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顿的个人简介
1882年12月28日,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数学家爱丁顿生于英格兰肯德尔。基本内容
1902年,爱丁顿毕业于欧文斯学院(现在的曼彻斯特大学),190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从1906年至1913年,他担任了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台长的首席助理,这之后,又重返剑桥当上了天文学的普卢姆讲座教授。
爱丁顿最早的工作是关于恒星运动的研究,在这以后,他又从1916年开始研究星体的内部结构,研究结果发表于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星体的内部结构》之中。他介绍了一种以往被忽视的现象,即可能通过辐射压力对星体的平衡产生巨大影响,热能由星球内部到外部的传播,并不像原先人们所设想的那样通过对流实现,而是由辐射实现。
正是在这项研究工作中,爱丁顿全面地总结出了质量、发光度之间的关系。这一关系发现于1924年。它指出,一星体所拥有的质量越大,就能发出越多的光。这一结论的价值在于,如果一颗恒星的固有亮度已知,就可根据此亮度确定它的质量。爱丁顿还认识到,恒星的体积有一个极限:质量能超过太阳质量10倍的星体,其数量相对而言就较少了,而任何质量超过太阳50倍的星体,由于过度的辐射压力,就不可能是稳定的。
爱丁顿写了大量科学专著及通俗读物。他的一些著作相当流行,其中《膨胀中的宇宙》一版再版。正是由于爱丁顿的介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才传播到了讲英语的国家之中。爱丁顿受相对论影响极深,并为此理论提出了实验证据。他观察了1919年的全日蚀并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所作的一项极为精确的出人意料的预言被成功地观察到了,这就是光线在通过恒星(即太阳)的引力场时产生的轻微弯曲。1924年,爱因斯坦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支持,应爱丁顿的请求,沃尔特?亚当斯探测并量度了天狼星的高密度白矮伴星天狼星B的谱线波长的偏移,从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恒星光线由于引力场的作用会变红。这样,爱丁顿做了许多工作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建筑在严格坚实的基础之上。在他的《相对论的数学原理》中,爱丁顿还极为精辟地阐述了这一理论。
多年之间,爱丁顿埋头钻研一种深奥晦涩但又极富挑战性的理论,该理论在他身后才发表在遗著《基础理论》之中。大致说来,爱丁顿的思想是:科学中的基本常量,诸如质子的质量,电子的质量和电荷负载等,是"宇宙结构的自然与完全的规定",它们的值也并非偶然的。爱丁顿曾致力于发展一个能把上述值推出来的理论。但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