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炳熙

时间:2023-12-28 13:19:37编辑:小周

陈炳熙的个人简介

陈炳熙,(1934~2008)山东潍坊人。中共党员。作家、画家、书法家。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潍坊市文工团团员,潍坊市人民政府文教科干事,潍坊师范、潍坊第一中学教师,潍坊学院教授。山东省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基本情况

中文名: 陈炳熙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山东潍坊

出生日期: 1934年11月

职业: 教授

毕业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

重要事件: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家

他的专业是中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但兼长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在诗歌、散文、小说、美术、书法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成就,从五十年代未开始,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文艺作品。他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出版专著《古典短篇小说艺术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他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散文200余篇,并收入多种选集及《中国新文艺大系》;他在《当代》、《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100余篇,并出版三本结集:《流动演员》(山东文艺上版社)、《雍和宫的雪》(上海文艺出版社)、《市场街的夜》(百花文艺出版社);他在《山东画报》等报刊发表动物画数十幅,并出版动物画作品三种:《动物画集》(山东科技出版社)、《动物世界》(岭南美术出版社)、《动物图谱与画法研究》(湖南美术出版社);他的书法作品六次在日本展出,六次被选入《日中友好书道展作品集》(日本国习字研究社出版),在国内则入选《百家名人诗词植联篆刻集珍》(黄河出版社)等多种选集。其动物画宗法郎世宁、刘奎龄而有创造发展;其书法兼采米芾、何绍基、于右任、郭沫若之长而自出新意。

画家、书法家

他画画始自文革后期,原本是为消遣之用,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画出了很大成绩,成了画哺乳类动物的专家。他的画作参加了省和全国的画展,并出版了专著《动物画集》、《动物世界》和《动物画谱和画法研究》。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看到炳熙先生的画作大为惊讶,认为一 位业余画家竟然画得这么好,感叹潍坊是一个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地方。至于炳熙先生的书法,更是为国内外人士所共认,他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是潍坊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他的字兼采著名书法家孙过庭、何绍基、于佑任、郭沫若等之专长而且又自出新意。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美展,并在《书法》等刊物上发表过。潍坊及外地多处地方都留有他的墨迹。《潍坊广播电视报》是他题写的报头,潍坊工艺美术服务部店名也是他所题。

综上所述,陈炳熙先生在诸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足以说明他对潍坊文学艺术宝库的丰富和做出的重要贡献。所以他被评为潍坊名列榜首的文化名人。陈炳熙先生是潍坊文学艺术界的光荣和骄傲。他是当代潍坊文学艺术界的领军人物,他代表着潍坊文化发展的一个历史时代。

人物轶事

陈炳熙的小说创作,尤其是短篇小说创作,不仅为读者营造了一种凄婉而又隽永的艺术境界,同时又为他所热爱的潍坊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的人文长卷

陈炳熙是在潍坊文化的浸润下成长起来的卓有成就的作家。在他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夜歌》、《流动演员》、《一个被骂杀又被捧杀的人》、《残址》、《沙滩旧事》、《大师的选择》、《恐怖的一瞬》、《月夜》,一直像橄榄一样被读者长时间品味着,因为这些小说既涉及了陈炳熙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又涉及了曾经一度辉煌的潍坊戏剧。

陈炳熙1934年11月5日生于潍坊,14岁就参加了潍坊特别市文工团。

潍坊特别市文工团成立于1948年12月,解散于1952年5月,历时3年又5个月。

陈炳熙卒于2007年7月25日。相对于73岁的生命来说,他在潍坊特别市文工团的3年又5个月的时间是短暂的。可是这3年又5个月的经历一直牵动着陈炳熙的心弦。对艺术的渴求、对爱情的向往,曾经像迷人的彩虹一样装点了他稚嫩的天空。即使到了生命的暮年,一想到那段生活,陈炳熙也能迸发出蓬勃的激情。他的小说《夜歌》、《恐怖的一瞬》、《月夜》的创作素材,就来自那段生活。

在小说《夜歌》中,陈炳熙写道:那是一九五O年的一个多雪的冬天。我们文工团参加山东某县的土改,分组驻进了离县城十余里外的几个山村。而我和小郦则同驻在一个区农筹委会所在的村庄里。

在小说《恐怖的一瞬》中,陈炳熙写道:一九四九年我在文工团工作。当时还处在解放战争的后期,建筑物遭到破坏,房子紧缺。文工团是小单位,主管部门没有给安排房屋充足的团址,只给了两处旧房,一作团部、排练厅兼女宿舍,另一作男宿舍。前者原属民众教育馆,有北房五间,东西屋各三间,小礼堂一座;十一间房,分别安排了团部、各分队队部及女宿舍,小礼堂正好做排练厅。后者却是一座废庙,坐落在离民众教育馆约五十米外的一条胡同的尽头;除团长、指导员在团部住宿外,全体男团员都住在此处。

“坐骡车,乘夜月,赶乡路,在一九五○年前后的文工团生活中是常事”,这是陈炳熙在小说《月夜》的开头写下的一句话,也是潍坊特别市文工团的真实写照。潍坊特别市文工团诞生于潍县战役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它的建立,更多的源于政治使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演出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虽然条件艰苦,但留给陈炳熙的,却是诗意的印象。

在小说《夜歌》中,陈炳熙写道:直到我们返回住处的路上,各人心头还持续着唱歌时的那种兴奋。那晚上,我和小郦走在前面,老鞠背了枪和小刘走在后面。漆黑的夜。微明的雪光。沙沙的雪路上的匀称而有节奏的脚步声。老鞠和小刘亲密地谈着。我和小郦也不停地说着那无尽的笑话。我曾劝她,渐渐大起来了,一个女同志,不要再调皮,要懂点事,像小俞那样。我说一句,她笑一声,最后说我是指导员的一支质量很好的“传话筒”。我虽然因她的“冥顽”而有些生气,但又被她的笑话笑得几次喘不过气来。走在后面的老鞠曾经几次喊着问我们:“有什么好听的节目,也说两个给我们享受!”

在小说《月夜》中,陈炳熙写道:这天天黑得特别快。火焰色的月亮一会儿就变成了银白色,射出皎洁的光,把大地染上一层透明的淡青色。我们前面也有一条淡青色的路,时而笔直,时而弯曲。远处的村庄如隔烟霭,小树林也变得迷离幽深,偶尔一阵风过,带着似有若无的清香,让人想起那些隐没起来的桃花。

出演《九件衣》

在潍坊特别市文工团工作期间,陈炳熙还被借调到评剧改进社参加了京剧《九件衣》的演出。

关于评剧改进社,齐鲁书社1993年3月版之《潍城区志》记载:1948年6月25日,文教部门在潍坊特别市民众教育馆(原武衙门,今潍城区教委处)召开评剧座谈会,推举郎子和、韩醒生、郭端怀、丁子阳、谭资九等9人为筹备委员,成立“评剧改进社”。社员有丁耀奎、郭菊畦等30余人,经常活动在武衙门和商会(今潍城区广播电视局处)。评剧改进社除在潍城演出外,还到昌潍人民医院和坊子89医院慰问淮海战役伤员;在抗美援朝时,为捐献飞机大炮举行过义演。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打渔杀家》、《坐楼杀惜》、《法门寺》、《甘露寺》、《四进士》、《九件衣》、《群英会》、《捉放曹》、《六月雪》、《红娘》等十几出戏。1951年评剧改进社因人员陆续就业而自行解体。

评剧改进社经常演出的《九件衣》,原是旧京剧剧目,亦名《列女传》。评剧改进社的改编本加进了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内容,最后以民军救民结束。该剧曾公演多场,掀起了评剧改进社演出活动的第一次高潮。剧中的小孩一角就是由陈炳熙扮演的。陈炳熙非常珍惜自己在评剧改进社的人生经历和获得的荣誉,他在小说《恐怖的一瞬》中还特意写道:不久我就给评剧改进社(一个业余京剧团体,当时京剧还叫评剧)借去演新编戏《九件衣》中的小孩。我那年十四岁,嗓子还未倒仓,所以中选。我按照团长和他们讲定的条件,白天仍在团里工作,晚上到评剧改进社去排戏。

从事戏曲改革

潍坊特别市文工团解散后,陈炳熙被分配到潍坊市文教科从事戏曲改革。陈炳熙的这一工作一直持续到1954年夏天,也就是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前夕。

戏曲改革是“我国对民族戏曲(包括曲艺、杂技等)所进行的群众性革新……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戏曲改革的指示》,具体阐释了戏曲改革工作的内容和政策,使这一工作有计划、有领导地展开”。对于自己亲身经历的戏曲改革,陈炳熙记忆犹新。在小说《流动演员》中,他写道:1953年我在W市文教科做过一段“戏改”工作。倒不是因为我特别懂戏曲,而是因为这件工作特别好做。小小的W市一共只有两个戏院,它们各拥有一个京戏班,但这戏班里只有演配角和跑龙套的“班底”,却没有招徕观众的主角。至于主角,则要由“重金礼聘”的“流动演员”来充任。我的任务不过是给班底们上上政治课,再就是在流动演员来的时候,审一审他们的演出剧目,走的时候,开一张介绍到新演出地点去的公函。至于审查剧目,更是简单不过,只要不是规定的十三出禁戏,一律开绿灯放行。当时的戏改在小城市中,仅止是做点消极方面的禁,并没有多少积极方面的改。正因为这一项工作简单,才让我这个只有十九岁的科里最年轻的小干部来承担……当时在戏改中,禁戏不难,那有明文;难就难在台风上。一般年轻女演员为了票房价值,迎合浅薄的市民意识,而故意把戏演“骚”。譬如红娘一出场,十个演员就有九个摇膀子,不但破坏形象,而且污染台风。为此我花了不少唇舌,批评,教育,但收效往往甚微,又不能为这一点就不让演出,这是最让戏改干部伤脑筋的一件事。

《流动演员》中的W市,也就是潍坊市,《流动演员》中的“我”的感受,其实也就是陈炳熙个人的感受。陈炳熙似乎不愿触及戏曲改革在中国戏曲史上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他念念不忘的,还是那段生活留给自己的困惑和美好。

出入戏剧院

陈炳熙从事戏改工作期间,永乐大剧院、悦来花店和张家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永乐大戏院是潍县第一座正规的戏院,为三层楼房。关于永乐大戏院,齐鲁书社1997年12月出版之《潍坊文化志》记载:

1927年,潍县北乡寨里人张有声、张少吾等12人,每人集大洋100元,在潍城东关固堤街北首路东,用谭资九店房地皮,拆房32间,建成木瓦结构的戏院。观众厅分楼座、池座,设有靠背联椅,可纳千人。1930年正式开业。首任董事长张有声、经理张少吾、会计宋有声。戏院原定12年后交归谭资九,因张私改文书,拖至15年张仍不交,双方形成纠纷,官司打至济南,方于1945年断归谭氏。当时永乐戏院为胶济沿线之较大戏院,全国著名京剧演员金少山、海燕琴、梁希娟、李宗义、裘盛戎、王影秋、安舒元、小杨月楼、唐韵笙、白家麟、程砚秋、张君秋、荀慧生、尚小云、奚啸伯、杨宝森等都曾在此演出。1953年,戏院年久失修,原潍坊市人民政府与潍坊市工商联合会决定将其拆除。

陈炳熙的小说《残址》用凄婉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与永乐大戏院有关的爱情故事,和这个爱情故事同样吸引读者的,还有一些与永乐大戏院有关的重要史实。他在小说中写道:县城的东北角上,有一座不起眼的生产塑料制品的小工厂……因陋就简地沿用着一座废了的旧戏院的门脸……门楣上“永乐大戏院”五个凸起的大字……两旁的对联是浮雕在石柱上的……那副对联写的是:“永丰坊前百尺楼台平地起,乐游原上几声歌板遏云行。”戏院的名字就是从上下联顶上各取一字凑成的。不知当初出于哪位名家的手笔,字是纯正的颜体,端庄典雅,一笔不苟。

悦来花店和张家店在潍县北关,是外地到潍县的京剧艺人的集散场所,被称为戏子市,实为艺人之家。关于悦来花店和张家店,陈似绪、陈国翰、谭先民在《潍县北关旧貌琐谈》一文中写道:北关大街店铺较多,大街东头路南有李孝先开设的悦来花店,这是北关最大的店铺,每年收进西北的棉花,兼收乐陵小枣,然后转卖。店里也住旅客。此外,还有几家花店,白天经营棉花、山果生意,晚上就是客栈。最早来潍的“四喜”、“永福”、“三庆”等戏班,曾住在悦来花店,后来住在大街东头梢门外(凤凰嘴西)的张家店,张家店里有座大房子,戏班可以晾箱。

因为经常与流动演员打交道,流动演员经常光顾的悦来花店和张家店,也在陈炳熙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小说《流动演员》中,陈炳熙将悦来花店和张家店的店名略加改动重新组合,变成了悦来客栈:那家旅馆用的是一个陈旧的名字,叫做悦来客栈。说这座客栈的房间简陋,该不算夸张之辞。若在今天,像李明霞那样相当于一个剧团的顶梁柱的演员,所能享受到的旅馆待遇,简直无法同当年相比。可是在三十年前,悦来客栈就不算一个寒伧的住处。

浸润戏剧文化

陈炳熙之所以能写出像《夜歌》、《流动演员》、《一个被骂杀又被捧杀的人》、《残址》、《沙滩旧事》、《大师的选择》、《恐怖的一瞬》、《月夜》等一系列的戏剧题材的小说,既与他在潍坊特别市文工团、评剧改进社以及潍坊市文教科的经历有关,也与潍坊浓烈的戏剧氛围有关。

潍坊戏剧的产生年代现已无从查考,但对陈炳熙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莫过于丁士修,给陈炳熙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白浪河沙滩的戏剧活动。

关于丁士修,政协潍坊市潍城区委员会2005年12月编印的《潍城史话》记载:丁士修,名尚志,以字行。潍城人。当他离开家乡,在北京辅仁大学英语系读书时,正是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声名大振之秋。当时四大名旦频出新戏,都需要好的剧本。出于对荀大师的渴慕,丁士修不顾贻笑于同学,以课余时间写了一个剧本,亲自送到荀慧生家中。他这个剧本原名《鸳鸯剑》,取材于《红楼梦》,写到尤三姐自刎为止。能降贵纡尊,不耻向外行学生要剧本演的荀慧生,看了剧本竟大为赞赏,便与他的编剧陈墨香研究,添了尤二姐的故事,演到二姐吞金而死,由荀慧生前饰尤三姐,后饰尤二姐,改剧名为《红楼二尤》。此剧于1932年3月11日,在北京哈尔飞戏院(今为首都西单剧场)首演。接连三天,场场爆满,满城争传,各报竞评,从此成为荀派经常上演的代表剧目,并列为荀派六大悲剧之首。

陈炳熙酷爱京剧,并将演唱京剧作为了保持一生的业余爱好。出于对京剧的热爱,他自然也就格外青睐对京剧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家乡人。在这些家乡人中,丁士修是最受陈炳熙景仰的一个。他在他的小说中,有意无意地两次提到了丁士修。

在小说《流动演员》中,陈炳熙写道:我端着茶碗,忽然想到了丁士修―――这W市唯一曾给名人写过剧本的人。“《红楼二尤》这个本子,就是我们这儿的一位票友给荀先生写的。”

在小说《大师的选择》中,陈炳熙写道:一个默默无闻的辅仁大学的学生、山东潍县人丁士修,因仰慕荀先生的艺术和为人,而为他编了此剧,初名《鸳鸯剑》,后由陈墨香足成二尤之事,更名《红楼二尤》。

在潍县,沙滩一词有着特殊的意义。所谓沙滩,指的是潍县县城和潍县东关之间的白浪河河床的开阔沙地,兼及河东岸东关城墙以内的沙岭子、南北下河街与河西岸的南北坝崖街。其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南起保安桥,北至北宫桥的广大地面,又以现在的亚星桥为界,称之为南北沙滩,潍县的大集就在南北沙滩。每逢集日,许多京剧艺人便在南沙滩摆摊或者搭棚卖唱

白浪河沙滩是陈炳熙少儿时代的乐园。这里给他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欢乐,也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陈炳熙对戏剧以及其它艺术的热爱,即使不能说肇始于白浪河沙滩,也与白浪河沙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小说《沙滩旧事》中,他不仅详尽描述了白浪河沙滩上的斑驳景象,也详尽描述了茶社里的演出场景:所谓茶社,顾名思义是供人喝茶的地方,可它又跟一般茶馆不同,茶馆有时也有为茶客助兴的卖唱者流,抱了弦子溜进去献艺,可总是以卖茶为主。茶社则不同,茶只是个幌子,卖的主要是唱。茶社的样子就像是一个小戏园,用席子搭起一个大棚,但没有戏台,仅仅在应该是戏台的地方圈地为台。“台”的对面是正门;“台”旁另留一个小门,是便门。“台”下摆几排靠背连椅,椅背上伸出搁板,可放茶壶茶碗,瓜子水果,茶客们一面品茶一面听唱。“台”上正中摆一张琴桌,上面放一张小鼓和两支鼓楗。桌后坐一位琴师。琴师背后坐一圈卖唱的女孩子。轮到谁唱,谁就走上来站在桌边,琴弦一响,就自敲鼓板,或京戏,或坠子,或小调,唱其所长。

陈炳熙已经驾鹤仙去,但其小说,尤其是戏剧题材的小说,将无止息地延续他的生命。

上一篇:邓x元

下一篇:程慰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