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仁的个人简介
曾繁仁 (1941~)安徽繁昌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任山东大学讲师、系副主任、教授、教务长、常务副校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繁仁 - 简介
196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曾任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山东大学校长,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全国高教学会美育研究会副会长等。十年来,曾繁仁潜心于美学教学与研究,尤其在西方美学史和当代美育理论领域用力甚深、学识深湛,形成了具有鲜明个人特色的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曾繁仁 - 经历
20世纪80年代初,他便系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探索西方美学的学者。他的《西方美学简论》、《西方美学论纲》、《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等著作,以美的感性与理性关系为线索,对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整体进程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价值的学术观点,在美学界引起较大反响。二十年多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始终自觉着眼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势、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与文化变革的新的特点,以及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实践需要,从美学的应用和审美教育的时代变迁出发,致力于当代美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的创新建构,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著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他的《美育十讲》、《审美教育新论》、《走向21世纪的审美教育》等著作,不仅系统论述了当代美育基本理论问题,对美育这门理论与实践、思想与应用相统一的特定学科的性质、任务和方法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学理探讨,提出了“审美教育是借助美的形象手段而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审美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人的审美力”等观点,而且形成了历史反思与现实关怀、学理探究与实践追求相结合的独特思想风格。曾繁仁的当代美育理论建构性研究,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在吸收与融合中西方审美学说、关注审美教育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当代美育的建构根据,张扬美育理论的当代性质、内涵和目标。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提出了“中和论”美育思想,主张美育作为“情感教育”不是抽象的,它重在以“美的形象”消除感性和理性束缚而建立人的高尚愉快情感,是“人类反映现实的特有的情感判断能力的培养”,具有沟通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中介功能。他还从审美教育的时代演变中,揭示出当代美育“普泛化、实践化与科学化”的理论前景,进而充分肯定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整合研究对于美育学科突破的理论意义。
在当代美育理论特性的把握上,曾繁仁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出发,突出了深化美育理论与寻求人的精神健全发展之间的当代性关联。他从现实出发,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代人性追求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特征上,深入发掘美育的当代学理价值及其实践功能,认为以想象力为重要内涵的审美力,是健全发展的人的特定心理结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在智力结构方面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当代美育理论与实践只有从审美力范畴展开,把培养审美力作为促进人的想象力丰富化的根本途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当代人文价值内涵,协调现实中人的情感心理,进而实现人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命和谐。高度重视美育研究的科学性,充分注意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曾繁仁从事当代美育理论建构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他认为,美育研究要进入现代学科发展的前沿,就应当在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有全新突破。
曾繁仁 - 作品
20世纪80年代初,他便系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探索西方美学的学者。他的《西方美学简论》、《西方美学论纲》、《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等著作,以美的感性与理性关系为线索,对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整体进程作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独创性价值的学术观点,在美学界引起较大反响。
曾繁仁 - 社会评价
在当代美育理论特性的把握上,曾繁仁从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深切的人文关怀出发,突出了深化美育理论与寻求人的精神健全发展之间的当代性关联。他从现实出发,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当代人性追求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具体特征上,深入发掘美育的当代学理价值及其实践功能,认为以想象力为重要内涵的审美力,是健全发展的人的特定心理结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新型人才在智力结构方面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当代美育理论与实践只有从审美力范畴展开,把培养审美力作为促进人的想象力丰富化的根本途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当代人文价值内涵,协调现实中人的情感心理,进而实现人在当代生活中的生命和谐。高度重视美育研究的科学性,充分注意吸收现代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曾繁仁从事当代美育理论建构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他认为,美育研究要进入现代学科发展的前沿,就应当在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有全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