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水况的个人简介
蔡水况,1939年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理事、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常务理事、协会会员、首届厦门工艺美术学会常务付理事长。现任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简介
蔡水况1956年参加工作,师承其父蔡文沛从事漆线雕艺术。1979年入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深造雕塑专业。其一生致力于创作事业,为挽救与弘扬漆线雕艺术作出不懈努力,并积极为新秀传授技艺。作品以形神兼备,工艺精致而著称。1973年首创漆线雕瓷盘、瓶等作品获得了成功。
标志着第三代新品种的面世,为这门传统工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7年任厦门工艺美术厂创作研究组组长,1981年出席“全国特种工艺美术讲座会”,1981年至1983年受托为厦门名刹南普陀寺重塑“四大金刚”大型雕像,主持总体工程并任总设计。为弘扬漆线雕艺术,1985年起对漆线雕艺术作一次总结,构思了一系列能体现其艺术表现力的作品。为了永久性保存,其胚体采用优质干漆原材料制作,终于在1994年创作完成十二件(套)作品。十年磨一剑,《还我河山》、《悟空降妖》二件作品于1994年被国家征为“工艺美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1988年作品《民族英雄郑成功》及2002年作品《凯旋归》被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收藏。1990年被国家轻工业部表彰“为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99年至2002年《闹天宫》、《华容道》等作品参加历届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举办的“国家级工艺美展”分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金、银、铜等十三个奖项。《急诊》、《千里走单骑》等四件作品先后赴法国、香港、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展出。《人民画报》、《香港大公周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集》以及社会各种报刊媒体纷纷发表其作品。“厦门漆线雕”、“漆线雕世家”等在《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及《日本NHK电视台》为之作专题介绍。其业绩入编《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人才库》等典籍
生平
于1939年12月出生在厦门同安一个漆线雕艺人家庭之中。蔡氏祖传这门艺术已历十二世。至父亲蔡文沛,更将此艺发扬光大,成为全国知名的漆线雕艺人。他的创作在工艺美术行业中有很大的声望。我从小在家庭熏陶之下,对造型、装饰艺术都深感兴趣。十五岁起正式跟父亲学艺。1965年夏天,我正好十六岁,进入厦门雕塑社工作。从此一生与漆线雕结下不解之缘。 早年的学习异常刻苦,先由打粉底入手,继而学习漆线技法、色彩装饰和雕塑造型,历经十年之久,各种技艺始得完备。当时风华正茂,正要进一步发展之时,不想“文革”风云突起,艺业逐至凋零。1969年底至1972初,我被派往厦门喷镀厂当铸铜工人。但是即使在这段时间内,仍没有一天中断漆线雕艺术的学习研究。当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除传统艺术外,更钻研现代艺术和西方雕塑艺术的技巧,对人体、动物的结构、动态,对现代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具有较深的功力。因此,到了1972年工艺美术艺人归队之时,已经拥有较高的艺术水准,进入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家庭
蔡水况从来没考虑过个人的生计,家庭收入来源全靠妻子。“我老伴一直在做生意,她起初总是反对我,说我不适应这个社会,后来才慢慢理解。我这个人生活很简单,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从来没有想过用漆线雕赚钱。延续漆线雕艺术,是我们蔡氏传人的责任。” 漆线雕艺术在传统上是传男不传女,但蔡水况早就突破了这个门规。“漆线雕是属于厦门的,属于中国的,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蔡家的。”为了使这项技艺得到更好传承,蔡老敞开了漆线雕的艺术大门,“只要他愿意学,我就教。”蔡老的大儿子当年曾经放弃漆线雕,现在也回到父亲身边,重拾祖业。成就
研制开发漆雕新品种
1972年,工艺美术人员开始归队,当时还在文革期间,传统的佛像依然严禁生产,而漆线雕的优秀工艺眼看着将随它所依附的胎体一起淘汰。当时我想,这可是闽南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已经被无数前辈精炼了二三百年的高超技艺,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消亡。所以,决心进行一系列改革赏试,想要使这门艺术脱去宗教的外衣而独立存在和发展,这一切又谈何容易,漆线装佛,可谓是高度完整的工艺,它所做出的各种各样锦绣般的花纹,离开了土木雕像的衣饰表现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些缠花卷草、连环、瑞兽、水云图案如何才能使之具有单独呈现的价值呢?我通过多年的思索和推敲,终于抓住了一个最典型的纹样――龙来入手,漆线的龙原来是作为神像龙袍的装饰图案,他十分细致精巧,但也平板拘束。我日夜揣摩,使之浮突,使之飞动,使之在艺术形象的表现一步步完善起来。终于,这条金龙冲破了传统的禁锢,在我的心意中,它任意腾飞,任意游走,时而挟带万朵祥云。时而掠过千顷波涛;它自由了。在1973年一年间,将这个龙的全新意念贯穿在全部作品中,设计在瓷盘中、花瓶、屏风、薰香炉、甚至蛋壳上都获得了成功;可以说是漆线雕的又一次新生,此后所有的花鸟、山水图案,用漆线技艺都能自由表现了,直至今日,三十多年过去了,这种漆线艺术仍然展现着蓬勃的生机。 自1973年开始,新的漆线雕艺术打开了国内外市场,并且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漆线雕原来只是厦门工艺美术十多个工艺种类之一,后来有些传统工艺因自然的原因渐渐衰退,而漆线雕却在一次变革之后,蒸蒸日上,至今已成为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的骨干产品,并且无数次作为当地最优秀的传统艺术而被政府作为礼品赠送世界友人,它已成为厦门工艺美术的代表品种之一。回想起来,七十年代的那一次变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也是一生中对漆线雕艺术所做出的一大贡献。
荣誉
1975年,逐继承遗愿,进一步提高漆线雕技艺。夜以继日,无暇休歇。除传统题材之外,又将漆线雕的装饰手法运用于瓷器盘瓶等坯体上,使漆线之美得以独立的展现。为漆线雕创造一个新品种,扩大外贸,至今畅销不衰。此外,创作了许多人物形象。那个阶段是多产的,参加全国全省工艺美术展览的作品,1972年至1980年计十六件套。这是第一个十年高峰创作期。所得的成绩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传统加以精炼;二是试图将其它艺术结合进漆线雕创作之中,做了多方面赏试性的工作。这样的努力使我得到更加扎实的艺术功底,1979年我获得首批工艺师的荣誉职称,1987年获省工艺美术专家荣誉称号。评价
蔡水况有理由自豪:解放后首创用漆线雕表现历史人物的崭新形式,冲破了为神佛造像的传统框套;自己1973年创作的漆线雕瓷盘花瓶,则标志着新漆线雕第二代作品问世。漆线雕艺术多年来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创造了外汇。
初见蔡水况,怎么也对不上号DD这哪像刚刚载誉而来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分明是位淳朴的邻家阿伯。很难想象,那些极尽精微的雕塑、流光溢彩的金线就出自这双粗糙的手。
父子两次挽救漆线雕
漆线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许多人并不知道,漆线雕的前身是古代的佛像,这门传统技艺原本只在佛像身上体现,并不能够独立生存。直到解放后,蔡水况的父亲蔡文沛完成了历史人物郑成功的作品,跨出了造型创新的第一步。
而第二步则是由蔡水况继续跨越的。1972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全国解放了大量“牛鬼蛇神”出来应景。工艺美术厂重又开张,蔡水况也得以归队。就在那时他发现,这一最传统的工艺门类与当时的社会已经不相符,于是他将龙、凤等传统图案通过整理,设计在瓷盘和瓷瓶上,打入国际市场,从此深受外国人的欢迎,销路畅通。
蔡水况感慨道,他们父子俩可以说是两次挽救了漆线雕的“生命”,如果父辈没有首创用漆线雕表现历史人物的崭新形式,冲破为神佛造像的传统框套,那么纯粹的木雕佛像可能在解放后就消失了。而如果他没有进一步创新,使漆线雕成为出口工艺品,这门传统技艺也很可能在文革后就失传了。
建漆线雕陈列馆
2006年,厦门漆线雕技艺跻身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蔡水况深感欣慰:“漆线雕技艺不可能失传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门传统技艺,他目前主要进行两项工作,一项是尽量引导、配合年轻的弟子们,使他们的技艺更加成熟。另一项是漆线雕传统技艺和历史渊源的资料整理,为将来出书和拍摄专题片打下基础。
据了解,从前的老艺人都是通过口述传授经验的,不懂得材料的整理,所以并没有文字留下来。要将父辈的经验转化为文字并非易事,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蔡水况透露,漆线雕陈列馆目前已确定在厦门建立,整理出来的资料也将在陈列馆中集中展示,包括图片、制作工具、文字资料,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等等。许多古老的作品在厦门已经找不到了,蔡水况还特地到省外地区寻找收藏者,将各个不同年代的漆线雕作品找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