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达明

时间:2023-12-25 01:44:01编辑:小周

丁达明的个人简介

丁达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党委副书记。1916年10月,丁达明生于广东省海南岛文昌县九子园村一个贫农的家庭,祖上历代务农。为电影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生平

他从小参加劳动,七、八岁时就帮助父亲割稻、放牛、种地。在艰难中,丁达明念完了小学

。十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他只好辍学在家务农。直到十七岁时,他才得到在南洋做工的叔叔的帮助,进入文昌县中学习。丁达明喜爱文学和绘画。在县中,他写了一篇作文《文昌江畔》,深受师生好评。由于得到语文老师的鼓励,1935年他和几个同学结伴离开海南,到南京继续求学。从农村进入大城市,丁达明的视野开阔了,思想活跃了,他开始结识进步朋友,接触进步书籍,慢慢地懂得了什么叫剥削,什么叫革命。当时正值抗战爆发前夕,中国处于危亡关头,丁达明一边学习,一边积极参加南京学联的抗日救国活动。“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丁达明归返家乡,以画笔为武器,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这时,他从一家杂志上看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简章,决定奔赴延安。1938年3月初,他与几个同学,历尽艰辛,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西安吴堡“青训班”学习,之后,进入延安抗大,从此参加了革命队伍。

工作经历

丁达明在抗大结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四师政治部任宣传干事。不久,又调至新四军

军部鲁迅艺术工作团任美术组副组长。1944年,苏北画报社成立,丁达明任该社美术编辑。这一时期,他一边战斗,一边作画,创作了一批以抗战为内容的木刻。抗战胜利后,丁达明随军北上,参加创办《东北画报》,任美术编辑。1949年,广州解放,他受党派遣,接管广东省艺专。1951年春,他被调至中央电影局中南影片经理公司华南分公司任副经理。三年后,又调至中南区电影公司任经理。就这样,丁达明走上了电影发行的工作岗位。

电影生涯

丁达明在华南、中南工作期间,主要致力于新中国的电影发行事业的筹建工作。解放伊始,人民政府虽然接管了敌伪经营的影院,但是,整个电影市场仍然充斥着资本主义国家和私营厂出品的影片。国营厂出品的故事影片以及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纪录影片在市场上数量尚少,处于劣势地位。当时在中南地区的丁达明和洪藏同志一起,依靠党的政策,领导电影发行部门的职工,通过统一排映,扩大宣传,举力“新片展览月”、“抗美援朝电影宣传月”等多种活动,扩大了国产影片的影响,改变了电影市场的面貌。在此期间,丁达明的足迹遍及华南、中南所属各省,并建立、健全了各级电影发行机构。

丁达明于 1954年调到北京任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宣传处长,1957 年被任命为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副经理。从此,丁达明参与了全国电影发行事业的领导工作。

丁达明来自农村,他比较了解农民对电影的要求。他一踏上全国电影发行工作的领导岗位,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着眼于广大农民看懂看好电影的问题。为此,他十分重视电影的宣传工作。他经常强调电影宣传工作的思想性与通俗化,要求电影宣传品的文字必须通俗易懂。他善于发现典型,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六十年代,他及时肯定和推广了基层电影发行部门做好电影宣传工作的“三步骤”经验,即“映前宣传,映间解说,映后搜集反映”,使这一经验在电影发行放映系统普遍开花结果。在他的主持下,中影公司又在北京、延边、福州和其他几个地方连续举办了农村电影宣传工作的现场会议,总结推广了河北三姐妹电影放映队的三镜头幻灯宣传经验,以及用口译配音和涂磁录音帮助各族人民看懂电影的经验。此后,农村三镜头幻灯宣传工作和少数民族语配音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地开展了起来。

丁达明一直在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六十年代初,山东平度县、浙江淳安县以放映队为单位,合理划定服务地区、合理设置放映点、 合理安排各类放映点的映出次数、 合理规定收费标准为主要内容的 “规划放映”经验,引起了丁达明的重视。他抓住这两个县的典型经验,先后在华东、中南、西南和东北四个大区召开了农村电影普及工作会议,加以推广,成效显著。之后,全国农村放映点大幅度增加,大大地加快了电影的普及的深度和广度。

1966年,在十年动乱期间,丁达明被打成黑线人物,备受摧残。他长期下放干校,后又在家赋闲。直到“四人帮”被粉碎,才重返中影公司。1980年被任命为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经理。

贡献

对于农村电影的普及

对于农村电影普及的贡献

丁达明对解决农村广大农民看电影做出了重大贡献。1979年,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的要求也更迫切了。丁达明已年逾花甲,他亲自和

同志们一起到湖北、湖南、广西的几个县、几十个公社,对农民看电影的现状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他及时肯定了湖北、湖南、四川、安徽等省根据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物质生活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要求日益迫切的情况下,创办农村集镇电影院的经验。在文化部电影局领导的支持下,1981年春,丁达明在长沙主持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工作座谈会,推广了这一经验。这一新事物如今已在全国农村结出硕果,1983年,农村集镇电影院的数目已达四千多座。丁达明在五十年代,解决了电影送到农村的问题;六十年代,解决了农民普遍地看到电影的问题;八十年代,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看电影的条件,要使中国广大农民能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做了很多造福于农民的大好事

对电影宣传的贡献

丁达明对于电影宣传工作十分重视,恢复了“文革”前在电影宣传工作上的许多好做法;并从1980年开始,恢复了“文革”前创办的对外电影宣传刊物 《中国银幕》,还创办了大型的电影画刊《电影画报》。这两个刊物每期都由他亲自审查、定稿。《中国银幕》已在世界五大洲发行,《电影画报》发行量已达150万册。

发行放映事业

全部精力献给了发行放映事业

丁达明原是一个美术工作者,当党把他安排在电影发行放映岗位上,他放弃了自己的爱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发行放映事业。丁达明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不为名,不为利;生活艰苦朴素,工作孜孜不倦。他说:“我愿意和同志们在一起,共同努力,使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都能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上一篇:陈飞龙(掌门人)

下一篇:陈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