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秀

时间:2023-12-29 08:39:23编辑:小周

曹雪秀的个人简介

女,大学学历,学士学位。淄博心理网加盟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兼职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曾获高青县首届名师,淄博市优秀教师称号。近年参加全国十一五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09年3月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培训学习班,2009年12月参加了方舟的团体培训,2010年元旦参加李宏伟的绘画疗法。在此期间,参加网上各种形式的培训,如杨凤池的精神分析、韦志中的绘画技术、心理剧、亲子关系技能培训等。并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自我成长和督导,使自身的觉察力、感受力、实战能力不断提高。咨询的领域:青少年咨询,亲子关系咨询、学校适应障碍,婚姻情感咨询,以及职业减压和失眠治疗等。

简介

女,大学学历,学士学位。淄博心理网加盟心理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多年从事中学教学工作,兼职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曾获高青县首届名师,淄博市优秀教师称号。近年参加全国十一五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2009年3月朱建军的意象对话培训学习班,2009年12月参加了方舟的团体培训,2010年元旦参加李宏伟的绘画疗法。在此期间,参加网上各种形式的培训,如杨凤池的精神分析、韦志中的绘画技术、心理剧、亲子关系技能培训等。并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自我成长和督导,使自身的觉察力、感受力、实战能力不断提高。

咨询的领域:青少年咨询,亲子关系咨询、学校适应障碍,婚姻情感咨询,以及职业减压和失眠治疗等。

咨询特点

比较擅长用认知领悟和意向对话以及绘画治疗,特别是针对青少年发展咨询。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能比较快速、感受到来访者身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矫正,使来访者心理水平大大提高,恢复原来的和谐健康的水平。

博客

为心灵打开一扇窗 中小学生的厌学是一种常见现象,有的甚至会因此出现逃学和辍学。此类现象,有一部分属于心理问题,而非品行问题。在辅导中我接触到几个此类逃学的事例,现在的一点分析与思考写出来和大家分享。

为心灵打开一扇窗

案例一

一天,我正在上课,一名家长来送孩子,她把我叫到一边说:“老师,俺孩子有病,很长时间不能上学了。现在病好了,在家活蹦乱跳的,一到学校,不是肚子疼就是眼疼,这一两个月总往家跑,现在我送她来学校,请你转告其他老师,她的作业完不成不用管她,只要能来上学就行,总在家,可愁死俺了!”

后来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小红(化名)是一名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这学期刚开始,她不小心割破了手,流血很多。在外地打工的家长赶回来,把孩子照顾的无微不至,在家一住就是一星期。从此以后,她便经常生病,有几次还在课堂上晕倒,每次回家休养都住很长时间。几经反复,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就更不愿来上学。现在大约一两个月没有正常上课了。

从以上情况看,这个学生存在双重焦虑。一方面因为是留守学生,平时远离父母,内心缺失父母的亲情关爱,偶然因病获得关爱,即产生“生病获益”的无意识旷课行为。另一方面因缺课造成学业下降,学习压力增大,引发同学、师生紧张,最后形成复学困难。

从这个案例看出,厌学逃学的学生中,有一类是想通过逃学,引起父母、老师的注意,以实现自己未能满足的愿望,也就是满足得到承认和关爱的心理需要。这个学生的症状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患病利益”。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学生中比较常见。这是产生厌学逃学的个人因素。

案例二

某周一上午,我正去签到,看到两位家长送孩子上学,那孩子在校门前踟蹰不前,看样子是极不情愿进入学校。后来,我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小崔(化名)是一名初一学生,从小学五年级住校开始,就产生了上学障碍。不能住校,父母接送才能上学。初中时父亲外出打工,不能接送,又出现上学困难。现在已经三个多月不能正常上学,一周断断续续的来上一两天,那天来送他上学的是他姑姑和姑父,现在他寄住在他们家。

我找这名学生了解情况,他告诉我:“我从小和父母在一起睡觉,离开父母感到很害怕,不想住校。再说宿舍里很拥挤,我受不了。”我又问“你还有别的不想上学的原因吗?”他说:“父母对我要求很高,我以前学习很好,都是前三名。到了初中后,有一次我因生病考的不好,父母非要我赶上,还要求我和某某考的一样好。只要考不好,我妈就唉声叹气。我怕考不好,干脆不来上学。”

通过了解,我发现这个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与父母居住分离较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父母对其期望值很高,给他过大的心理压力;学校频繁的测验和考试也给他一定的压力。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身又不能及时宣泄,最后表现为逃避不上学。

由此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虽不打骂子女,却不断用语言向孩子施加压力,通过流露伤心的情感向孩子施压,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有的学生表现为健康情形欠佳,父母过分照顾,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这是形成厌学逃学的家庭因素。

案例三

某班学生小高(化名)放学回家在路上摔伤,病假四天后,回校一天,又恰逢五一放假三天。等到开学却不能正常到校学习。经过多方动员好不容易答应来校,却在来校的途中跳下摩托车逃走。当我们找到他时,他正急急的往更远处跑。

一见到他我就问:“你怎么了?为什么不去上学?”他说“老师,我不愿意去上学。”“能告诉我原因吗?”“他们都说我,也有人骂我,说我装病逃学。我很生气,就不愿意去上学。”“他们是谁?能告诉我是谁最让你受不了吗?”“小倩(化名),她总是说我,还笑话我!”

深入他的班级,我了解到,小高和小倩本是同组成员,小高是正组长,小倩是副组长。在去年的期末考试中,小倩发挥理想,考了班级前三名,超过了正组长,被调到其他组任组长。从那时起,小高的内心就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又恰值青春发育期,对自己的形象特别注意,很在乎同学们的评价,而当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各方面超过自己时,便产生了心理障碍。这次有伤在家,回校遇到了同学们的议论,尤其是小倩的“讥笑”,不能承受于是其心理压力转化为逃学表现出来。

通过这一案例,我发现在学校生活中,被同学恐吓、害怕被同学打骂,班集体中有不良风气,恃强凌弱等等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逃学的一种重要因素。

从这些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升学压力过大,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和要求,不断的向学生灌输“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受到责罚或加重课业负担。来自班级同学、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压力,会让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内向且不善于及时疏导消极情绪的学生产生了厌学和逃学行为。

要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打开“心结”,需要帮助他们的人,能从内心理解关爱他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并运用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帮他们走出暂时的困境,健康发展。我是这样与他们交流的。

案例一的过程:

师:你还愿意来上学吗?

生:愿意,但是我看不见字。

师:这个不要紧,只要能听就能来上学。你能给我说说,你不想来上学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我生病耽误了上课,老师一找我,我就害怕。同学也说我笨,说我拉了小组后腿。

师:那你是喜欢负责任的老师还是不负责任的老师?

生:负责的。

师:老师找你正是对你负责呀!这不正是你喜欢的老师吗?

生:嗯。(学生紧张的表情开始变得轻松)

师:现在咱们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你希望大家关心你的学习还是不关心?

生:当然是关心好!

师:当然关心的方式有多种,有些同学可能表达不当。说你拉了后腿不正是要求你努力学习,对你督促,要求你进步吗?

生:是。(学生的表情看起来有些愉快,略带羞涩)

师:那好,你觉得你能来上学了吗?

生:试试吧。

……

谈话大约进行了半个小时,学生便可以进入教室学习,后来经过观察及询问,眼睛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与同学相处良好。任课老师反应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良好,没有反复。

其他几个案例我也基本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效果良好,虽有暂时的反复,但也很快恢复了正常。能够为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打开心结,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这让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成就感。现在我把这些方法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与学生个别沟通,让学生明白逃学的真正原因和动机。这是学生能够恢复正常心态的心理基础。

其次、应用“理性-情绪疗法”,消除学生的不合理认知,让学生明白逃学对自己可能产生的坏处或不利的结果,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第三、建议学生多阅读伟人传记、伟人奋斗成功史等励志励业的书和报刊,激励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学习珍惜时间,不偷懒,做个有用的人。

第四、通过与家长沟通,与学生父母讨论子女教育的方法和态度,建议家长不能过分保护和溺爱,也不能放任、疏于管教孩子,并要求家长的教育要有一定的思想性。

柏拉图说“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化的工作”。心理辅导更是如此,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学生的心灵问题,只有多关心、温暖和理解学生的“心”,才能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因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困惑,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的辅导才有成效,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成功。作为心理辅导教师,我愿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一扇窗,让学生的心灵充满阳光,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上一篇:曾应台

下一篇:陈敬(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