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的个人简介
鲍元恺(1944――),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北京市人,祖籍河北青县。196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现任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学风委员会委员、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
个人简介
鲍元恺(1944――)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6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73年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现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厦门爱乐乐团艺术顾问,厦门演艺协会艺术顾问。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音乐研究》编委、金钟奖音乐作品评委。是首批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5年获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12年获厦门大学“南强杰出贡献奖”。作有《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1991)、《华夏弦韵》室内乐集(2001)、六部交响曲:《纪念》(2004)、《台湾音画》(1996 / 2000 / 2006)、《京剧》(2006)、《厦门》(2008)、《禹王》(2009)、《燕赵》(2012)以及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景颇童谣》(1981)等。作品多次在海峡两岸各大城市和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东西欧洲和南非,由国内外交响乐团演出,并由DG、EMI、PHILIPS、DECCA、雨果等多家机构出版唱片。
音乐作品
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
Chinese Sights and Sounds, 24 Pieces on Chinese Folk tunes for Orchestra,1991,87:00。
1991年10月13日,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交响乐团在天津音乐厅首演。这部由《燕赵故事》《云岭素描》《黄土悲欢》《巴蜀山歌》《江南雨丝》和《太行春秋》六个组曲24首乐曲组成的交响音乐会,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和绚丽多彩的管弦乐色彩,向听众展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汉族人民的生活画卷。
20多年来,通过国内外交响乐团在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演出,通过唱片、广播、电视和网络的传播,《炎黄风情》获得了各地华人的深刻共鸣,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演出率最高的中国管弦乐作品。伦敦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芬兰西贝柳斯乐团、澳大利亚国家广播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柏林爱乐厅、维也纳金色大厅、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华盛顿肯尼迪文化中心、以色列国家歌剧院等世界著名音乐厅,都曾奏响这些以西方音乐形式演绎中国传统民歌的管弦乐曲。1995年以来,经国家教育部推荐和审定,《炎黄风情》陆续进入各地中小学音乐课本,成为通过课堂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材。2006年,《炎黄风情》被收入人民音乐出版社首批“中国当代作曲家曲库”并出版总谱,2008年出版《炎黄风情》的钢琴版乐谱和唱片。2012年入选《中国百年音乐作品典藏》。
国内指挥家和各地交响乐团几乎都演奏过《炎黄风情》的全场24首乐曲或选曲。从老一辈的李德伦、韩中杰、黄飞立、郑小瑛到目前活跃在乐坛的余隆、汤沐海、谭利华、陈澄雄、张国勇、陈燮阳、陈佐湟、李心草、傅人长、张艺、杨洋……并且成为他们的音乐会保留曲目。台湾摇篮公司、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先后于1995年、1998年录制发行了《炎黄风情》全曲唱片,飞利浦、德国DG、荷兰“音乐频道”先后录制发行了《炎黄风情》选曲或改编曲的唱片。
1995年4月3日,台湾指挥家陈澄雄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在香港举办《炎黄风情》专场音乐会;1996年2月2日,北京交响乐团和台湾省立交响乐团在北京和台北举行两岸同步《炎黄风情》音乐会;2006年12月8日,中国音协和天津音乐学院举行《炎黄风情》15周年研讨会和多种改编版本音乐会;2007年7月,余隆指挥美国芝加哥、费城和华盛顿的三大乐团先后演出《炎黄风情》选曲;2011年10月,天津市教委以再现首演情景举办《炎黄风情》20周年纪念音乐会;2012年春节,纽约爱乐乐团在林肯文化中心演出《炎黄风情》…这些演出活动推动了《炎黄风情》在国内外的传播。
《炎黄风情》的钢琴版于2008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见鲍元恺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词条)
由厦门大学图书馆和超星学术视频联合主办的鲍元恺系列讲座《植根民族传统 跻身世界乐坛》,于2013年3月22日举行首场,题目是《炎黄风情――让民歌在文明更替的断层中再生》。
《炎黄风情》目录
第一组曲 燕赵故事
Stories on the Lands of Ancient Yan and Zhao
(1)小白菜Little Cabbage 4:40
(2)小放牛The Little Cowherd 2:57
(3)茉莉花Jasmine 3:02
(4)对花Can You Guess What Flower It Is 4:10
第二组曲 云岭素描
Sketches of the Highland of Yuannan
(5)小河淌水Flowing Stream 5:08
(6)放马山歌Song of Wrangler 2:24
(7)雨不洒花花不红Blossoming for Rainwater 2:20
(8)猜调Song of Riddles 2:50
第三组曲 黄土悲欢
Sadness and Happiness on the Yellow Soil Highland
(9)女娃担水A Girl Who Carries Water 6:26
(10)夫妻逗趣The Amusing Couple 1:52
(11)走绛州Going to Jiangzhou 2:25
(12)兰花花Lan Huahua 7:21
第四组曲 巴蜀山歌
Mountain Songs of the Ancient States Ba and Shu
(13)槐花几时开Expecting the Blossom of Scholar tree 5:09
(14)黄杨扁担Yellow Poplar Shouldering Pole 3:15
(15)绣荷包Embroider a Pouch 2:10
(16)太阳出来喜洋洋Happy Sunrise 1:43
第五组曲 江南雨丝
Drizzle in the South
(17)无锡景The Scenery of Wuxi 5:44
(18)杨柳青Green Willow 1:20
(19)拔根芦柴花Pulling out a Reed Catkin 2:01
(20)紫竹调Bamboo-flute Tune 3:43
第六组曲 太行春秋
Seasons in Taihang Mountains
(21)走西口Going to West Gate 3:36
(22)闹元宵Happy Lantern Festival 3:27
(23)爬山调Mountain Tune 2:17
(24)看秧歌Going to Watch Yangge Dance 5:13
第一交响曲《纪念》鲍元恺第一交响曲――纪念,Bao Yuakai Symphony No.1 ,Commemoration,2004,双管交响乐团。2004年8月7日徐志廉指挥四川爱乐乐团在成都骄子音乐厅首演。
第一乐章 广板 Ⅰ-Largo 14:16
第二乐章 急板 Ⅱ-Presto-Passacaglia-Presto 8:29
第三乐章 柔板 Ⅲ-Adagio 11:34
第四乐章 终曲 Ⅳ-Finale 14:53
第三第四乐章连续演奏
我的第一交响曲 《纪念》―鲍元恺―
第一交响曲动笔于2003年7月,完成于2004年4月。e小调。原曲无标题,因适逢邓小平百年诞辰,由约稿方四川爱乐乐团定名为《人民的儿子》。2004年8月,由徐志廉指挥四川爱乐乐团、俞峰指挥深圳交响乐团先后在成都和深圳首演,同年由香港雨果公司以同一标题发行唱片(编号HRP7247-2)。这部作品展现的是,中国人民在苦难动荡的20世纪,特别是在史无前例的文革灾难中,为争取国家富强昌盛和人民民主自由而英勇抗争,最终迎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奋斗历程。其本质是一部力图将史诗性、哲理性和抒情性融为一体,概括地展现正义同邪恶,人类同灾难,进步同倒退,理想同现实抗争的传统题材交响曲,因此我在2005年将标题改为含义更为宽泛的“纪念”。全曲依悲壮的慢板――激昂的快板――深沉的慢板和辉煌的终曲分为四个乐章,在终曲的慢板尾声,留下了发人深省的沉重思索,在未解的矛盾中以“警钟长鸣”结束全曲。
在结构上,四个乐章贯穿同一个由连续下行的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组合的动机,并由这个动机和它的延伸、分裂、倒影、逆行、变奏,以及建立在这个旋律上的对题,衍生出各个乐章不同形象的主题。这个动机来自我2003年4月抗击“非典”时期构思的一部未完成交响诗中象征灾难的乐句。
这部由单一主题构成的交响曲,继承了欧洲交响乐以戏剧化结构表现社会重大社会题材和挖掘内心精神世界的艺术传统,力求结构严谨,收放有度,避免情绪滥觞和具象描绘。我其后的交响曲作品,如第三《京剧》、第六《燕赵》的基本架构都源于这部作品。
第一乐章,慢板,变奏曲。引子是一个“邪恶动机”E―D―B,由它引申出的e小调沉闷压抑的低音弦乐主题及其九个变奏组成第一乐章。其中,变奏一、二、三、四,和变奏七、八、九是原调上的“固定低音变奏曲”(Ostinato)。前四个变奏作为第一部分,情绪从悲伤,悲愤,到悲壮。变奏五、六,作为整个乐章的对比中部,则是远关系调上的装饰变奏,表现了人们在残酷现实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再现e小调的变奏七到变奏九,是痛定思痛的冥想和对理想世界的讴歌。乐章的最后,人们重新回到对“邪恶”的恐惧与抗争。
第二乐章,活泼的快板,复三部曲式谐谑曲。核心动机E―D―B在这里变为快速三拍子的激进脚步。在首尾两部分,一往无前的节奏和频繁转换的调性展现出为理想而奋斗的勃勃生机。尽管“邪恶”主题的鬼影还在不断出现,但是它阻挠不了人们的前进步伐。中部是固定低音变奏曲“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坚定稳健的主题由定音鼓在主调最远关系的降B小调上,用3/4拍上跨小节依次递增一拍(2/4―3/4―4/4―5/4―6/4―7/4)奏出。在主题上方节拍错位的多重对题里,充满呐喊和倾诉。
第三乐章,柔板,复三部曲式。残暴凶恶的第一乐章引子在这里完整地以严格倒影的形式,变为充满温情的歌唱性旋律,唱出了苦难中人们对自由的憧憬和对历史的反思。这里,有蓬勃的朝气,有坚定的自信,更有冷静的思索。最后的连接段把这个乐章引入到终曲的引子。
第四乐章是带有慢板引子和慢板尾声的快板奏鸣曲式。核心动机E―D―B在这里成为欢快的主部主题,由这个动机分裂出来的步伐坚定的副部主题经过多重复对位的展开,成为一曲豪迈的胜利凯歌。在巨大的尾声里,“邪恶”原型主题和倒影旋律相对置,形成一段错综复杂的慢板。最后,乐队在全奏的高潮中戛然中断,在钟声奏出的副部主题中结束全曲。
第二交响曲《台湾音画》鲍元恺第二交响曲――台湾音画Bao Yuankai Symphony No.2,Sketches of Taiwan,1996― 2000―2006,双管交响乐团。2000年2月27日亨利·梅哲指挥台北爱乐乐团在台北国家音乐厅首演。2006年修订。54:00。
第一乐章 玉山日出 Ⅰ-Sunrise on Jade Mountain 12:24
第二乐章 安平怀古 Ⅱ-Recollections of Anping 6:40
第三乐章 宜兰童谣 Ⅲ-Ilan Childrenu2019s Ditty 5:19
第四乐章 恒春乡愁 Ⅳ-Homesick for Hengchun 4:23
第五乐章 泰雅情歌 Ⅴ-A Taiyal Love Song 5:00
第六乐章 鹿港庙会 Ⅵ-Lukang Temple Gathering 5:39
第七乐章 龙山晚钟 Ⅶ-The Bell at the Lung Shan Temple 9:52
第八乐章 达邦节日 Ⅷ-Dabong Festival mayasvi 4:37
附:返场曲 高山青 Green Mountain 1:44
《台湾音画》是多次到台湾访问和任教的鲍元恺从1994年到1999年分三个阶段陆续完成的。最初是受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陈澄雄团长之约,依照《炎黄风情》的模式,完成了四首以台湾民歌为主题的管弦乐改编曲《宜兰童谣》《恒春乡愁》《泰雅情歌》和《鹿港庙会》,1996年初在台湾省立交响乐团的《炎黄风情》音乐会上作为补充曲目首演。1997年,为抒发作曲家在台湾的独特感受,又创作了两首独立的管弦乐曲《安平怀古》和《龙山晚钟》。999年,对以上两部分曲目进行组合和修订,并增加了首尾两个乐章,组成了这部八个乐章的《台湾音画》,2000年2月由亨利·梅哲指挥台北爱乐乐团在台北首演,2002年陈澄雄指挥台湾交响乐团在台湾各地巡演。2006年,从全曲布局出发,重写弦乐曲《恒春乡愁》,至此,《台湾音画》最终定稿。2012年整理作品目录,将其列为第二交响曲:一、二章,从状景到怀古,慢板,为第一部分;三、四、五、六章,以台湾民间音乐为基调的风俗性乐曲,快――慢――快,为第二部分;第七章,深沉的哲理思考,慢板,为第三部分;第八章,豪放的热烈终曲,快板,为第四部分。此外,1994年,为台湾音乐家陈澄雄先生指挥深圳交响乐团演出《炎黄风情》专场音乐会,作曲家依同名台湾歌曲而作的欢快短曲《高山青》后来成为《台湾音画》历次演出的返场乐曲。如作曲家在演出现场,通常由鲍元恺亲自指挥返场曲,作为谢幕。
《台湾音画》在陆续创作的过程中,其各选曲已经在台湾普遍流传。作为完整的交响篇章,现在也已经成为两岸许多交响乐团的保留曲目。
第三交响曲《京剧》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通称“京剧交响曲”。Bao Yuankai Symphony No.3,Peking Opera,2006,双管交响乐团。2006年5月在北京试演。2006年9月2日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首演。2007年3月EMI发行发行唱片。2008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总谱。41:45。
第一乐章 净,昆曲,悲壮的行板 Ⅰ-Jing -“The Painted face”
a Solemn Andante using Kun-Qu music 12:01
第二乐章 丑,曲牌,诙谐的急板 Ⅱ-Chou -“The Comedian”
a Humorous Presto using Qu-Pai music 5:06
第三乐章 旦,二黄,深沉的慢板 Ⅲ-Dan -“The Lady”
a Profound Largo using Er-Huang music 12:00
第四乐章 生,西皮,辉煌的快板 Ⅳ-Sheng -“The Man”
a Splendour Allegro using Xi-Pi Music 12:37
这部交响曲是作曲家应北京交响乐团之约,于2005年11月开始创作,2006年5月在北京试演。9月2日在北京交响乐团的2006-2007音乐季开幕式上正式首演。
这部交响曲以京剧中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音乐为基础,以西方交响乐的恢宏气势和艺术手段,努力揭示中华民族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京剧音乐,除了独立的锣鼓音乐外,主要由西皮、二黄、曲牌和昆曲四部分组成;典型的交响曲,由不同速度、不同节拍和不同性格的四个乐章组成;演奏交响乐的管弦乐队,则由弦乐、木管、铜管和打击乐四个部分组成。据此,将《京剧》交响曲分为“净――悲壮的行板――昆曲”“丑――诙谐的急板――曲牌”“旦――深沉的慢板――二黄”“生――辉煌的快板――西皮”四个乐章。
以下文字摘自马浩(啥都中)《京剧+交响乐=中国巴托克》:
《京剧》,一部中规中矩的四乐章交响曲作品。以典型京剧音乐为素材与背景,生旦净丑各成一章,打击乐,弦乐,铜管乐,木管乐分别表现其特色意境。立意巧妙,素材丰盈,结构严谨,旋律舒通,技法娴熟,配器天成,细节精到,气势恢弘。
第一乐章。悲壮的行板。净。昆腔。以铜管乐为主,展现净行的气派。豪迈浪漫,苍凉悲壮,从远古走来,奔向远方。英雄气概,侠胆柔肠。大写意,好宽广,丰厚凝重,高亢激昂,悠扬婉转,荡气回肠。
第二乐章。诙谐的急版。丑。曲牌。以木管乐为主,捕捉丑行的意韵。诙谐乖巧,风趣幽默,看人间世事,哀乐几多。悠然行走,憨态活脱。时智趣,时呆傻,插科打诨,冒失搅和,逡巡四顾,洋洋自得。
第三乐章。深沉的慢板。旦。二黄。独用弦乐担纲,描绘青衣之情致。凄楚哀怨,悱恻缠绵,听衷肠倾诉,真情尽现。意气贤淑,仪态万般。可清丽,可端庄,秋波晶莹,玉体翩翩,水袖轻摇,韵致嫣然。
第四乐章。辉煌的快板。生。西皮。以打击乐为主,高扬生行之神采。煌煌大度,气魄绝凡,能纵横俾合,傲立世间。挥洒自如,镇定坦然。亦睿智,亦果敢,踌躇满志,谈笑阵前,纵论人生,立地顶天。
第四交响曲《厦门》鲍元恺第四交响曲――厦门,Bao Yuankai Symphony No.4,Amoy,2008,双管交响乐团、混声合唱、童声合唱、三个独唱。2008年12月30日朱曼指挥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鼓浪屿合唱团和厦门园南小学合唱团在厦门宏泰音乐厅首演。49:00。2009年12月30日,由石叔诚指挥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出由前三个乐章构成的三乐章纯器乐交响曲版本。
第一乐章 梅 幽雅的慢板 Ⅰ Adagio grazioso Plum 8:11
第二乐章 鹭 活泼的急板 Ⅱ Presto Vivo Heron 6:07
第三乐章 楹 宽广的行板 Ⅲ Andante ampiamente Pillar 8:10
第四乐章 海 ―五首海之歌1,伴着白鹭上青天;2,蓝色的梦;3,我和大海;4,拾贝壳;5,托起海峡的太阳。 Ⅳ- Finale - Five Songs of the Sea,1. Flying to Heaven with the Heron 6:40;2,Blue Dream 5:28;3,The Sea and I 4:47 ;4,Picking up Shells 2:28;5, Holding Up the Sun of the Strait 6:10。
《厦门交响乐》由梅、鹭、楹、海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梅”,指厦门的市花三角梅。这一曲以具有闽南特色的南音古曲“梅花操”和“梅花三弄”为主题,先后由弦乐和南音乐洞箫演奏旋律,表现了梅花高洁冷艳的傲然品格。“鹭”,指厦门的市鸟白鹭,诗圣杜甫曾以“一行白鹭上青天”赞美奋然向上的白鹭。乐曲以弦乐拨奏表现白鹭傲立水中翩翩起舞,以木管华彩描绘白鹭振翅扶摇凌空翱翔。“楹”,亦称凤凰木,是厦门的市树,它红绿相映,摇曳多姿。这里以宽广深厚的大提琴旋律展现它的根深叶茂,以双簧管的甜美音色赞美它的枝秀花美。乐章结尾以宏大气势再现南音《梅花操》。第四乐章“海”,以海为主题,由5首各自独立的歌曲组成。
2008年12月30日,在厦门市新年音乐会上,由朱曼指挥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和鼓浪屿合唱团、厦门市园南学校合唱团首演。2009年12月30日,由石叔诚指挥厦门歌舞剧院交响乐团演出前三个乐章,删去了由合唱独唱组成的第四乐章。这两场演出形成了两个版本。作曲家在创作之初,就考虑到演出的便利和结构的简洁,而将第三乐章以辉煌的终止式煞尾。没有带独唱合唱的第四乐章,也是完整的以厦门的市花、市鸟和市树为题的,慢-快-慢三乐章的纯器乐交响曲。
三个乐章的交响曲古已有之,在20世纪也很普遍,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四、第六,米亚斯可夫斯基第二十七,格雷斯基的第三、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个乐章的交响曲”即是。2012年整理作品目录时,已将第四乐章的五首独唱曲和合唱曲另列入歌曲作品目录。
第五交响曲《禹王》鲍元恺第五交响曲――禹王,Bao Yuankai Symphony No.5,The King Yu。2009。过客词,交响乐团、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独唱。2008年11月30日在由美国游子吟合唱团在加利福尼亚剧院试演钢琴版。2009年4月18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由朱曼指挥美国游子吟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北方交大附中合唱团和四位独唱演员以及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首演。
第一乐章 洪水 Ⅰ.The Deluge 7:45
第二乐章 伯鲧 Ⅱ.Earl Gun 9:21
第三乐章 理水 Ⅲ. Harness the Deluge 7:19
第四乐章 涂山 Ⅳ.White Fox 8:48
第五乐章 禹颂 Ⅴ.Ode to Yu 6:35
第六乐章 夏启 Ⅵ.The Dynasty Of Xia Qi 5:43
第七乐章 孳孳 Ⅶ. Studiousness 5:52
2009年4月18日国家大剧院《禹王》首演
交响曲《禹王》,原称“交响清唱剧《禹王治水》”。作曲家应美国旧金山清羽合唱团之约,历时一年多,于2008年7月24日创作完成了钢琴版,2008年11月30日由清羽合唱团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剧院举行钢琴版首演,2009年3月完成管弦乐版,4月18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由朱曼指挥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和美国游子吟合唱团、中央歌剧院合唱团、北方交大附中合唱团以及阮余群、方立娅、李爽、王利民四位独唱演员首演。随后,21日在厦门宏泰音乐厅,24日在台北中山堂,25日在台中明德中学音乐厅巡演。
全曲通过对大禹顺应自然规律,以疏导的方式“平水土”的描述,展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深刻哲理,赞颂了禹王父子“立九州”的历史功绩。通过乐章之间速度、调性、调式、力度、演唱形式以及乐队配器的对比和衔接,刻画了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自然的七种精神状态:惊恐、悲壮、豪迈、凄婉、敬畏、淡定、辉煌。这七个乐章,经过歌词从繁复到直白,节奏从错落到简捷,旋律从模糊到清晰,和声从嘈杂到和谐,场景从浊浪排空到丽日蓝天这样一个从表层到深层,从状景到抒情,从个性到共性,从混沌到升华的过程,层层剥离地展示华夏先贤“天人合一”的深刻哲理。
音乐的结构分为五个部分,惊恐躁动、彷徨不安的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豪爽活泼的快板第三章和妩媚深情的慢板第四章为各自独立的部分,第五章以此起彼伏的赋格段赞颂禹王的历史功绩,为第四部分。连续演奏的最后两章为结尾部分,此时峰回路转,烂漫天真的童声合唱举重若轻地归纳了中国历史上的这次社会大变革,明快的四重唱和浑厚的合唱以简洁的旋律唱出了生命的颂歌,表达了对人类不同文明相依相合的礼赞和祝祷。
加入声乐的交响曲,始于“贝九”,马勒则大大发展了这个传统。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三、十三、十四交响曲,声乐的作用更加突出。《禹王》的声乐部分,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声乐演唱形式,有混声合唱、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还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的独唱。但是,无论被称作交响曲或是清唱剧,乐队部分在刻画心理,描摹景象、推进戏剧化展开以及增强描绘性色彩方面,都是具有能动表现意义的重要部分。应当说,《禹王》是一部带有声乐各种演唱形式的交响篇章。
第六交响曲《燕赵》鲍元恺第六交响曲――燕赵,Bao Yuankai Symphony No.6,Yan Zhao,2012,双管交响乐团。2012年4月24日张艺指挥河北交响乐团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此前于2011年12月31日由拓鹏指挥河北交响乐团在石家庄市试演。41:40。
《燕赵》交响曲演出节目单
第一乐章 易水悲歌 悲壮的行板 Ⅰ-Andante con duolo Lament of Yishui 13:21
第二乐章 蓟北烽烟 活跃的快板 Ⅱ-Allegro Vivo Flames of War in Jibei 5:02
第三乐章 山海遗篇 宽广的慢板 Ⅲ-Adagio Ampiamente Posthumous Poem of Shanhai 15:36
第四乐章 太行抒怀 辉煌的快板 Ⅳ-Finale Sfolgorante Conveyance of Taihang 7:40
燕赵大地,东临渤海,西接太行,北依燕山,南望黄河。历史悠久,英雄辈出。
这部以河北省西北东南四个方位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的交响曲,展现了长城内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了河北壮士慷慨悲歌的铮铮风骨和朗朗豪情。在结构上,和第一、第三交响曲一样,都采用以奏鸣曲式为核心的四乐章交响曲传统结构,将悲壮沉重的行板置于第一乐章,情趣盎然的谐谑曲置于第二乐章,深沉舒缓的慢板置于第三乐章,而终曲都是典型的快板奏鸣曲式的辉煌篇章。
第一乐章,易水悲歌,悲壮的行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从荆轲刺秦王到居庸关抗金,从伯夷叔齐到狼牙山五壮士,千百年来,燕赵大地不断上演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故事。乐曲以河北梆子音调狂放不羁地抒发着历代壮士豪情。在乐章结尾,作曲家引用了他为电视剧《血祭大沽口》所作凄婉悲凉的主题歌《清明》(李娜演唱)的旋律,将撕心裂肺的悲壮推向顶点。
第二乐章,蓟北烽烟,活跃的快板。燕赵大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烽火连天干戈不息。杜甫的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诗人听到蓟北的战争结束,平复了安史之乱的消息之后,一扫愁云,欣喜若狂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奔涌直泻的灵动节奏,狂放不羁的错落节拍,描绘了诗人按奈不住的似箭归心。
第三乐章,山海遗篇,如歌的慢板。建安十二年,曹操在山海关附近留下了这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如今,碣石已被渤海淹没,而气象壮阔的《观沧海》却成了千古名篇。乐章力图以管弦乐音响描绘奇伟壮丽生机盎然的高山大海,表现诗人沉雄奔放吞吐宇宙的的磅礴胸襟。
第四乐章,太行抒怀,辉煌的终曲。八百里太行,山高林密,陡峻挺拔。东汉黄巾起义,隋末窦建德起义,都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曹操率军登山,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李白则在这里留下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作名句。抗战期间,太行山又成为重要的敌后根据地。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吹响了一次次胜利进军的嘹亮号角。
四重奏集《华夏弦韵》四重奏集《华夏弦韵》Chinese Melody of the Strings, Quartet Series Arrang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2001)
2010年天津四重奏演出《华夏弦韵》全部曲目
《华夏弦韵》是鲍元恺教授从1990年起陆续创作的以西方弦乐四重奏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室内乐系列。1991年9月以完整音乐会形式在北京金帆音乐厅首演。此后,作曲家一方面不断完善曲目,使《华夏弦韵》的曲目涵盖了中国汉族民歌、少数民族歌舞曲、戏曲、传统器乐曲和曲艺音乐;另一方面,则在与演奏者的互动、切磋、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以西方弦乐演奏中国传统音乐的完整课程。
第一阶段:1989年,鲍元恺在天津完成了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八首》。1990年起,由天津四重奏(管文宁、黄小龙、杨世奎、吴经奇)在京津两地演出,由郑小瑛指挥的北京爱乐女室内乐团在法国、德国和荷兰演出。1991年10月,德国录音师米勒为天津四重奏录制了立体声录音,并在天津音乐学院完成了同步录像,后来成为天津电视台的保留节目。这一套弦乐四重奏《中国民歌八首》成为1991年10月鲍元恺在天津完成并首演的《炎黄风情――中国民歌主题24首管弦乐曲》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4年3月,鲍元恺根据古琴曲完成了四重奏《酒狂》,由台湾交响乐团的廖维君、项文郁、王小雩和张瑜卿在台北和花莲首演。1995年,美国阿肯色交响乐团的张雷在美国组织了QUAPA四重奏,在美国多次演出“中国民歌八首”和《酒狂》,并由全美广播电台多次播放。2001年鲍元恺在巴黎完成了根据古琴曲《梅花三弄》创作的古琴与弦乐五重奏《梅花》、根据京剧唱腔创作的《二黄慢板》、根据梅花大鼓过板音乐改编的三弦与弦乐的五重奏《三番》,以及根据少数民族歌舞曲改编的《草原》《掀起你的盖头来》等。这些曲目集中在2001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华夏弦韵》专场音乐会上由天津乐团的王平、邱逢源、王采宁、阎平生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谈龙建教授、天津音乐学院李凤云教授演出。艺术指导是指挥家邵恩和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做了以《让西洋乐器说中国话》的专题报导。人民日报等国内主要媒体也做了相应报导。
第三阶段:2005年,鲍元恺被聘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他以著作权人身份授权将《华夏弦韵》使用于该院弦乐课堂教学,并根据福建南音创作了洞箫与弦乐五重奏《梅花操》,根据他的管弦乐组曲《台湾音画》改编了一组四重奏,补充进《华夏弦韵》的演出与教学曲目,奠定了《华夏弦韵》的课程基础,形成了《华夏弦韵》课程的教学规模。2009年,《华夏弦韵》列为福建省高校精品课程,并由厦大艺术学院的师生在厦门、台湾和韩国多次演出。
第四阶段:2009年,天津音乐学院成立了由唐甜甜、宋强、吕冬、张云昕组成的“天津四重奏”。《华夏弦韵》成为这一组四重奏的保留曲目和四重奏课程教材。2010年9月在天津音乐厅,12月在天津曹禺剧场,由李凤云、王建欣和中央音乐学院程珊加盟,演出了专场音乐会。今晚报先后以《一台演出融合中西两文化,三弦乐器 对话弦乐四重奏》和《建中华乐派 传“炎黄风情”》做了专题报导。
童声合唱套曲《四季》童声合唱套曲《四季》,The Seasons ,Children’s,Chorus Suite,1980, 张俊词,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首演。
1,春光(布谷)Spring 02:36
2,夏夜(小灯笼)Summer 01:54
3,秋日(放风筝) Fall 03:04
4,冬雪(堆雪人)Winter 01:56
鲍元恺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批作品,是为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创作的童声合唱。
1979年底,受到维瓦尔第(协奏曲)、海顿(清唱剧)和柴科夫斯基(钢琴套曲)同名音乐作品的启发,鲍元恺创作了童声合唱套曲《四季》。1980年1月由作曲家指挥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和天津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录制。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于1980年2月17日在春节期间首播,中央人民广播台在当年六一儿童节当天首播。此后,各省市广播电台陆续播出了这部充满天真童趣的童声合唱套曲。中国唱片社在8月出版了薄膜唱片。1983年11月20日中央电视台首播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的《四季》的演出录像。1982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合唱谱。
这部合唱套曲的结构严谨清澈,采用了欧洲古典器乐音乐的奏鸣套曲的原则:第一段《春光》是主调C大调,行板转快板,4/4拍,其中有相对多样的调性变化;第二段《夏夜》》是属调G大调,3/4拍,小快板,活泼典雅,三部曲式的中部在下属调上,类似古典奏鸣套曲的小步舞曲乐章;第三段《秋日》是同主音小调C小调(录音时为了使独唱部分音色更加明亮,改为升高半音的C#小调),4/4拍,慢板;最后一段《冬雪》回到主调C大调,2/4拍,热烈的快板,在引子中紧缩再现了第一段的调性变化的部分。
歌词:
(一)春光
黎明静悄悄,布谷声声高,草儿为你绿了,花儿为你红了。啊,布谷啊布谷,布谷啊布谷,你好啊你好!你唤来了明媚的春光,我们在明媚的春光里,和你一起飞跑。你唤来了明媚的春光,我们在明媚的春光里,和你一起飞跑。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布谷……
(二)夏夜
(齐唱)夏夜里谁提来一盏一盏小灯笼,小灯笼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独唱)那不是灯,也不是星,那是小小的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二重唱)萤火虫忙不停,你给黑夜带来了光明,我们立志学习你,把生命点燃得火一样红。(合唱)萤火虫忙不停,你给黑夜带来了光明,我们立志学习你,把生命点燃得火一样红。(合唱)夏夜里谁提来一盏一盏小灯笼,小灯笼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二重唱)那不是灯,也不是星,那是小小的萤火虫飞到西来飞到东。
(三)秋日
(独唱)蓝天高彩霞明,手扯线儿放风筝,线儿松,风车转,飘飘摇摇到空中。越放越见小,越飞越轻盈。我真想,我真想撒出线儿千万尺,伴你一起游太空。
(合唱)蓝天高彩霞明,手扯线儿放风筝,线儿松,风车转,飘飘摇摇到空中。越放越见小,越飞越轻盈。我真想,我真想撒出线儿千万尺,伴你一起游太空。
(四)冬雪
你看那雪花漫天飞舞,闪烁像星辰,它给那大地穿上一身银白的衣裙。小朋友们快快来呀快走出门,大家一起堆雪人。美丽晶莹的世界,激荡着我们的心。
你看那雪花漫天飞舞,闪烁像星辰,它给那大地穿上一身银白的衣裙。小朋友们快快堆呀快快来堆,堆起一座圣诞老人。我们围着你歌唱,歌唱新年之春。
小朋友们快快来呀快走出门,大家一起堆雪人。
景颇童谣童声合唱套曲《景颇童谣》,Jingpo Nationality Children’s Folk Rhyme,Children’s Chorus Suite ,1981年,张俊词,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首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1982年1月12日首播,同年8月获天津市首届鲁迅文艺奖。1983年中央电视台播出天津少年广播合唱团的演出录像。1987年获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音乐作品奖。
1,放牛调Song of cattle 4:07
2,舂米谣Tsuishine song 2:47
3,摇篮曲Lullaby 3:58
4,赶街歌To Market 2:12
歌词
(一)放牛调
(合唱)啊……(独唱)太阳那个罗,出了那个山罗,赶起那个牛儿罗上了那个山坡坡,赶起那个牛儿罗上了那个山坡坡。(合唱)赶起个罗,牛儿个罗,赶起那个牛儿罗上了那个山坡坡。
(独唱)山坡那个罗,青草那个多罗,乐得那个牛儿罗点着头儿笑呵呵,乐得那个牛儿点头儿笑呵呵。(合唱)乐得了罗,牛儿个罗,乐得牛儿点头儿笑呵呵笑呵呵。
你吃那个罗,青草那个乐罗,我在那个一旁罗,唱起山那个歌歌,我在那一旁唱起了山歌歌。我在那个罗,一旁那个罗,我在一旁唱起那山歌歌,山歌歌。
(二重唱)我唱那个歌,你来那个合罗,歌儿那个唱出罗,未来那个好生活,歌儿那个唱出来未来的好生活。
(合唱)我唱歌,你来合,唱出未来好呀好生活,好生活。啊……
(二)舂米谣
约撒约,约撒约,约撒约,约撒约。
来!来!小弟弟呀小妹妹,大家一起来呀,大家一起舂米来呀嘿。今天为什么舂米?晚上有客人要来。今天为什么舂米?晚上有客人要来。什么客人来?请你猜一猜,请你猜一猜。约撒约,约撒约。
来!来!小姐姐呀小哥哥,你们快快来呀,大家一起舂米来呀嘿。快把舂好的紫米,拌着糖水烧开。快把舂好的紫米,拌着糖水烧开。今晚中秋节,月亮公公来,月亮公公来。约撒约,约撒约。
彩门扎起来,戏台搭起来,米酒摆起来,你看那晚霞中,幕夜轻轻垂下来。哎……,垂下来,垂下来,带着银色的闪光,走过来呀。
木鼓敲起来,洞巴吹起来,舞蹈跳起来,你看那东山上,月亮公公走过来,哎……,走过来,走过来,带着丰收的祝福呀,走过来呀,哎……来,走过来,走过来,带着丰收的祝福呀,走过来。约撒约,约撒约……
(三)摇篮曲
云儿云儿天上飘,月儿月儿挂树梢,鸟儿鸟儿不再叫,弟弟弟弟要睡觉。圆圆眼睛不眨了,长长睫毛不动了,红红脸蛋露微笑,你笑什么我知道。
梦里梦里长大了,蹦蹦跳跳唱歌谣。你和阿姐在一道,背上书包上学校。云儿云儿天上飘,月儿月儿挂树梢,鸟儿鸟儿不再叫,弟弟弟弟睡着了。
(四)赶街歌
(合唱)满山的鲜花张开笑脸,引来了一群群花蝴蝶,我跟着阿爹穿过花丛,唱着那丁歌歌来敢街。叫卖的摊摊一排排呀,架上的东西一叠叠。赶街的人们背箩筐啊,串着那摊摊不停歇。买一块花布做统裙,买一挂丝线绣筒裙。买一条围巾肩上披,买一朵茶花头上别。啊咿耶,耶!
(独唱)阿哥问我上街买什么,啊咿耶,我要买张金孔雀,带回家里门上贴,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银果满山结。耶,家家过上好日月。(合唱)阿哥问我上街买什么,啊咿耶,我要买张金孔雀,带回家里门上贴,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银果满山结,家家过上好日月。(合唱)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银果满山结。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银果满山结。孔雀展翅撒花雨,金谷银果满山结。耶,家家过上好日月,家家过上好日月。耶!
(合唱)满山的鲜花张开笑脸,引来了一群群花蝴蝶,我跟着阿爹穿过花丛,唱着那丁歌歌来敢街。叫卖的摊摊一排排呀,架上的东西一叠叠。赶街的人们背箩筐啊,串着那摊摊不停歇。欢乐的笑声伴音乐,满载的人们多喜悦。啊咿耶,耶!啊咿耶。
《景颇童谣》创作随笔
鲍元恺
原载《天津音讯》1982年第二期
(一)
1980年冬,我随音协天津分会赴滇创作组到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深入生活。那里气候温暖,景色秀丽,人民勤劳勇敢,民歌丰富多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童声合唱套曲《景颇童谣》就是以我在当地听到的景颇族民歌为基础而创作的。
景颇族居住在地处中缅边界的云南德宏地区,分“大山”、“小山”(又叫“载瓦”)、“茶山”和“朗苏”等支系。景颇族大部分住在山上,而傣族则住在“坝子”(即小块平原)。这两个民族虽同属于马来支语系,又居住在同一地区,但在语言、服饰、生活习惯以及民族性格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反映在民歌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傣族民歌偏于委婉、细腻,景颇族民歌则比较粗矿、爽朗。总的说来,在调式、旋律和节奏上,景颇族民歌显得更丰富些。景颇族人民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歌跳舞,婚丧嫁娶、盖房迁居、播种收获等,都要唱一唱、跳一跳。他们还有自己的歌舞节日,大山支系称为“木脑”,小山支系称为“纵歌”(都是音译)。1979年4月,曾在陇川举行过一次空前规模的不同支系的景颇族歌舞盛会,曰:木脑纵歌。我们因为来不逢时,所以只好以耳代目,听了听录音,藉声音领略一下当时的盛况。
景颇族的不同支系的民歌,风格上有很大区别,以至同一类歌曲的衬语都不同。例如在“木脑纵歌”中,大山支系常用衬语是“欧万”和“欧然”,小山支系的常用衬语是“扬欧”和“扬欧依”。这些是和不同支系间的语言差别有直接关系的。
景颇族的民间乐器也很丰富,传统的乐器有笛子、洞巴、商荜、三弦、吐良、木鼓、锣等等。由于他们跨界而居,出入国境又较为自由,经过缅甸传来的欧洲民间乐器风笛和吉他早已加入了景颇族的民间乐队。在瑞丽县,我们请一位景颇族老艺人奏洞巴,他要求我用吉他为他伴奏。当时,我们都觉得很新鲜,后来才知道,吉他在那里已经是“民族乐器”了。
我们在当地,直接听到和通过录音听到的景颇民歌是很丰富的。以景颇族民歌为基础,以景颇族少年儿童的生活为素材,创作一部童声合唱套曲的想法逐步形成。在归途中,我和词作者张俊趁感受鲜明,一鼓作气,勾勒了这部套曲的轮廓。
(二)
《景颇童谣》由四曲组成。这四曲的旋律都是根据景颇民歌加工、连缀而成的,不过加工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实际上已经属于重新创作了。
第一曲:放牛调
在到德宏地区之前,在昆明的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招待所,我们认识了一位在那里工作的景颇姑娘。她给我们唱了很多歌,其中有一首景颇族民歌改编歌曲,旋律非常优美,并且还有着别致的调式交替,给我的印象很深。后来,在德宏地区,我又听到了这首歌的原型民歌《凹拐调》,感到很有特点,就把它记了下来。创作《放牛调》的时候,我保留了《凹拐调》在调式交替和骨干音调方面的特征,在节奏上变化得更宽广,更具山歌特点,同时又加上了结构上的扩展和补充。
第二曲:舂米谣
舂米号子是景颇人民舂米时唱的一种劳动歌曲,虽然现在多数地区已经不再使用石臼来舂米,。但舂米号子和舂米舞作为一种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仍然保留在民歌和民间舞蹈中。
景颇族的舂米号子有很多种曲调。我选择了一首大山支系的“舂米歌”作为基础,吸收了相同调式的其他一些民歌的音调,加以综合发展而成·其中,除了一句是原封不动地移用了一首景颇族老歌手给我们唱的舞蹈歌曲的首句以外,其它音调都来源于那一首舂米号子。在结构上,我保留了原来那首舂米号子对称的上下句结构,并且每个下句都结束在主音Re上的特点。在音调上,前半部分大多是保留或基本保留原型的。后半部分则做了一些发展。当然,这里的发展都是以保留原来的音调特征为前提的。
第三曲:摇篮曲
和第二曲一样,这一曲也是从相同内容的民歌中取材的。不同的是,这一首摇篮曲是在广泛吸收景颇民间摇篮曲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只是在节奏上、调式上(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和音调上(以下行四度为主)保留了一些特征。
第四曲:赶街歌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不仅受景颇族)地区,赶街,不仅是一种民间贸易方式,同时也是人们聚会的方式,常带有一种节日色彩。
这首赶街歌,吸收了两种景颇民歌,一种叫做“玎歌歌”,这是从僳僳族传到景颇族而又得到新发展的一种舞蹈歌曲。它的情绪欢快,节奏鲜明,是景颇人在节日里常唱的一种歌。“玎歌歌”有很多种曲调。我选择了一首商调式的欢快旋律作为主要素材几乎原封不动地用进了《赶街歌》,并以这个音调为核心,发展出了整个A段。同时,把调式改成了徵调式。
B段带有叙述性,采用了与A段同主音的羽调式。这里引用了叙事型歌油《麻占》的曲凋。由于《赶街歌》的首尾部分都是徵调式的,所以,在中段引用羽调式的《麻占》的时候,我删去了其中向徵调式交替的音调,使其调式更单纯,与两端的对比也就更鲜明了。
在创作中,采用民间音乐素材的方法很多,这四首歌就是四种不同的方式。当然,由于题材的要求,这些都还大致保持了原来景颇民歌的风貌。
(三)
《景颇童谣》是一种风俗画似的构思。四段音乐,表现了景颇族少年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结构上的对比,一方面靠速度和节奏,一方面靠调式。全曲四段的主音都是E, 但通过同主音不同调式的对比――首、尾两段是E徵调式,第二段是E商调式,第三段是E羽调式――构成了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整体。景颇族民歌的丰富调式给这部套曲的调式色彩提供了变化的多种可能性。此外,在内容上,一、三段表现的是个体活动,二、四两段表现的是群体活动,这样的相间,也造成了意境上的对比。在风格上,第一段是宽广舒展的山歌,第二段是诙谐乐观的劳动歌曲,第二段是安谧宁静的摇篮曲,第四段是欢腾热烈的舞曲,四段音乐,像画面不同的四扇屏风画。
童声合唱由于音域窄、音色单一,在表现力上受到一些限制。但其纯真甜美的音色,又使它具备一种独特的魅力。我在创作中,努力把混声合唱的一些写作技巧用到童声合唱中,丰富其表现力,同时,在必要时,通过管弦乐伴奏,弥补其在音域上和音色上的不足。《放牛调》一曲的首尾,我吸收了拉索的合唱曲《回声》中的力度对比手法,以造成山谷空荡回声的效果。在《舂米谣》、《赶街歌》的合唱中插入对唱、二重唱唱和独唱,以图音色上的变化。《摇篮曲》一段,作为无伴奏会唱则采用了更丰富的合唱写作技法,其中,用鼻音哼唱的三声部和声背景为渲染宁静月夜的意境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和声方面,《景颇童谣》从旋律风格出发,在伴奏部分广泛地采用了带有调式交替变音的和弦和非三度结构和弦。在配器上,也努力探索一些富于民族色彩的织体和组合方法,如《舂米谣》中用钢琴和木管的高音区断奏音模拟景颇族少女服饰上的金属饰品撞击声,用双簧管的低音区模仿洞巴的音色,用双簧管和单簧管带装饰的持续音加上小提琴拨奏模拟风笛和芦笙,等等。
更多歌曲01 爱的珠穆朗玛
02敕勒歌
03 海河我故乡的河
04蓝色的梦
05 拾贝壳
06 伴着白鹭上青天
07 我和大海
08 奔向大海
09 清明
10 我们的共和国
11 拥抱未来
12 天佑家园
13 创世纪的盘古就是我们
14 月亮的故乡
15 未来
16 绿色的明珠
17 彩虹
18雪花
19厦大学子之歌
20涂山
21冰凌花
22 爱情的传说
23 献给志新阿姨
24 开吧小红花
25 让生活充满翠绿
26 亚哈拉里
人生经历
生于北京(1944――)
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生(1957――1962)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1962――1967)
天津音乐学院教师(1973――)
天津音乐学院教授(1991――)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5――)
其间:
发表第一首歌曲作品《登山》,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56级插班(1957)
参加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红领巾乐队”(现中国少年交响乐团)(1958――1961)
从长笛专业转学作曲(1959)
跟随苏夏教授学习作曲(1961――1963)
保送升学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1962)从师苏夏、杨儒怀、陈培勋、段平泰
转至江定仙教授门下学习作曲(1993――1995)
文革,中断学习(1966――1968)
文革中,先后以“反革命”“五一六分子”罪名被关押五年(1968――1973)
到天津音乐学院任教(1973――)
跟随许勇三教授学习作曲理论,重点研究巴托克作品(1979――1982)
任《音乐研究》编委(1987――2005)
《炎黄风情》首演,投入以西方音乐形式展现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风“系列创作(1991――2001)
获颁国务院特殊津贴(1992――)
应美国新闻总署(USIA)邀请访问美国(1993)
任天津市政协第七届(1988增补)、第八届(1990)、第九届(1994)委员
先后九次到台湾访问、演出本人作品和从事专业教学(1994――2005)
《台湾音画》在台北首演(2000),2006修订,重写第四乐章,列为第二交响曲
《华夏弦韵》在北京首演(2001)
任天津市政协第十届(1998)、第十一届(2002)常委
任天津市政协第十届、第十一届外事及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
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九届(1998)、第十届(2002)中央委员。
任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2002――2007)、常务理事(2008――)
任台湾南华大学教授(2002――2005)其间两次会见该校董事长星云大师
第一交响曲《纪念》在成都首演并由雨果公司出版唱片(2004)转入交响曲创作
任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5――)
第三交响曲《京剧》在北京首演并由EMI出版唱片(2006)
任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2007――)
第四交响曲《厦门》在厦门首演(2008)
第五交响曲《禹王》在北京首演(2009)
任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2011――)
第六交响曲《燕赵》在北京首演(2012)
教学思想
鲍元恺教授从教四十年。在他的嫡传弟子中,有以电视剧音乐《空镜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次获得电视飞天奖音乐奖的王宪,有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合作,创作出别开生面的新型音乐剧《印象刘三姐》的刘彤,有以韵味独特的小提琴协奏曲获得中国首届音乐创作《金钟奖》和多部交响曲的刘长远,有以雅俗共赏的歌曲《北大荒》《好大一棵树》蜚声乐坛的伍嘉冀,还有电视剧音乐《爱你没商量》的作者王小勇,歌曲《祥云飘绕的土地》的作者楚兴元,以及在中国古乐谱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天津师大艺术学院院长孙光钧教授。在新疆和内蒙古,还活跃着由他的弟子组成的作曲家群体。之后,鲍教授又在台湾培养了一批音乐学子,为海峡两岸共同振兴中华文化准备了生气勃勃的庚续力量。
2005年,鲍教授以在天津院音乐学院的作曲教学成果获得了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此后,他从本科教学转向研究生教学,并将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重心转向了综合大学。他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从师范类到专业类的学科转型做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并制订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办学宗旨:“以综合大学为依托,以艺术创作为中心,以学兼中西为基础,以开发潜能为目标,培养既具有公民意识又具有独立人格,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
这里所说的“潜能”,就是以直觉、灵感、想象、激情为特征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开掘,在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灵性和潜质,这正是当前以刻板的逻辑思维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所欠缺的。音乐的本质是超语言的、非推理性的,因为“言之不足”,才有“歌之咏之”。如果语言能够说清音乐,那还要音乐做什么?艺术院校研究生入学、职称评定、教学考核的评价体系,笔试重于面试,论文重于专业,课题重于创作,这显然是违背艺术教育规律的。鲍教授针对当前艺术高校规划、评价和管理的弊病,鲜明地提出了“少谈u2018创新u2019,多谈常识;少谈u2018改革u2019,多谈建设;少搞u2018课题u2019,多搞创作;少求获奖,多求流传”。他的一篇《怎样学习作曲――答网友》获得了艺术院校师生的广泛共鸣。他说:音乐是听的,不是读的;是吹拉弹唱,不是论述推理,理论和技术是为音乐本体服务的。鲁迅的《人生识字糊涂始》,说的是“字”和“话”的关系。我们许多学习音乐的朋友也正是从学习了“字”――识谱、乐理、和声之类的这些理论,就开始一步步远离“话”这个音乐本体,从此“人生识谱糊涂始”,以至越走越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上路,最后就像骨科医生看美女,只看到枯燥、丑陋、恐怖的骷髅,忘记了外形美和气质美。当然,作曲和音乐表演的“解剖学”是一定要学的,但其本质,是直觉、灵感、想象、激情这些“别才”(“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宋 · 严羽:《沧浪诗话 · 诗辩》)加上专业技能在起作用。
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文化素养,务实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音乐教育思想。鲍元恺教授把他多年来艺术教育心得总结为十六个字――自以为是、求异存同、不求甚解以、得意忘形。其一,“自以为是”。就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他常对说:“自信使人进步,自卑使人落后”“好学生不是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至于“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句讽刺社会上某些官员的话,转意为教育规律,说的正是心理学上“心想才能事成”的皮革玛丽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其二,“求异存同”。是说艺术艺术一定要避免“同”,追求“异”,这样才能出其类而拔其萃。其三,“不求甚解”。此言出自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说的是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精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求无涯,殆哉矣”。广泛地粗略浏览,才能开阔眼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浏览中发现和自己的个性、兴趣、追求相一致的地方,就要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地究其所以然。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真理,但事事求甚解,如何“破万卷”?其四,“得意忘形”。即得其“意”(意境、神韵)而忘其“形”(技术、形式),“形”的修炼最终是为了“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才是艺术的至高境界。鲍教授常说引述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批评某些以音乐为专业却把音乐技术化、理论化、物质化的专业音乐教师或学子。他说:“从感受的层面上说,这些人对音乐的理解不见得比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更丰富更深刻”。
鲍元恺教授一直在音乐创作和专业教学之间不断变换着角色。他说:作曲和教作曲其实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两件事。前者是从共性中跳出来,找到和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而后者则是从前人不同风格的艺术中归纳出共性,而把规律性的东西告诉学生。