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原(教授)

时间:2023-12-27 19:13:56编辑:小周

陈中原(教授)的个人简介

陈中原 男,1953.1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已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10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言,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用(SCI引用80多次),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另外还有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研究学者陈中原。

简介

陈中原,1953年生,我校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特殊津贴。曾两次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曾主持并获得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1995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1996 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等。现任国际Geomorphology学报编委、国际ESPL学报Editorial Advisory编委、国际EMECS-封闭性海湾环境管理和决策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貌学会大河流域工作组副主任、国际地貌学会环境考古组副主任、我国沉积学报编委、地理科学学报编委、第四纪研究学报编委以及我国第四纪委员会理事和上海地质学会理事等。 走进陈中原教授的办公室,很容易会被墙上的照片和小挂件吸引;照片记录着陈教授野外科研的足迹,小挂件则成为陈教授与同行之间友谊的见证。于是,一次又一次原本单调、枯燥、辛劳而艰苦的科学调查,在严谨的数据和逻辑的分析之外,增添了几分生活的积累和别致的体验。

科研

成果被认可,是最高兴的事

从80年代开始,陈中原一直从事地理学方面的研究。今年,英国《自然》杂志刊登出他与团队成员联合撰写的《沿海沼泽地的刀耕火种和水涝治理成就中国东部最早的水稻文明》论文,顿时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用陈中原的话说,这其中不仅隐藏着他十年来的努力和心血,也充分验证了“十年磨一剑”的古话。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房产、股票、基金等多重投资方式对大众无一不是一重诱惑,在经济的标杆下,人们对于成功的界定各不相同。而陈中原所理解的成功,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科研与教学。他说,假如对工作缺乏高度的责任心和坚持不懈的态度,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获取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陈中原坚持野外考察,足迹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南美探险考察时,由于皮肤被紫外线晒黑甚至脱皮,陈中原曾两次在机场被警方误认为是毒贩。正是在长期积累和团队合作之下,陈中原主持并参与了一系列河流――三角洲环境演变国际合作项目,将新技术(遥感技术、物理学测试和同位素学先进测试方法)与传统学科(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沉积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理论相结合,对长江、尼罗河等河流――三角洲进行了地质地貌环境与灾害、环境考古、沉积物搬运、沉积与沉降、气候与海平面以及人类活动等的研究。“我们的研究成果被认可,是最高兴的事情,甚至比成果本身还满意。”话语间,陈中原时不时流露出孩童般的笑声,让人感受到科学最本质的魅力。通过科学地研究,陈中原揭示并阐明出多项重要学术观点,包括:我国东部距今7700年前的稻米起源;尼罗河三角洲中西部晚第四纪地层体系与环境演化特征;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变迁;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影响;长江河流水文地貌演变等。

教学

学生的反应,是一种鼓励

作为教师,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华东师大作为一所师范类学校,培养人才更是每一名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在陈中原看来,大学时代不仅是每一个人的人生最富有激情的时光,也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渐成熟的阶段。于是,陈中原始终注重对学生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热情。无论事情再多、工作再忙,他都会在每周一下午组织和安排学生召开论证会,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体力,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的修养。这也逐渐成为陈中原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近年来,陈中原一直坚持双语教学,并在本科生中开讲全球变化等课程,对学生进行资源环境演变的启蒙教育。课程已经坚持10多年,在学生当中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堂堂爆满。“您是怎样走上地理学研究道路的?”课下,陈中原经常会碰到学生这样的提问。“坚持和兴趣,以及长期来国际合作和被我的老师和同行们的潜移默化”,陈中原回答。“陈老师,那我们也有这个潜质。”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偶像力量是无穷的。学生的反应和评价,对陈中原而言是一种无形的支持和莫大的鼓励。采访结束时,陈中原风趣地说:“人类的最高理念是爱生命、爱自然,我强调的自然可以理解为地球。热爱地球,我是地球的FANS。”言语间,流露出一名地球人对自然的质朴情感,更透露着一名研究者对学科的无限热忱。陈中原,1953年1月 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1993年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博士后和Research Associate;1996年入选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96 年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1997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计划;1999和2004年两次获我国高级访问学者资助;2000年获美国地理学会的项目资助;2001年入选国际Geomorphology学报编委会;2002年获得日本振兴基金会资助; 2003-2005年获国际APN基金项目的资助;2004年获得英国Durham大学u2018Distinguished Scientistu2019资助。2006年获得英国u2018The Leverhulmeu2019基金的资助;2006年获得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访问教授资助进行合作项目研究。 在紫江教授任职期间,主持了一系列河流―三角洲环境演变国际合作项目,将新技术与传统学科理论相结合,对长江、尼罗河等河流―三角洲进行了地质地貌环境与灾害、沉积物搬运、沉积与沉降、气候与海平面以及人类活动等的研究。揭示并阐明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观点:其中包括:1)尼罗河三角洲中西部晚第四纪地层体系与环境演化特征;2)长江三角洲第四纪地球化学指标与海侵关系;3)长江水下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变迁;4)长江与尼罗河三角洲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及其对环境变迁的影响;5)长江下游河床沉积物分布与地貌环境变迁等。在国内外许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并被SCI100次被引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2等奖。近年主持和主要参加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项目10多项。多次主持国际性IGCP, IAG,APN等学术交流研讨会(泰国2004;越南2005;西班牙2005;上海1999,2004,2006);积极参与国际性学术组织活动,是国际地貌学会大河流域工作组的主要成员,国际EMECS委员会委员。2004年和2006年与国际地貌学会(IAG)大河流域工作组合作,组织并主持召开了长江河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带领了野外考察,在国际Elsevier出版社的《Geomorphology》和《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学报上主编了2期以长江为主的专辑(Special Issue,2006),向国际同行介绍了我国学者对长江的研究动态,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个人简介

陈中原,男,1953.1生,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

从业经历

1995年度国家教委“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

1996年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入选者;

1997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计划”;

2000年获美国地理学会基金项目资助;

2001年入选国际地貌学编委;

2002年入选为“紫江学者计划”;

2003年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APN (Asia Pacific Networks)项目资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1988年获华东师范大学理学博士,

1990.4赴美国Smithsonian研究所、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3.7年完成工作回国;

1994、1996、1997、1998、1999年多次受邀赴该所进行合作研究工作,期间被聘为 Research Associate.

多年来,主持和参与了一系列流域---三角洲---河口环境演变国际合作和我国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将新技术(遥感、物化和同位素等先进测试方法)与传统学科(地貌与第四纪学、沉积学、海洋学、气象学,以及古生物学等)理论相结合,对长江和尼罗河等河流---三角洲---河口进行了沉积物产生、运移、扩散;环境与灾害、沉积与沉降、气候与海平面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等研究。

成就及荣誉

主要成果包括:

1)长江近百年径流变化和泥沙通量研究;

2)长江流域环境变化对河口的影响;

3)尼罗河晚第四纪环境演变以及海平面上升对环境影响;

4)墨西哥热带河流三角洲沉积特征;

5)长江三角洲海平面上升对地貌演化的控制作用;

6)长江三角洲新石器文化起源、演变与地貌发育关系等。

已在国内外许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包括:Geomorphology,Geology, Quaternary Research, Marine Geology,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 Environ

mental Geology, 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 & Exploration, 地理学报,沉积学报,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第四纪研究,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

近年以来主持和主要参加的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委基金和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15项。

上一篇:陈椿庭

下一篇:范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