式的“私塾”,连杜岚校长的办公室也是临时用石棉瓦搭盖起来的,建校的条件艰苦极了。杜岚校长所看重的是这里面积比较大,有发展前途。她带领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人人动手移山岗,铲油屎,挑泥担土,积极参加建校义务劳动,随著校舍的扩大,增加了学额,使贫家子弟都有入学的机会。中学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建成两座教学大楼和一座连阁楼的大礼堂。
1986年至1988年又先后建成两座分别高5层、6层的新教学大楼。1990年小学部新建的8层高的校舍落成。1992年幼稚园的新楼房落成使用。
随著社会发展,濠江中学的师资队伍逐步壮大,教学设备也不断更新,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始於70年代末期,1981年开设电脑课程,有三个电脑课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共有新型电脑110台,并有一个电脑中心,该中心统一处理全校各部门资料,又可以与校外及境外各地电脑网络交流信息,既服务教学,亦服务行政管理。1990年在原有两个电化室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电化室和一个地理室,并扩充了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1992年6月,在校友的支持下,又建成了天文观察室,成为澳门中学系列的创举。
关爱家乡1997年,杜岚将一位朋友送给她的10万元生日贺礼赠给米脂南关小学,修建了“濠辉图书馆”,总面积288平方米。
1998年,杜岚动员自己的子女将5万元捐赠给母校米脂北街小学(原女子高小),配备了一套电脑教学设备。
人物评价
澳门行政长官崔世安评:杜岚女士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来澳门定居之后,坚持爱国爱澳立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她以实际行动迎接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澳门回归祖国。杜岚女士为人和蔼可亲,教书育人数十年如一日,桃李满天下,对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赢得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尊敬。
中联办评:杜岚一生求索、辛苦耕耘、诲人不倦、弦歌不息,为澳门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为澳门培养了一大批爱国爱澳优秀人才,为“一国两制”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华教育会会长李沛霖评:杜校长在澳从事教育工作数十年,坚持爱国主义精神。任职濠江中学校长多年,循循善诱教导学生,着重引领学子关心民族兴衰,培养爱国情怀,关心社会。杜校长作为中华教育会前任理事长,为教育界建树良多。
濠江中学评:杜校长在濠江中学的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七十多载,对学校教育事业贡献良多。在其领导下,学校规模不断发展,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数十年来,坚持有教无类,常说:“多收一个学童,社会上就少一个浪子。”无数学子在其关怀指导下成长、成才,为国家、为澳门培育一批又一批的社会人才。濠江中学以拥有杜校长这样一个爱国爱澳、敬业乐业的教育家而骄傲。
轶事典故
革命活动杜岚从小深受祖母豪爽侠义性格的影响,10岁时冲破封建束缚,撕掉裹脚布读书。
1928年以优异成绩跳级考入米脂县三民二中,受进步思想影响,曾参加反帝反封建宣传,被誉为“勇敢和孩子”。在榆林三师就读期间。由于参加步集会,几被开除。无奈又转至绥德省立第四师范。期间参加学校师生下乡宣传活动,由此开阔了眼界,认识了社会,革命意志更坚决。她在大众面前演讲,在街头演剧、唱歌,同时冒险掩护革命同志,思想趋于成熟。
1932年春,杜岚到山西省汾阳铭义中学就读。在爱国运动中,仍为活跃的骨干分子,中学毕业后,易名“晚霞”,积极参加“反帝大同盟”和“互济会”的活动。此时日寇铁蹄侵入东北,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她深入基层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抵抗日寇侵略,经常冒险上街贴标语、散传单。
1934年遭反动政府逮捕,她义正辞严驳斥敌人,后在查无证据的情况下将她和其他八十多人押送南京宪兵司令部。她在狱中结识了许多爱国的志士仁人。在国民党南京宪兵司令部监狱中,经籍贯石岐的同志周秀文介绍,认识了来自中山的黄健,这个与她有着共同理想的男子,后来成为了她的丈夫。后入苏州反省院。期间她与难友们继续与敌人作斗争,唱陕北民歌,跳南洋舞蹈,扭秧歌。取保释放后,她改名杜晓霞,再改为杜岚,寓意做放射光芒的朝霞,无惧山岚瘴气。
1937年,因濠江中学为黄健在澳的姑母所购,黄健出任校长,杜岚的公开身份是濠江中学的教员。很快,这所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澳门培养新生力量的大本营,向广东游击区输送了大量革命志士,还掩护了众多的中共地下党员。为了替党保住这所学校,黄家曾卖掉了在澳门的11幢住房作办学经费,杜岚还曾带着师生走上街头募捐。
营救同志杜岚16岁的时候,时任中共府谷县委组织部长的张德生被捕,杜岚被委以重任,假装张的对象,通过送情信、绣花鞋等信物沟通信息,最后成功进行了营救。
澳门升国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1日清晨,杜岚带着五星红旗来到学校,在全校师生的凝视下,鲜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濠江中学冉冉升起,这是澳门殖民地上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这在澳门是第一家,杜岚是第一人。她所做的这件事情惊动澳门。
当时,澳门形势复杂,澳葡做中立派,而国民党在澳门力量强大,濠江中学便处在政治压力和经济窘迫的重重包围之中。坚持濠江中学这块阵地,她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和付出之多是旁人难以想象的。
那时,国民党仍然在澳门公开行动,国民党的军队仍在广州。
澳葡警察马上就遣人将杜岚捉去问话,但面对威胁和恐吓,杜岚没有半点畏缩,理直气壮地回答:澳门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升中国的国旗!警察们拿她没办法了,又说,国旗只能悬挂三天,然后必须降下来。但杜岚却坚定地说:“不管,我升起来了就不会再取下!”
杜岚校长不但升起了国旗,还带领全校师生募集了胶鞋、毛巾、衣服等物资,坐大卡车冲破澳葡警察的拦截,浩浩荡荡地奔赴中山慰问南下的解放军。
亲属成员
祖父母
杜岚的祖父是清朝末期的武秀才,一生不得志;祖母目不识丁,却有胆有识,生性豪放。
父母
杜岚的父亲是个诚实憨厚的农民;母亲是位善良贤淑的农村妇女。
丈夫
黄健,又名黄晓生,广东中山人,中山早期共产党员。1934年因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上海被逮捕押到南京,在狱中与杜岚结识。1936年2月出任濠江中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石岐市副市长。
子孙
杜岚与黄健二人育有四男两女。长子竞铭;次子竞勉,为欧陆贸易地产公司董事长;三子竞玲;四子竞刚;长女励英、次女美英,均学有专长,服务社会。孙辈在美国西雅图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