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钦

时间:2023-12-28 00:13:26编辑:小周

陈大钦的个人简介

陈大钦,男,1978年7月出生,博士,研究员。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

光学博士

随后进入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2008年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2012年12月评为研究员。迄今,作为第一作者已在JACS, Nano Energy, Acta Mater., JMC, CC, APL和OL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4篇(IF3的22篇,他引超过800次,一作论文h因子为19),受邀在《PHOTONIC GLASSES AND GLASS-CERAMICS》中撰写专章一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基金和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并参与多项研究课题。3项稀土发光玻璃陶瓷研究工作连续入选2007、2008和2009年中国光学重要成果(均为第一完成人),2009年获得首届“Scopus寻找未来科学之星”青年科学之星奖,2011年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2年获得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研究领域:新型无机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在光伏与LED上的应用。

近年代表作:

1) D Q Chen, Y S Wang*, M C Hong*, Lanthanide nanomaterials with phot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 Nano. Energy., (invited review article) 2012, 1, 73.

2)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Lanthanide dopant-induced formation of uniform sub-10 nm active-core/active-shell nanocrystals with near-infrared to near-infrared dual-modal luminescence, J. Mater. Chem., 2012, 22, 2632.

3)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Ultra-broadband near-infrared excitable upconversion core/shell nanocrystals, Chem. Commun., 2012, 48, 5898.

4)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Monodisperse upconversion Er3+/Yb3+: MFCl (M=Ca, Sr, Ba) nanocrystals synthesized via a seed-based chlorination route,” Chem. Commun., 2011, 47, 11083.

5)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Dopant-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a new strategy of synthesizing hexagonal upconversion NaYF4 at low temperature, Chem. Commun., 2011, 47, 5801.

6)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Phase transition from hexagonal LnF3 (Ln=La, Ce, Pr) to cubic Ln0.8M0.2F2.8 (M=Ca, Sr, Ba) nanocrystals with enhanced upconversion induced by alkaline-earth doping, Chem. Commun., 2011,47, 2601

7)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Lanthanide activators doped NaYb1-xGdxF4 nanocrystals with tunable down-,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and paramagnetic property, J. Mater. Chem., 2011, 21, 6186.

8) D Q Chen, Y S Wang*, et al “Modifying the size and shape of monodisperse bifunctional alkaline-earth fluoride nanocrystals through lanthanide doping,” J. Am. Chem. Soc., 2010, 132, 9976.

水产专家

陈大钦,1924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2年高中毕业后,在福建盐务管理局硝磺处任驻厂检验员,后任会计员。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海洋系继续深造,半工半读,先后在福建象山小学、厦门大同中学执教,并担任《厦门声报》记者和翻译。1950年在大学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大学毕业,响应党的号召,支援东北边疆建设,来到大连水产养殖场任见习技术员。同年11月,调到哈尔滨水产试验场任技术员。  从1951年开始,陈大钦走遍了黑龙江省的几条主要水系,多次进行大麻哈鱼的人工孵化试验。从几次失败中,总结经验,研究鲑鱼的生长繁育规律,终于在1954年秋取得成功。1956年,主持筹建我国第一个鲑鱼人工放流基地――饶河大麻哈鱼试验站。1957年春,代表我省到苏联考察、交流大麻哈鱼放流技术,为我国大麻哈鱼的增殖做出了贡献。  1953年,陈大钦被推选为试验场养殖室副主任后,又开始进行大面积的科学实验。首先提出鲟鱼的移殖、驯化计划,并亲自进行1年的蓄养试验,取得可喜的成绩。随后,又组织制定鲟鱼增殖计划,组成课题组专门从事研究,突破种鱼的选择、蓄养、催情、人工授精、人工孵化、仔鱼饲养管理等增殖技术难关,并探讨胚胎发育的基本规律,从而填补了我国鲟鱼人工养殖技术的空白。为了解决北方浅水养鱼的难题,在此期间,他带领部分科技人员到沈阳市郊区自然泡沼进行养鱼适地调查,并选择出7个自然泡沼开展养鱼实验,取得宝贵经验,从而结束东北地区单纯靠江河捕鱼的历史。  1958年,根据广东、浙江两省草、鲢鱼人工孵化试验成功的经验,陈大钦着手进行在北方寒冷气候条件下的草、鲢鱼人工繁殖试验,1962年获得成功,正式投入生产。他曾主持召开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省区草、鲢鱼人工繁殖学术讨论会,为解决北方鱼苗自给问题开辟一条新路。1963年,首先采用尼龙袋密封充氧运输鱼苗,解决了鱼苗运输不便的难题并在生产实际中推广应用。当年,陈大钦被聘为太平洋西部四国渔业会议的中国专家。  “文化大革命”中,竟以莫须有罪名加害于陈大钦,并被停职反省。1969年恢复工作。1970年,陈大钦为解决黑龙江省由于气温低,致使草、鲢鱼人工产孵期晚的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调查试验。1971年,在鸡西发电厂进行利用电厂余热温水促使草、鲢鱼提早产孵的试验,继而在哈尔滨、佳木斯、齐齐哈尔等地进行推广,为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延长培育期、当年培育出大规格鱼种提供了较完善的新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项研究成果先后荣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陈大钦著有《草、鲢鱼人工繁殖技术》、《实用养鱼技术》等书,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他还主持筹建我国第一个冷水性鱼试验站。  1978年,陈大钦被选为黑龙江省和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水产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等。1981年1月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27日,因患肝癌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终年56岁。

上一篇:本朔普

下一篇:戴金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