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密微的个人简介
戴密微,法国汉学家,敦煌学重要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1951年当选金石美文学院院士,后来又获得了比利时卢万大学名誉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日本科学院名誉院士等。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1894-1979),法国汉学家,敦煌学重要学者,法兰西学院院士。戴密微一生所获荣誉极多,1951年当选金石美文学院院士,后来又获得了比利时卢万大学(Universite de Louvain)名誉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Universite de Rome)名誉博士、英国伦敦亚非研究学院(School of African an Oriental Studies)通信院士、英国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通信院士、英国科学院(British Academy)通信院士、日本东洋文库名誉院士、日本科学院名誉院士等。
戴密微 - 人物年表
1894年9月13日,戴密微生于瑞士洛桑。其父在那里任医学院教授。
1911年伯尔尼中学毕业,其后赴慕尼黑、伦敦、爱丁堡和巴黎深造。
1915年,年进入巴黎东方语言学院随从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和烈维学习汉语和梵文,同时学习日文。
1918年,自法国国立东方现代语言学院毕业。
1919年,毕业于东方语言学院,入法兰西远东学院,投身汉学大师沙畹门下。
1920年赴河内法兰西远东学院工作。
1921年6月至1922年1月间,戴密微由法兰西远东学院派遣赴中国考察,在北京居住了很长时间,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4-1926年来华,受聘于厦门大学教授,担任西方哲学、佛教和梵文的教学工作。
1924年,发表的第一部重要著作即是对《弥兰陀王问经》作各种汉译文之研究。
1926年至1930年,他以日佛会馆寄宿生的身份达到东京,在日本东京法国会馆任研究员兼馆长。
1931年开始,戴密微先后执掌教席于巴黎东方现代语言学院、巴黎大学(Sorbonne)和高等实验研究学院第4系――历史语言系。
1946年,马伯乐死于集中营,戴密微继任法兰西学院中国语言文化教授。
1956年,兼任《道报》编辑。
1964年,退休。
1951年,戴密微被选为金石和美文学科学院的普通院士。
1952年发表《拉萨宗教会议》(后改名《吐蕃僧诤记》)。
1959年,承担了主席团主席的职务。
1962年,在他的领导下,翻译、编辑、出版了《中国古典诗选》。
1971年。 与饶宗颐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画》。
1973年,在法国科研中心支持下,着手建立了专门研究敦煌手稿小组。
1979年3月23日,在法国逝世逝世。
1982年法兰西学院发表其遗作《王梵志诗附太公家教》。
戴密微 - 学术贡献
自从戴密微在河内发表第一部论著,直至他1978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在将近六十年的生涯中,其著作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是难以逾越的学问。他几乎学了并能够熟练运用与汉学有关的一切语言:汉文、越南文、日文、梵文、藏文、俄文以及其他欧洲语言。
戴密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兴趣广泛,在中国哲学,尤其是佛教、道教、敦煌学、语言学、中国古典文学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并因此在汉学界享有盛誉。他从研究敦煌经卷始,继之及于禅宗、禅意诗、文人诗。尤其是评介中国古典诗歌深入细致,推动了法国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 。著述极为丰富, 专著、论文及书评约300余种。
此外,他还发表了许多有关法国汉学史方面的文章,总结法国汉学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如,《法国汉学研究史简述》、《亨利?马伯乐》、(亨利?马伯乐与汉学的未来》等。正如日本的汉学家福井康顺所指出的,由于学识、智慧和非凡的工作能力,戴密微所涉及到的汉学研究已不是某几个领域,而是“整个中国的研究”。
戴密微的中国哲学研究,以中国佛教研究成绩最为卓著,也最为重要,可以说贯穿他的整个汉学研究,并成为他的整个汉学研究的灵魂。早在留居日本时,他就担任过根据汉、日文资料编写的大型佛教百科全书《法宝义林》的主编,并于1929―1931年间出版了前三册。
戴密微一生在佛教研究方面留下不少著名的大作。他在《法宝义林》(1929年出版第一册)中发表的大量文章和条目都是佳作,特别是有关以佛教音乐“梵唱”以及有关“病”一词为主题的两文,更为名噪一时。他早期的博士论文《那先比丘经汉译本研究》(《那先比丘经》又名《弥烂陀王问经》(1924年出版汉译本),即梵文(Milindapa ha。――译者),在该经的汉文本及其巴利文本之间作了比较研究,可以说是继承了沙畹与烈维之遗风。
《真伪考》(1929年)一文,则显示了他有关汉文经典的博大精深知识。戴先生在从事瑜伽、菩萨师地论、阿毗达摩论等方面的哲学研究时,也下过很大的功夫。这些著作奠定了戴密微在他长期从事的佛教研究领域中的统治地位,更确切地说,是在佛教汉文资料领域内的地位。在这一方面,他真正的专长主要是中国佛教,即禅宗佛教。1952年,他研究了敦煌写本中有关吐蕃禅宗文书,由此而出版了《吐蕃僧诤记》一书,成为研究中世纪印度、吐蕃和中国中原佛学学者们的必读著作。他在名著《吐蕃僧诤记》中,出色地论述了8世纪末汉僧摩诃衍同印度僧人莲华戒在吐蕃王宫中的一次宗教大辩论,在书中他不仅发表了许多敦煌写本(主要是巴黎国立图书馆第4646号伯希和敦煌汉文写本,即《顿悟大乘正理决》)内容,同时还结合各种资料,对这次宗教会议的来龙去脉,吐蕃诤会的历史背景及其相关的各种问题作了深入研究。该书以其资料丰富、注释详尽而有见地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认为是一部评议该时期印、中佛教徒对寂静主义争论的不可多得的重要作品,敦煌字、佛教学和藏学的代表著作。
另外他还写有几篇有关中国禅宗之肇始的文章。除了论述《维摩诘经》对中国文学、诗词、思想的影响之外,戴密微先生也曾着手研究过与俗文学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佛教入冥界说。他对于佛教图像、雕刻的知识,可见于他与美国埃克(G.Ecke)合著的有关泉州古双塔的研究。
1945年起,他在高等实验学院开设大量有关佛教课程,并于1972年,发表了又一著名佛教著作《临济语录》的法译本。此外,他还写有许多禅宗研究成果,如慧能的《六祖坛经》(1944-1947)等。在佛教研究上,戴密微关心佛教在中国的表现形态,注意中国佛教在唐代、特别是在武后时代的历史,尤其是佛学的印度资源,佛经汉译的真伪和禅对诗词的影响等问题。
比起佛教研究,戴密微的道教研究似乎要逊色些,但是正如日本的汉学家福井康顺等所说,在道教研究这一领域,无论如何也“不能漏掉”戴密微的名字。他对《庄子》中的《逍遥游》、《齐物论》和《秋水》等篇,作过学术价值很高的论述。1945年,在京都大学人文研究刊物发表有《家教之谜》,分析了《庄子?天运篇》中的问题。1955年在《通报》上发表书评,分别对荷兰戴闻达(Jau Julius Lodewijik Duyvendark,1889―1954)的《老子道德经》译注和法国马克斯?康德谟(Max Kaltenmark)的《列仙传》译注进行了详细的评论。所有这些都表明,他的道教研究,也有很高造诣。还必须指出的是,戴密微对整个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文化思潮演变的关注,就是研究《庄子》所引发的。1945年至1949年,戴密微在法兰西学院连续多年的研究课题,就是对《庄子》和历代《庄子》注释的分析和研究。通过这一研究,使他有机会对从上古至乾隆时代,以及此后的中国思想史,尤其是庄子思想和宋、明理学,中、西最初的哲学思想,作一番深入的研究。同时,也正是通过这一研究,使他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他还通过对《庄子》的研究,使他对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中国思想家的兴趣,从而对颜元及其颜李学派、戴震和章学诚等一代名流进行研究。
戴密微一生中,不仅研究佛教,而且还将其研究扩展到更纯粹意义上的汉学的诸多领域。这些领域主要一方面是中国思想史,从《庄子》及其注疏者开始(尤其对研究佛教与道教教义之间的关系感兴趣),直到18世纪的某些思想家,如戴震等。另一方面是语言和文学领域,戴密微对中国文学极富鉴赏力,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主要表现在跟他的佛教研究有直接关系的敦煌俗文学研究,以及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研究。
戴密微及其弟子在中国古典诗歌方面的研究,堪称这方面的卓越成果之一。在他主持和带领下,于1962年,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古典诗选》。《中国古典诗选》“集法译中国古诗之大成”,翻译了上至《诗经》下至清诗共374首古诗(包括词在内),选译了204位中国古典诗人的作品,除了直接从中文翻译过来之外,还收集了不少前人的成果。《中国古典诗选》的出版是二次大战以后法国汉学界的一件大事,在法国研究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推动了法国汉学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和研究工作,同时在整个汉学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中国古典诗选》所翻译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40多位唐朝诗人的106首诗词,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法国汉学界唐诗的翻译和研究,促使法国本世纪的《唐诗》翻译和研究出现一个新高潮。
60、70年代,由他的学生或就教于他的法国当代知名的中国古诗专家编译著述的《宫廷诗人司马相如》(吴德明)、《古诗十九首》、《牧女与蚕娘》(桀溺)、《嵇康的生平和思想》、《诗与政治:阮籍》(侯思孟)、《唐诗语言研究》(弗朗索瓦?程)承其后,把中国古诗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法国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严重的摧残。首先是三位有影响的法国汉学大师先后弃世:社会学家葛兰言因法西斯德国入侵忧郁致死,历史学家马伯乐则直接受害于纳粹德国集中营,文献学家伯希和随之在1945年病故。他们的辞世给处于鼎盛状态的法国汉学造成了巨大真空。其次,二战使中西沟通和人员往来受到障碍。法国汉学界这种万马齐喑的局面是由一位著名的汉学家的出现而打破的。这就是被法国汉学界誉为“我们的光芒”的保罗?戴密微先生。他以丰富的汉学知识和坚强的意志,力排万难,为法国汉学在战后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二战之后,戴密微将其最大一部分著作都用于研究中国佛教的这种宗教、哲学和甚至是文学的同化以及地道中国史料。他从对文献和史料的比较,转向了对于文化影响和撞击的研究。
戴密微 - 学术成果
《按照真谛解释的佛教宗派的起源:中国学和佛学杂集》,1931-1932年出版。
《法国的汉学研究历史的概貌》,载于日本东京东方学会东亚文化研究所出版的英文刊物《亚洲学报》(拉丁文和英文混排刊名为Acta Asiatica,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ern Culture)1966年第11期内。
《中国古典诗歌选集》,此书由戴密微写了介绍性前言,由铎尔孟(André d’Hormon)老先生选诗,在戴密微领导下由一个翻译小组集体译出。初版于1962年由伽利玛尔出版社在巴黎出版;1978年由该社再版发行。1982年又由该社作为《诗集》丛书再次出版,这一版共有571页。
《吐蕃僧诤记》,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台湾千华书局1993年再版,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年再版。
《法国汉学研究史》,《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1期。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汉学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3期。
《中国和欧洲的最早哲学交流》,《中国史研究动态》1982年第3期。
《拉萨宗教会议僧诤记》序,《敦煌学辑刊》,1982年第2期,。
《新发现的吐蕃僧诤会汉文文档案写本》,《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3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从敦煌写本看汉族佛教传入吐蕃的历史》,《国外藏学研究选择》,甘肃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马可波罗时代蒙古人的宗教形势》,《国外中国学研究译丛》第2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敦煌变文与胡族习俗》,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2年第1期。
《王梵志诗附太公家教》,载《高等中国研究所丛书》第26卷,1982年。
《禅宗:《敦煌俗文学作品(王梵志2)》[L’ecole du Tch’an:texts de litérature,vulgaire de Touen-houang(Wang Fan-tche,Ⅱ)],1958年。
《王梵志诗研究》(Etude de I’oeuvre poétique Wang le Zélateur),1959年。
《马伯乐》,载《亚细亚学报》第234卷,1943-1945年版,1947年版。
《马可?波罗时代中国的宗教形势》,载《极东: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马可?波罗700周年寿诞学术讨论会文集》,罗马,1957年版。
《法国的东亚研究组织》,载《亚洲研究学报》第18卷,1958年。
《东方现代语言学院的的汉语教学》,载《东方语言学院150周年纪念》专号刊,巴黎,1948年。
《马伯乐》,载《亚细亚学报》第134卷(1943-1945年)
《南宋陵墓》, 载《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25期。
《中国古诗选》,戴密微主编,1968年出版
书评专集《敦煌学近作》,1971年。
与饶宗颐合作出版《敦煌曲》和《敦煌白画》。
戴密微 - 参考资料
[1]《汉学研究》第四集,阎纯德主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
[2]《汉学研究》第2集,阎纯德主编――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
[3]《国际汉学》第二辑,任继愈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
[4]《法国当代中国学》,(法)戴仁(Drege Jean-Pierre)主编,耿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5]《法国汉学》第七辑,《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
[6]《法国汉学》第一辑,(法)龙巴尔、李学勤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7]《法国汉学》第五辑,《法国汉学》丛书编委会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