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捷

时间:2023-12-24 06:58:27编辑:小周

陈洪捷的个人简介

陈洪捷,汉族,1959年生于西安,毕业于北京大学,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人物经历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98年在北京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书法家。兼任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等。

社会职务:社会兼职 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杂志主编,《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主编、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理事,中国德国研究会理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杂志顾问编委。

研究方向

研究兴趣偏重于理论和历史层面,关注的研究问题大致包括4个方面:

(1)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此方面的研究力图探索高深知识的整体特点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旨在理解高等教育的知识基础。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观念、知识和高等教育》(2012)“论寂寞与学术工作”(2003),“高等教育与高深知识”(2006),还正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2)德国高等教育。此方面的研究力求把握和跟踪德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并研究德国高等教育19世纪以来的历史。体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德国20世纪的高等教育”(2001)、《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2002)、“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2003)、“为学术还是为职业?-- 德国大学学习传统及其变迁”(2005)、“u2018利禄之徒u2019,还是u2018哲学之才u2019?― 论席勒的大学教育观”(2005)等。

(3)中国高等教育史。此方面的研究力图从知识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的历史。体现这方面研究的成果有:“西学东渐与中国对专业教育观念的接受”(1999)、“蔡元培对德国大学观的接受及其文化历史背景”(2001)、“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圣哲性格”(2003)、“取士:科举制度的观念基础”(2003)。

(4)中德学术交流史。此方面的研究关注德国学术资源对中国近现代学术转型与建设的贡献,既考察制度和观念方面交流,也注重有关学者个人的学术活动。体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西学东渐与中国教育观念的变化―清季中国对德国教育的认识及对西方专业教育观念的接受”(1999)、“汉学家父子话中国”(1999)、“洪堡大学观念在中国的影响:以20世纪初年北京大学为例(德文,2001)、“悠悠十年哥廷根――季羡林在德国的求学经历”(2005)、“中国对德国教育的接受与研究”(2007)、《中德之间:大学学人与交流》(2010)等。

主要贡献

另外还主编了《国外高等教育学基本文献讲读》(2014)、《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2010),参加了《教育大词典》、《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词条撰写工作;写有散文"艾城记事"(《旅德追忆―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0)。

发表成果

《观念、知识和高等教育》(2012)等。

中德之间――大学、学人与交流》(2010)

《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2010年)

论寂寞与学术工作 论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2.6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2002、2006)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德国世纪的高等教育 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 2001.1

科研项目

北京大学结构与规模研究

具有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研究、工程博士培养的机制与模式改革研究、知识转型下的博士培养:类型、工程与评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年度报告等

获奖情况

《中国博士质量报告》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12)

《博士质量:概念、评价与趋势》获北京市第12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等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课题负责人之一)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2006.09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首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4.11

《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 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2004.11

学术交流

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1987/1988)

德国艾希施达特大学(1995/1997)

德国卡塞尔大学(1998)

德国马普哥廷根历史研究所(1999)

德国洪堡大学(2000)

德国埃尔福特大学马克斯韦伯研究院(2010)做过访问学者

上一篇:杜中良

下一篇:戴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