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古吉·瓦·提安哥的个人简介
恩古齐·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O,1938年1月5日-),出生于肯尼亚的卡米里苏,肯尼亚作家。
提安哥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粒麦种》、《界河》、《血的花瓣》,剧作《黑色隐士》,评论集《返家:走向民族文化》等。著作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他的《一粒麦种》和《十字架上的魔鬼》入选20世纪非洲百佳图书。
人物经历
恩古吉·瓦·提安哥出生在肯尼亚的卡米里苏区,地理上属于英国殖民统治时称为“白色高地”的行政区域。提安哥的青少年时期恰值肯尼亚历史上的动荡时期。1952年爆发的矛矛起义(Mau Mau Uprising)使肯尼亚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当地学校被迫关闭,只有传教士开办的英语学校还正常开放。提安哥14岁进入英语学校读书,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后来,他认清殖民者用基督教进行帝国主义文化殖民的本质,于是彻底抛弃了基督教信仰。
1962年,提安哥的第1部主要剧作《黑色隐士》(The Black Hermit)在乌干达的坎帕拉国家大剧院上演,他从此进入东非的文艺领域。此后,他进入文学创作的高产期,先后创作和出版了多部故事、戏剧、小说,还在一份报纸上开办周日专栏。
1963年,他从乌干达的马克雷雷大学英语系毕业,1964年赴英国利兹大学深造。他的第1部小说《孩子,别流泪》(Weep Not,Child,1964)写于他在英国读书期间,是东非作家用英语创作的第1部小说,出版后获得了评论界高度评价。1965年出版的《界河》(The River Between),原名《黑色的救世主》,以矛矛起义为大的历史背景,讲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在基库裕族村落中的故事。
1967年他回国到内罗毕大学工作,改英国文学系为非洲文学和语言系,出版小说《一粒麦种》(A Grain of Wheat)。20世纪60年代,提安哥做过内罗毕《民族日报》的记者和《祖卡》杂志的编辑,还先后在内罗毕的大学学院、乌干达首都坎帕拉的马克雷雷大学和美国埃文斯顿的西北大学等多所大学任教。
1975年恩古吉应当时苏联作家协会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在雅尔塔完成了小说《血染的花瓣》,两年后发表。
1977年是提安哥生活和创作生涯的一个戏剧性转折点,他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英语小说《血的花瓣》。同年,他与恩古吉·瓦·米瑞合作完成戏剧《我想结婚时结婚》。由于该剧的批评矛头直指后殖民时期的肯尼亚政府,强烈抨击肯尼亚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提安哥在1977年12月31日遭到肯尼亚当局不经任何审判的秘密关押。他在狱中毅然决定放弃英语作为自己的文学创作语言,而改用本族语基库裕语进行写作。他认为,非洲人用殖民者的语言写出的文学不是非洲文学,只是非欧文学(“Afro―European literature”)。作家必须使用本族语言创作,才能创建非洲文学自己的谱系和语法体系。
他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就在狱中的卫生纸上创作出了第1部基库裕语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Caitaani Mutharabaini,1981)。后来,提安哥还根据他的这段狱中经历写成回忆录《一个被关押的作家的狱中日记》(1982)。1978年,在进步人士呼吁下,肯尼亚当局迫于压力将提安哥释放,但禁止他继续在大学教书。
1986年,他出版了又一部以基库裕语创作的小说《马提加里》(Matigari ma Njiruungi,英译Matigari)。由于肯尼亚当局的迫害和暗杀活动,他被迫流亡英国(1982―1989)和美国(1989―2002)。
流亡国外后,提安哥将创作重点转向以文化抵抗为宗旨的文学政治批评,探讨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传统非洲文化的丧失、基督教给部落社区造成的影响等问题。
流亡中的提安哥曾在世界多所大学任教。1989年至1992年,他任耶鲁大学英语和比较文学客座教授。1992年至2002年,他成为纽约大学比较文学和人类表演学教授。此前,他还曾执教于德国的拜罗伊特大学、新西兰的奥克兰大学、美国的史密斯大学和阿姆赫斯特大学等多所院校。
1993年,提安哥又发表评论文集《转移中心:为文化自由而战》,指出语言对界定国家身份的重要性和全球化给非洲带来的种种影响,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非洲。1998年出版的论文集《笔尖、枪尖与梦想:关于非洲文艺与国家政权的批评理论》由他1996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结集而成,探讨了作家在当代非洲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政权之问复杂的关系。
2006年,他出版了小说《乌鸦的巫师》。
2016年9月,提安哥获得韩国第六届朴景利文学奖。
个人生活
提安哥家属于肯尼亚当地最大的氏族――基库裕族,父亲原是农夫,但到提安哥出生时,家族的土地已被殖民者强行夺走。
主要作品
中文名外文名体裁年份《黑色隐士》The Black Hermit戏剧1962《界河》The River Between长篇小说1965《一粒麦种》A Grain of Wheat长篇小说1967《血的花瓣》长篇小说1977《我想结婚时结婚》戏剧1977《十字架上的魔鬼》Caitaani Mutharabaini小说1981《一个被关押的作家的狱中日记》回忆录1982《马提加里》Matigari小说1986《转移中心:为文化自由而战》论文集1993《笔尖、枪尖与梦想:关于非洲文艺与国家政权的批评理论》论文集1998《乌鸦的巫师》小说2006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恩古吉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较高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肯尼亚独立以前,在白人殖民统治下,劳苦大众过着被压迫被剥削的生活,恩古吉的作品犹如战斗的号角,唤起民众,号召他们站起来,团结一致,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非洲各国独立以后,恩古吉又用犀利的笔锋、生动的语言褒贬时弊,无情揭露各国存在着的诸如贫富差距、新旧文化矛盾冲突、官场腐败、以权谋私等黑暗现象。
提安哥的《回家:非洲和加勒比文学、文化和政治论文集》(1972)强调了非洲文学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作用。《政治中的作家》(Writers in Politics,1981)和《思想的非殖民化:非洲文学中语言的政治性运作》(1986)两本文集分析了肯尼亚社会中的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必须进行激进的根本性改革。此外,提安哥还强调非洲作家用本土语言进行写作的必要性,认为非洲作家只有用本族语写作才能深入到非洲大众中去。
“反对英语”是提安哥在后殖民文学上所持的旗帜鲜明的立场。由于受到法国作家、精神分析家、哲学家和革命家弗朗茨·法农关于非殖民化和殖民主义精神病理学思想的影响,提安哥认为语言不仅是一种写作的工具或形式,还是殖民者摧毁本土民族文化、进行文化殖民的最有力的武器。对他而言,拒绝英语就是拒绝被殖民同化、拒绝被视为原始和低等;珍惜和使用本族语言不仅是在文化领域反对殖民主义的必要手段,它更是保证一个民族永存的策略。
荣誉记录
文学类·2016 第六届 朴景利文学奖 (获奖) 2001 意大利诺尼诺文学奖 (获奖)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恩古齐·瓦·提安哥是一位突出地表现步入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生活的侧面的作家。(土地文化基金会和朴景利文学奖审查委员会评)
提安哥的文学价值是国际公认的,他是阿契贝去世以后非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如果诺奖给非洲作家,非他莫属。(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陈黎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