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训耕的个人简介
程训耕(1882-1959),民国时期亳县儒学会会长。原居住在涡河南岸大栅门内西侧(今花戏楼路),后迁到一步三庙和北门里居住。
程训耕出生在一个中医药业世家,自幼受到塾师课蒙的良好教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其曾祖父程兰(字佩芝)是一位儒医,精通中医外科。
兼研医术
在清朝同治年间曾在归德府马牧集(今虞城县)经营当地规模最大的广庆堂中药店。家藏有许多中医学典籍,程训耕受家庭的耳濡目染,逐渐对中医药产生了兴趣。年长以后,子承父业,在亳县里仁街办起了裕隆药行。后又在北门里经营庆春堂药店。他博览中医药典籍,钻研中医外科医术,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自己能够遵照古典药方配制丸散膏丹。
成立学会
程训耕在河南马牧集经营广庆堂药店时,与当地名人褚纪雯、任香生相识,关系弥笃,后来任在亳县爬子巷经营普庆堂药店。程、褚两家同是普庆堂药店股东。褚纪雯当时是河南省儒学会会长,又兼马牧集儒学会会长。在褚纪雯的影响下,程训耕萌生了弃商从儒的念头。他认识到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自己先祖程颐又是北宋的名儒,自己应该继承先祖儒学事业。他还认为河南省有儒学会,我们亳县也应该有,从此,他义无返顾地一心扑到了办儒学会上。
在亳县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的支持下,国民政府内务部批准了成立儒学会注册备案书。程训耕在辘辘湾路北购置了一座三进四合院,约50多间房产,作为儒学会会址。民国25年(1936年)亳县儒学会挂牌成立。推举程训耕为亳县儒学会会长,张晓岚为名誉会长,会员大概有50多人,大部分为亳县工商文教界知名人士和社会贤达。
开展活动
儒学会是一个社团学术组织,国民政府没有一点投资,一切活动经费全靠会员会费和赞助。为了开展活动,程训耕四处夺走,发展会员。儒学会每月活动六次(农历逢三、八)。平时也经常有会员前往谈经论道。每逢活动日,在第二进西院堂屋里,墙上挂有孔子先师的画像,条几正中摆有香炉焚香,两侧设有供台,点燃红烛,桌有围椅有帔,桌上摆满供果、酒,祭孔仪式开始,全体会员跪在地毯上,向孔子画像行跪拜礼。礼毕起立,背诵儒学教义的“十戒十要”,“一要孝顺父母, 二要兄宽弟忍……”。祭祀以后还要听讲儒家学说。
中原大地,历来是礼仪之邦,儒学兴盛之地,程训耕每年都受邀去河南开封,参加省际祭孔活动,并进行学术交流。为了儒学会他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精力和家财。他带头捐款,卖掉了家100多亩土地,典当了北关商业地段房产,还把粮食送给儒学会贫困会员。他热心儒学,仗义疏财,以自身行动感动了全体会员。
扶危济困
程训耕在主持儒学会日常工作的同时,不忘发挥自己在中医药技方面的特长,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解放前,群众卫生条件差,疟疾流行,疮疥蔓延,大多病人,无处就医。程训耕按照经典药方配制了各种治病疗疮的药物,为群众义务治疗,来者不拒,分文不收。家中两个药厨摆满了各种应时药品,他亲手为患者洗涤、敷贴、包扎。这些药品一直到他去世后还没用完。现在他的后人家中还保存着他当年遗留下的药书,用过的药械。他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事例,群众有口皆碑,广为传颂。
救助学子
程训耕一生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民国35年(1946年)亳县儒学会与亳县红十字会联合兴办一所慈善性质的学校,名曰“亳县失学儿童辅助教育班”(属小学性质)。学校开设二、三、四、五年级,共四个班,约一百五六十人。校址设在儒学会院内(即辘辘湾),学校经费由儒学会和红十字会共同负担。红十字会会长王乃朴和程训耕担任校董事长,校董共十多人。老师一律是义务工作。学校专门招收穷苦人家失学子弟,不但免除一切学习费用,还免费用餐,发放御寒衣服。程训耕的儿子也在该校任教,两个孙女和孙子也在该校上学,他明确规定,他们家中人不允许在校用餐,放学后必须回家吃,可见他处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
几年办学间,这个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学子。解放后,不少学生走上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