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强(举重运动员)

时间:2023-12-29 12:09:38编辑:小周

陈伟强(举重运动员)的个人简介

陈伟强,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2018年3月18日,参演电影《王者盛宴》。

个人档案

姓名:陈 伟强

性别:男

生日:1958.6.7

籍贯:广东 东莞

项目: 举重

个人简介

陈伟强,男,汉族,1958生6月生,广东东莞人。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金牌获得者。陈伟强从小酷爱体育。1972年7月开始练习举重,由于身体素质全面,基础好,腿部力量较强,训练刻苦,故进步较快。1974年至1978年共42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青年全国纪录。

1977年参加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获52公斤级抓举第1名,挺举和总成绩第2名。1978年在第8届“亚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79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达标赛中,他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纪录,同年11月在希腊举行的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以153公斤的成绩再一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第4届“全运会”上获56公斤级抓举第1名。1982年在第9届“亚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同年获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总成绩第1名,挺举第2名。1983年在第5届“全运会”上,获60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第1名。1984年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以282.5公斤(抓举125公斤、挺举157.5公斤)成绩摘取了60公斤级的金牌,为中国获得本届“奥运会”举重项目的第3块金牌。“奥运会”的比赛同时是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的成绩,陈伟强获抓举第2名,挺举和总成绩第1名。

1977年4月至1978年4月这一年中,陈伟强共7次打破52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及56公斤级挺举的世界青年纪录;1976年至1984年共31次破52公斤级、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全国纪录;1979年至1983年共8次破56公斤级、60公斤级的亚洲纪录。

陈伟强有强烈的事业心,有攀登世界体育事业高峰、振兴中华体育的宏伟目标,训练时有一种“要干就拼命干”的拼命精神。由于伤病,医生对他的运动寿命判了“死刑”,但他于战胜伤病,与教练、医生紧密合作,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为我国体育走向世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陈伟强两次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被授予全国及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各2次。1980年荣获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85年被评为广东省劳动模范。曾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省政协第五、六届委员。1984年广东省政府给记大功一次,并获晋升两工资的奖励。

运动经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举重队共夺得4枚金牌,其中半数是由广 东选手奉献。在曾国强为新中国夺得了奥运史上首枚举重金牌,同时也为广东省贡献了奥运第一金之后的第三天,陈伟强又以182.5公斤(抓举125公斤、挺举157.5公斤)的总成绩摘取60公斤级的金牌。这个冠军同时也是广州籍选手为家乡献上的第1枚奥运金牌,或许连陈伟强自己也想不到,这个纪录会足足被他保持了20年--直到杨景辉称雄2004年雅典奥运会,广州籍选手只有陈伟强这奥运唯一一金的格局才宣告打破。

出身力士之乡,举重世家

说到陈伟强,堪称伟大的石龙镇陈氏举重家族永远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陈伟强的三叔是大名鼎鼎的陈镜开,他曾经先后9次打破世界纪录,是新中国竞技体育领域首个世界纪录的创造者--1956年6月7日,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一举打破了由美国人C?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132.5公斤的世界纪录。

两年后的这一天,陈镜开的侄子--陈伟强在广州出生。

21年后,还是这一天,仍然在上海卢湾体育馆,陈伟强以151.5公斤的成绩打破了当时56公斤级挺举的世界纪录。叔侄二人缔造的这一神奇,至今还在业内被传为佳话。

陈伟强的四叔陈满林,也是非常了得的人物。在1965-1966两年间,陈满林曾先后三次打破56公斤级和60公斤级推举世界纪录。同时,他还是新中国竞技体育领域打破全国纪录的第一人,其运动生涯从1958年一直延续至1977年,这一纪录在举重界至今无人可敌。

至于陈伟强的大伯陈枝,生前也是东莞石龙体校著名的高级举重教练员、国家级裁判员,奥运冠军曾国强、曾获奥运会铜牌的叶焕明等一批名将在起步时都曾得到过陈枝的真传。当年陈镜开辅导陈伟强练习举重

虽然没有什么个人威水史,但陈枝在陈氏举重家族却起了一个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年年少的陈镜开要去八一队练举重时,曾遭到父亲的坚决反对,那时老人家把练习举重看做是不务正业,他更希望陈镜开能跟着自己学做生意。作为长子的陈枝耐心说服了父亲,之后连陈满林也成为举重界的一员。现在看,如果没有陈枝当年的支持,或许现在的商界会多出一位成功的大老板,但体育界却必然少了陈镜开这位光芒四射的巨星级人物。

祖籍东莞石龙镇的陈伟强出生在广州,从小没有在石龙生活并不代表家族的光芒就照耀不到他。现在回想起来,陈伟强承认,当时两位叔叔的影响对他确实很大,虽然自己举重练了半年之后两位叔叔才知道自己的侄子也入了行,但这都是后话了。

走后门走进举重队

陈伟强的父亲陈耀宗,在弟兄四个里边排行第二,也是四兄弟 里唯一跟举重不沾边的一个。早年迁居广州,后在广州成家立业,得长子陈伟强,所以陈伟强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由于家族影响力太大,奥运夺金之后陈伟强一直被外界误认为是东莞石龙人。

不过,“远离”石龙这个举重之乡的陈伟强到底还是走上了举重之路,而且还是走后门进来的。

和9岁就摸过杠铃的曾国强相比,陈伟强第一次接触举重时已经14岁了。这是1972年,14岁的陈伟强身高只有1.32米,体重也只有32公斤。接下来等待这位中学生的将是当时最“流行”的“上山下乡”,陈耀宗担心瘦小的儿子吃不了上山下乡这个苦,于是自之前的一年开始,父亲就在琢磨如何让儿子躲过上山下乡。

在那个年代,逃避上山下乡的路子只有三条:参军、搞文艺、搞体育。陈耀宗确实也有远见。1971年陈伟强初二毕业填写志愿表时,填的就是父亲授意下的“搞体育”。次年,因“文革”停掉的一些体育项目开始陆续恢复,其中就包括举重,于是陈伟强迎来了机会。在大伯陈枝的帮助下,身体条件并不出色的陈伟强被送到了广州市业余体校练习举重。在体校的前半年,陈伟强只能偷偷地上去举重台举两把杠铃,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都是按照教练的要求在举重台下练习基本功。虽说是枯燥至极,可也为陈伟强日后成为技术型的大力士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因为“搞体育”就相当于一个将来就业机会的选择,陈枝都没有跟三弟和四弟说起陈伟强练举重这事--再说了,那时候长辈压根也没有指望陈伟强能在这片天地闯出什么名堂来。

“后果自负”得保运动生涯

进入业余体校后,训练刻苦的陈伟强却是进步神速。1974年10月25日,练习举重已经两年多的陈伟强被选入广东省举重队。三叔陈镜开听说后,马上提出可以把侄子带去条件更好一些的八一队试训。不过陈伟强这时候才16岁,年龄偏小,去八一队的事暂时也就搁置下来。到了次年八一队再想要陈伟强的时候,惜才的广东队却不放了,现在回过头再看陈伟强当年面临的这次命运抉择,若真的去了八一队,广州籍选手为家乡贡献的第1枚奥运会金牌就不可能在9年之后横空出世了。1979年6月7日陈伟强在上海打破56公斤世界纪录

1979年,陈伟强的运动生涯迎来第一个巅峰时期,在全国举重达标赛和第33届世锦赛上,他以151.5公斤和153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就在这一年,他获得了运动健将称号,在年底的全国十佳运动员评选揭晓时,陈伟强更是大名上榜。

然而就在陈伟强欲更上层楼之时,他得到了中国决定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消息,一心想在奥运舞台上展示自我的陈伟强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4年之后。就在这个时候,让运动员最为头疼的伤病困扰又缠上了他。

1980年秋天,在南宁举行的全国锦标赛,陈伟强吃到了欲速则不达的苦头,他想一举打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的三项世界纪录,结果发力有误,不慎造成肘关节脱臼。之后陈伟强 又将祸不单行的说法足足体验了一番:好不容易恢复了三个月,接下来的一次全国分区赛他的肘关节再次脱臼;等再次恢复之后,肘关节又在训练中脱臼,以至于那时候大家都怀疑他是不是肘关节习惯性脱臼,而这恰恰是举重运动员的大忌。

但这还不算完,之后在省队进行的一次体检中,中山三院的检测报告上又清楚地记录着:陈伟强患上了运动性肝炎,转胺酶已经超过了500。用当时中山三院一位何姓教授的话说,这样的指数之下,陈伟强已经不适合再从事体育运动。

是放弃还是挺下去?在700多个和伤病做斗争的日日夜夜里,陈伟强想得更多的,是三个字:不死心!他不相信自己的运动生涯就以这样的方式悲剧收场。而陈伟强与伤病顽强斗争的过程也为四叔陈满林所目睹,那时候他没少给侄子打了气,后来陈伟强战胜伤病,陈满林还送给侄子合辙押韵的两句“打油诗”:流血流汗不流泪,伤筋动骨不后退。

然而在陈伟强备受伤病痛苦折磨的时候,省体委却已经有了让陈伟强退役的念头,他们怕陈伟强的身体吃不消,万一出了问题,谁都不敢负这个责。

此时的陈伟强做出了一个任谁都想不到的抉择,这是一个“后果自负”选择:他写了一封保证书给省体委的领导,称万一以后身体出了状况,一切责任自负,与组织、与旁人皆无牵连。就这样,陈伟强的运动生涯终得保全,省体委也为他请了最好的大夫治疗,边恢复边训练,终于在1982年的武汉全锦赛上,人们又看到了复出江湖的陈伟强。而功力逐渐恢复的陈伟强马上也证明了自己,在当年举行的第9届新德里亚运会上,他获得了60公斤级抓举和总成绩的两枚金牌。

略施巧计,奥运夺金

翻阅“史料”,关于陈伟强具体哪年进入国家队的记载居然是无从考证,这一点还是陈伟强接受记者专访时自己给出了答案。原来陈伟强在国家队是属于性质特殊的走训制运动员,国家队有比赛时,他就去国家队报到,然后随队出征。没有比赛任务时,他就在广东队训练,这也使得他成为国家举重队里唯一没有个人指导教练的运动员。1984年陈伟强在洛杉矶夺取的那枚奥运会金牌,和这个也有一定的关联。

举重比赛时,运动员的签表通常都是写在一块黑板上,由这块黑板上反映出来的对手资讯,一般都是由教练员掌握,教练员会根据这些资讯为自己具体指导的队员制订临场比赛时的战术。然而陈伟强是个有心人,别说在国家队没有个人指导教练,就是在省队时,他自己也早早就养成了赛前注意观看签表变化的好习惯。

奥运会比赛那天,陈伟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来自罗马尼亚的拉素,在之前一年进行的世锦赛上,陈伟强就曾经输给过拉素,对这个对手,奥运会上的陈伟强并没有把握赢他。

比赛开始后,两个人都是报了抓举120公斤、挺举160公斤的成绩。但是在抓举试举125公斤成功之后,陈伟强没能像拉素那样举起127.5公斤的杠铃,暂时陈伟强处于2.5公斤的劣势。在体重轻于拉素的有利条件下,挺举能否至少赢拉素2.5公斤遂成为决定陈伟强能否夺金的关键。

或许是抓举的取胜让拉素产生了保守的念头,他把自己挺举的试举成绩临时降低至155公斤,随时注意签表变化的陈伟强马上猜到了对手的动机,于是他也降低了自己的挺举成绩,但只是降低到157.5公斤,比拉素刚好多出2.5公斤。

这个变化随之也改变了签表的次序。按照之前的签表顺序,应该是陈伟强试举在前,拉素在后。以举重比赛的规律来看,在后出场的运动员通常可以根据在前出场对手的成绩决定自己的临场战术部署和调整,相当于有利的一方。抓举输给拉素,陈伟强已经吃了签表的亏,而两个人挺举比 赛前对试举重量的更改因此改变了签表的次序,最终让陈伟强达到了变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接下来的一幕大家都知道了,在拉素试举失败之后,命运已然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陈伟强成功举起了157.5公斤,凭借体重轻的优势,陈伟强战胜拉素,得到了这块属于新中国体育代表团、属于中国举重队、属于广东省,同时也属于广州市的金牌。事后陈伟强回忆说,当时他心里对试举165公斤的盘算都准备好了,当然前提是拉素能举起162.5公斤,而这枚金牌对他最大的启发,则是“举重没实力不行,但技战术所占的成分也很大”。

就是在这次比赛中,中国台北选手蔡温义名次列陈伟强和拉素之后夺得铜牌,当时媒体在报道时都突出了一个主题:“海峡两岸的中国儿女首次在奥运赛场上同时登上领奖台。”

金牌换来奖金18500元

奥运夺金荣归故里,广东省政府给陈伟强记大功一次,广东省体委也给予他晋升了两级工资的奖励。陈伟强回忆说,当时他的一级工资是7.5元,长两级工资就是每月多得15元,在经济还不发达的1984年,在那个只讲奉献不谈索取的特殊年代,每月多得15元已经算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奖励。

当记者试探着问起奥运夺金个人总共得到了多少钱的物质奖励时,快人快语的陈伟强马上就扳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一笔明细账:国家奖励了8000元,省里和石龙镇各奖了4000元,广州市奖励1000元,一位日本华侨个人出资奖了1500元的外汇券,总计18500元。

陈伟强回忆道,1980年代那时候,人们对物质最高境界的认知就是到“万元户”为止,虽然现在的奥运冠军拿个300万到500万的奖励并不稀奇,但在他那个年代,18500元绝对就是一笔巨款。而在1982年之前,运动队通常都是零奖金,运动员只有微薄的工资可拿。陈伟强清楚地记得,1983年上海五运会他夺得60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3枚金牌时,省里总共给他的奖金是900元,相当于一枚全运会金牌价值奖金300元。陈伟强说到这里的时候,一旁的曾国强特别插话补充道,“那个年代的900块钱,都可以用来盖房子了。”

保龄高手回归举坛

花都一家保龄球馆在最显眼的门面挂出一条大横幅,上书“奥运会冠军陈伟强亲自指导您打保龄球!”这是1997年秋天,上海举行八运会之前的事。之前的几年里,1990年代初期就已经结束了运动员生涯的陈伟强一度下海经商,石龙的、广州的,在很多地方,陈伟强都曾经在朋友投资开张的保龄球馆从事过管理工作。

在说及陈伟强的业余生活时,会煲靓汤和打得一手漂亮的保龄球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而恰恰是经营保龄球馆的这一特殊经历才造就了一位保龄高手的诞生。

第一次打保龄球,教练只对其专业辅导了一个多小时,陈伟强就出了师。本来他力量协调的底子就很厚实,再加上天天待在保龄球馆里,熟能生巧,三个月过后就打出了279 分的专业级高分。后来陈伟强甚至还做过一段时间的保龄球教练,经他培养的一个女球手,最终晋身职业球手行列,并达到了参加全国精英赛的水准。

不过身在商海的陈伟强心里又哪能放得下举重这一毕生的热爱。1997年八运会过后,省队一声召唤,立马他就回到了二沙岛,成为广东举重队的总教练。2003年起陈伟强一度还在国家队任教,次年雅典奥运会之后,陈伟强再次回到二沙岛,现在他的职责是主抓广东举重队62公斤级的训练(60公斤级已经取消)。

为北京奥运会尽绵薄之力

在很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造势的社会公益活动里,人们都能看到陈伟强的身影。

陈伟强是广州各界选出的多哈亚运火炬广州传递活动80名火炬手之一,和他“并肩作战”的有钟南山、杨景辉、董兆致等明星人物;陈伟强担任了海尔奥运城市行决赛赛场上的大赛评委;以及参与“万人骑行迎奥运”大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大型公益活动……

用陈伟强自己的话来说,2008北京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对他个人也是一次机遇,除了在教练岗位上要培养出优秀人才,为北京奥运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是他常想的一件事,“用什么方法参与都不重要,我就是想多出一点力,表达我的心意,就算是体现我个人的参与精神吧。”

其他经历

2018年3月18日,参演电影《王者盛宴》。

运动成绩

1977年 在第8届亚洲举重锦标赛和中国―― 巴基斯坦举重比赛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举世界青年纪录和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

1978年 在中国―― 联邦德国举重比赛中打破56公斤级挺举世界青年纪录

1979年 在全国举重达标赛和第33届世界锦标赛上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1982年 在第9届 亚运会上获抓举和总成绩冠军

1984年 获世锦赛60公斤总成绩和抓举两枚金牌

1984年 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60公斤级金牌

所获荣誉

1979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之一

1979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79年、1984年获 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人物小传

洛杉矶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三天,陈伟强在他从未在世界赛场上登过 顶的60公斤级别项目的决赛上,以体重较轻的优势登上了领奖台的最高处,而当时的铜牌得主,来自台湾的体育教师蔡温艺在领奖台上与他握手致贺。奥运会结束后,某家报纸曾经有一篇关于陈伟强夺冠的报道,题目是《意外的金牌》。确实,这枚金牌不光出乎大家的意料,也出乎陈伟强自己的意料。

双腿像桥墩的男人

“一个家族里面有三个人去练举重,三个人都拿冠军,三个人都打破世界纪录,这的确是很少的。”曾在举重界显赫一时的陈氏家族对此是引以为豪的。创造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并先后九次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是陈伟强的三叔,先后三次打破世界推举纪录的陈满林是陈镜开的弟弟,陈伟强的四叔。陈伟强自己除了获得过奥运冠军外,还曾经两次打破过世界挺举纪录。叔侄三人在23年中,先后14次打破世界纪录,写下了中国举重史上的一段佳话。

陈伟强也是长不高的人,他大腿的形状跟他的两个叔叔一样,是有名的海珠桥墩――海珠桥的那个桥墩。他们的腿都是四方形的,这种形状也是有点属于天生的。一名举重运动员成长为世界一流选手,一般需要经过6到8年的专业训练,而陈伟强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已经8次打破世界青少年纪录,2次刷新了世界纪录。1979年,陈伟强达到了他运动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而他的成功和成长,都与他的两位叔叔的影响分不开。

半年内两破世界纪录,陈伟强信心倍增,在他面前,似乎没有举不起的杠铃,没有破不了的纪录。1980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举重锦标赛上,个性好强的陈伟强破天荒地想在一次比赛中,一举打破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世界纪录,创造更惊人的奇迹。可惜他失败了,并造成了肘关节受伤。那次受伤以后,陈伟强又多次在训练中受伤,这对于刚刚开始出成绩的陈伟强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从此以后,他再也没能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他自己曾经也好像有点束手无策,想着好像也都差不多了。但是我说我和我哥都是有样子给你看的,这样的伤病要重视它,也要轻视它。”陈伟强的四叔陈满林一直开导陈伟强。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他的成绩得到基本恢复,已过巅峰期的他还意外地在 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一枚金牌。

会煲靓汤的男人

如今,45岁的陈伟强还在和举重打着交道,他已经是国家举重队的教练。

每天上午训练前,陈伟强总要泡上一壶功夫茶,这是他近两年来养成的习惯,看上去是在喝茶, 其实是在想事情,队员们的训练计划大多是在这时候写出来的。

每到大赛之前,帮助队员恢复体能成了最重要的事。陈伟强每两天就要 到集市上买只鸡,给队员们煲汤,这是广东人增加营养的传统方法。“我一般买那些小母鸡,不买老母鸡,老母鸡太容易上火。这汤是补气养血的,反正是把黄芪、红枣、枸杞子这些滋补的东西往里扔就完了,大概慢火熬四个小时,这叫老火汤。”身为广东人的陈伟强满口的煲汤之道。

陈伟强也懂得做菜,而且做得很好吃。“现在没空了,在家里都是爱人做菜。现在应该是她做得比我好了,以前刚结婚的时候,她是不会做菜的。”陈伟强自2002年5月调入国家队,至今已近两年了,其间夫妻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妻子除了要照顾儿子,还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婆婆。能够聊以自慰的,除了每天通电话,就是时常翻看那些已经发黄的照片。

除了做教练,陈伟强还帮朋友管理过三年的保龄球馆。“在队里面打保龄球比赛,老是我拿第一,搞得我都不好意思,有时就让给他们了。”在保龄球队里,陈伟强拿出了练举重的劲头去打保龄球,无人能敌,曾经创下过279分的个人最好成绩。陈伟强还喜欢踢足球,“将近三年没动过了,现在跑不动了,以前打足球经常骂人家,现在是人家反过来骂我。”

陈伟强目前带了四名队员,其中苏飞翔是九运会62公斤级举重冠军,已经进入了世界一流选手的行列。

“我喜欢他的个性,按他的条件,根本不可能达到那个水平,但凭他的毅力,凭他不服输的拼搏,他是做到了。我最欣赏他这点,很自强。”在当年的教练赵华冠口中,陈伟强是“不服输”的“强人”,而“强人”,不会惧怕任何的压力。

上一篇:陈欣孺

下一篇:方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